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雷雨》一课为例谈人物形象分析
2017-10-09巩志强
巩志强
【关键词】 周朴园;人物形象;思考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3—0085—01
人物形象分析是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是无可回避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从教者最感棘手而又无奈的地方,在教学实践中,师生的主观分析常常受制于既设结论和其他各种外来因素,只有改变这一现象,方有利于语文教学工作的开展。
在教学实践中,分析人物形象时最大的弊端是采取片面化、极端的方式来分析本来血肉丰满的人物,下面,笔者以《雷雨》中周朴园的形象来谈谈有关教学中人物形象分析的思考。
一、不能简单化认定一个人非黑即白
正如菲尔丁告诫的那样:“我的可敬的朋友,我们必须警告你,不要因为某人物并非完善便骂他是坏。如有的书虽然能满足我们对完善性人物的追求,但我们在众生的交际中却从来无法与他相遇。说真的,我有点怀疑,人不过是个人而已,怎能达到那样完美的地步?正如世界不可能存在玉外纳(罗纳诗人)所描写的那种怪物:纯是罪恶毫无半点美德。”
在笔者的高中教学生涯中,每次教授《雷雨》时都会被这样一个“纯粹”的坏人所吸引,产生强烈的同情与由衷的叹惋。在《雷雨》中,周朴园虽然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而又虚伪,但他良知尚存(内心有愧疚补过、不忘旧情等表现),是富有人情味的资本家。亦如西方谚语说的那样,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他是天使与魔鬼的善恶复合体,是一个血肉丰满的实实在在的现实之人。
曹禺认为:“周朴园这个人可以说是坏到家了,坏到连他自己都不认识自己是坏人的程度……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感情了。”教参也支持这一观点。这样把他当作纯是罪恶的完美的坏人,既不符合客观存在,也有悖马克思主义辩证观。
1.人性中魔鬼的一面。周朴园血腥镇压工人,收买工贼分化瓦解工人力量,开除工人代表,故意叫江桥出险淹死两千三百多名小工,从每个小工身上扣了三百块性命钱;唆使矿警开枪打死三十多个工人,这是他的狠毒、虚伪。以上事实充分证明周朴园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心狠手辣,阴险狡猾,这是他罪恶可耻的一面,是魔性的突出体现,也是资本家阶层的共性特征。对此,相信读者中几乎形成了共识,故不做过多赘述。
2.人性中天使的一面。如果把他与侍萍的情感纠葛也简单看成始乱终弃的自私、虚伪、残忍,实在是单纯的感情用事。其实周朴园善得大放光芒和能够激起强烈同情的恰恰在于此:年轻时,他精神世界尚未受到当时社会和家庭诸种统治观念的雕琢与污染,足够的人性之善与青年血气方刚的勇毅,使他无畏地冲破了种种爱的世俗羁绊,大胆地与一个下等女佣平等、真诚而热烈地相爱。年老后,他仍旧情萦怀,从来都认为她“很贤惠,也很规矩”;想再次为她修葺坟墓;他喜欢的衣物还是旧衣物;每年忘不了她四月十八的生日。往昔之情绵绵于怀,惜旧物存旧习。睹“旧”思人之故,三十年风雨坎坷也不曾冲淡他对侍萍的真情与思念,这与那些同床异梦、反目成仇、莫若路人的夫妻生活相比,怎能不让我们为之动容!难道这是“虚伪”所能包容的事实?“为的是不忘记你,弥补我的罪过”这一切证明了周朴园对侍萍年轻时的深爱与余年無尽的悔疚。
剧中,当鲁大海质问周萍为何不娶四凤的坦诚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当时统治思想与统治势力是多么强大而深入人心,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的鸿沟是极难逾越的,也是断然不许逾越的。所以仅仅凭借分散不能说明情感的虚伪,而只是在过于强大的习俗前爱的夭亡。
二、文学作品的教学与赏析需要回归理性真实
语文教学需要弱化结论的预设,解放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思维。文学是人学,从理论分析上打破权威与标准,把学习研究者从政治化、概念化还原成有血肉且不乏创造灵性的时代人物,是今天素质化的突破口与瓶颈。而现行评价体系的改革要从上而下开始,因为一线工作者是无能为力的弱势群体,有心无力,且改革实在刻不容缓,这是时代、科学、良知、道义、责任、未来使命的要求。
教育必须尊重科学,语文教学亦应如此。抛开科学的培养难出素质型人才,多见病梅之夭。作为素质教育的承担者,应有勇气挑战已有缺陷;作为素质教育的应试系统,应对异“已”观点大力扶持与公正评判,给学生一个创造的机会,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还学生以人性,给教育以科学,这才有益于我国的教育事业。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