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学生大学新生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7-10-09黄鋆吴雅雅
黄鋆?吴雅雅
[摘 要]在高校少数民族新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特殊的心理及文化特征,在进入到大学这样一个陌生、全新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之后,会出现一些适应性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主流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人际交往的障碍以及职业规划的困难等。关注少数民族大学新生,不仅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体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水平。
[关键词]少数民族学生;新生适应
适应,即指个体在实现满足自我需求的过程中,承受来自外部环境压力,个体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使个体心理活动与行为方式更加符合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个体与环境的平衡。大学生的适应程度均对其生理、心理有着重要影响。而在内地高校学习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礼仪习俗、语言文字等方面与在家乡时有较大差异,因此如何让少数民族新生尽快适应内地大学生活,并针对在其适应大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找出有效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健康发展,有助于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共建和谐校园。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新生适应性问题的表现
1.文化背景的差异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背景与汉族大学生有着较大差异,当不同的文化的人进入了另一种陌生的文化中,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二者既有融合同时也会伴有文化的冲击和碰撞。少数民族大多有本民族的的语言文化和民族文化,还有部分少数民族有本民族的文字。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前是以自己本民族的语言作为最主要的沟通媒介,虽然有部分同学曾经接受过双语教学,或参加过内高班,但是由于在其生活的主要环境依然以本民族的文化氛围为主,导致其对于汉语教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弱势。
考入大学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家乡其他同学相比,他们是学业上的佼佼者,但是进入大学之后,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在学习过程中,他们需要将汉语知识在头脑中转化成为本民族的语言,其理解过程中也会有偏颇,在语言交流和文字表达过程中存在障碍,使其原有的优越感会逐渐消失,学习成绩明显落后,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尊心,有部分同学会产生自卑消极的想法,更甚者会造成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的障碍
文化背景的差异还会造成少数民族大学人际交往方面的不适应障碍。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在语言文化、饮食文化、宗教文化等多方面与汉族大学生具有差异性和迥异性,加之对本民族的强烈的心理认同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往往与汉族大学生的交往偏少,更多的是同本民族的同学进行交流沟通。有少部分人际交往障碍者甚至会排斥其他民族的同学,对于人际交往障碍严重者来说,对于其他同学的语言行为会更为敏感,有时候同学间无意识地语言可能就会对其自尊心造成伤害,引起矛盾。
3.职业规划的困难
少数民族大学生其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方面受到民族传统根深蒂固的影响,毕业一般都会选择回到其家乡去。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数家乡处在偏远地区,所处地域信息不对称,造成了毕业生所收到的就业信息匮乏,加之偏远地域的就业企业和单位很少深入高校进行校企合作,致使学生在职业选择过程中有会有困难。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个人职业规划中还存在就业竞争意识不强、主动进取精神缺乏等误区,更是成为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职业规划困难的重要主观因素。
二、解决少数民族学生大学新生适应问题的对策
针对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适应新生适应性问题的各种表现和问题,有以下方法和途径进行解决:
1.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做好不同民族学生思政工作
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里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特殊群体。在进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中,应该深入了解不同民族学生民族文化、生活习惯、礼仪习俗等,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工作,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工作等适应性问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血肉相连、相互依存。高校可以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帮扶工作,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与学生干部“结对”,充分发挥朋辈作用,并以专业导师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帮扶教师,尽快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适应大学校园生活,使不同民族的大学生共建和谐校园。
2.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高校大学生健康发展
高校应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较为敏感,心理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当他们面临一系列学业压力、就业困惑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时,其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容易会产生心理问题。因此,对于存在大学适应问题的大学生,应及时帮助他们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自立、自强,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帮助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3.开展职业规划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
高校应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工作,整合多种渠道、利用新媒介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其一,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让学生及早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了解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为自己未来就业有提前的规划;其二,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注重高校与企业资源形成资源共享,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其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其三,利用新媒体整合就业资源,利用多种途径开展就业培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其日后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志梅, 曹冬等. 内地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适应性研究现状.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1).
[2]戴蕓, 夏拥军. 内地高校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状况的调查和对策分析. 中国电力教育.2008(11).
[3]张学娟. 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校园适应调查与研究.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4]魏铭静. 浅谈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的适应性问题. 民族论坛. 2012(02).
[5]王悦. 高校汉族及少数民族新生心理适应性维度探析. 新西部(理论版). 2013(02).
[6]刘立新, 刘秀艳. 少数民族大学生校园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分析——以京蒙高校为例. 北京教育(高教). 2015(02).
作者简介:黄鋆(1988-12-),女,湖北武汉人,现工作于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
吴雅雅(1983-5-),女,湖北宜昌人,现工作于武汉工商学院管理学院。
课题来源:武汉工商学院2016科学研究项目(民办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心理适应性调查与研究 项目编号:I2016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