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学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2017-10-09马晓红
马晓红
【关键词】 历史教学;传统文化;必要性;
精髓;落脚点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13—0069—01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及创造力的源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足点。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使其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大力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一百多年前,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部分国人陷入崇洋媚外的误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饱受摧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现代青少年学生中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比比皆是,部分学生思想品德低下,更缺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情怀。由此可见,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显得非常必要。
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
中国传统文化体系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道互补为主线,儒释道合流发展为基础的复合伦理型体系。它是在中国特殊的自然环境、经济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等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文明结晶。从原始社会到商周时期,萌发期的中华民族文化像清泉般涌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诸家并起,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汉唐盛世,儒释道合流,中国文化走向成熟。历经数千年的演变、补充、积淀,那种自强不息、豁达乐观、刚健有为、宽容大气及兼容并蓄、择善而从、对外开放的文化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已渗透到中国人社会生活及精神的各个领域,成为影响社会历史发展、支配人们思想行为的巨大力量。
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展示出来,让学生真正了解并在认真思考后,吸纳、接受传统文化精髓,塑造具有现代文明色彩的理想人格。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首先,作为历史教师要熟悉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主动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辩证地看待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仁”和“礼”,熟悉传统文化中其他优秀部分,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品格。其次,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格素养。其落脚点是什么呢?一是大一统的思想意识。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境内各民族经历了战和更替、聚散分合、迁徙融汇,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那就是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这一观念渗透于中华民族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之中,成为人们一致的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这一观念对我们今天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仍有重大现实意义。二是自强精神。《周易》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表述,孔子主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提倡舍生取义,推崇大丈夫精神,这些都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普遍心理认同。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塑造了无数志士仁人的高尚人格。如,张骞、班超志在四方、立功边疆的远大志趣,祖逖“闻鸡起舞”和“击揖中流”的壮举,玄奘、鉴真二位高僧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出生入死,历尽艰辛,坚忍不拔等。教师应把中华民族这种自强精神渗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并教育学生将其发扬光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三是伦理关系处理上的仁义主张。儒家提倡“仁”和“礼”,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因势利导,合乎自然,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可把以上思想渗透在《思想活跃与百家争鸣》这一课中,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育学生加强品德修养,平时与人和睦相处,诚恳友善,行为举止温文尔雅,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另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还包括勤劳节俭、艰苦朴素的美德。教师应教育学生坚决反对奢靡之风和铺张浪费,珍惜劳动成果,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作为历史教师,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编辑:孟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