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
2017-10-09裴永录
裴永录
【关键词】 数学教学;应用题;有效性
【中圖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3—0111—01
应用题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若教师只是单一讲解,侧重技能的重复操练,则会制约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影响了学习效果。笔者认为,要真正提高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理解题意,找准数量关系
许多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差,读不懂题,导致学生虽然读完了应用题,但还是不了解各个数量的确切含义,对题目中关键句子的含义把握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这样做:一是指导学生多读题。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理解问题的能力比较低,应用题中稍有抽象的内容,他们的思维就会受阻。因此,通过多读来帮助学生“悟”出题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二是让学生叙述题意。叙述题意即让学生在审题的基础上,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变成自己的话,再复述一遍,加深对题目的理解。学生在叙述题意时,可以把题目中抽象的数学术语通俗化、具体化,这样有利于对题目的把握。
二、巧妙运用解题技巧
应用题虽然变化多端,种类繁杂,但大多还是有章可循的。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思路与方法,教师如果在日常的教学中经常性地帮助学生总结、归纳解题方法,学生在答题时就会少走弯路,解题效率会大大提高。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有些应用题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针对这类应用题,可通过画图法来解答。
例如,有一根绳子,第一次用去一半,接着第二次用去剩余的一半多1米,最终剩下2米,问这根绳子全长多少米?这道应用题单从语言上理解很难找准数量关系,更谈不上解题思路,我们可以画出线段图加深理解。根据线段图,学生可以看出,剩余的一半的长为2+1=3(米),第一次剩余长度为3+3=6(米),因此这根绳子全长为6×2=12(米)。这样,题意一目了然,问题便迎刃而解。
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可运用方程法来解题。方程法有助于学生顺向思维,寻找等量关系,理清思路,从而达到解题的目的。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例如,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周修这条路的,第二周修这条路的,第二周比第一周少修8千米,问这条路有多少千米?这道题用算术方法找分率对应的具体量比较困难,如果用方程法就很容易找出等量关系,第一周修的量-第二周修的量=少修的8千米。在用方程解应用题时,要鼓励学生尝试列出不同的方程。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程加以比较,从中选择出最为简便的解法。
三、加强变式训练
实际教学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出现,一道应用题以这种形式出现时学生会做,稍微变换形式,学生便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下手。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一些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缺乏必要的习题练习,导致变通能力差,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因此,加强题目的变式训练尤为重要。
例如,动物园里有15只猴子,20只梅花鹿,猴子比梅花鹿少几只?根据题意可变换出与之类似的2道题。(1)动物园里有15只猴子,20只梅花鹿,梅花鹿比猴子多几只?(2)动物园里有15只猴子,20只梅花鹿,梅花鹿比猴子多百分之几?这就是变式训练题,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情,加强变式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变通的解题能力。
编辑:谢颖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