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华优秀戏曲文化如何“接地气”地进入校园
2017-10-09张成玉
[摘 要]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意识到,戏曲在传承文化,涵养道德,增强文化自信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青年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需要戏曲与传统文化的滋养。而中国的各个地方都有独特的地方戏曲剧种,不同地域的高校也应就地取材,让“戏曲进校园”接地气,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让学生从本地域最熟悉的剧种开始,了解、传承,热爱我们的戏曲艺术。
[关键词]高校;戏曲艺术;思政工作;三贴近
中国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艺术,“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缺一不可。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中国式的逻辑思维和表现形式,代表着中国人的艺术观、审美观,价值观和思想追求。戏曲艺术由于地域的不同和受众范围的差异,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剧种,剧种都因地域而得名。广为人知的有京剧,越剧,豫剧,昆曲,黄梅戏,梆子戏等等。
一、戏曲艺术进校园的意义
戏曲艺术包含了古典的诗词、音乐,工艺、绘画,甚至是杂技、舞蹈等艺术门类,几乎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都能在戏曲中找到影子,而且是一种活的、动态的表现形式,这是其他艺术门类所不可比拟的。
单从内容来说,戏曲舞台上的诸多表现内容都是向上、向善的,还有很多生活中无法实现却能在舞台上寻找到踪迹的,那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传统的道德规范,仁义礼智信,中国人的骨气、品格,以及世间最永恒的主题“真善美”,无不体现其中。
内容之外,更为吸引人的是戏曲的形式美,既有大写意的留白描写,又有工笔的细致雕琢。戏曲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内容和形式构成了完美的戏曲审美体系。形式美,是戏曲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的标志。这种美之所以能传递给观众,让观众喜欢、入心,就是因为演员通过唯美的形式来表达真实的情感和灵魂,这是其他艺术替代不了的。不同的角色造型,很直观地就可以看出舞台上百变的人物形象。演员作为戏曲艺术的载体,能在舞台上塑造百变形象,源自于“程式”,有了它,就可以塑造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角色。
二、严肃对待,让最熟悉最精致的戏曲文化进入校园
戏曲艺术具有审美价值,观众通过观赏各类戏曲,可以起到陶冶性情、明辨是非、提升自我等多种作用。高校思政会议召开之后,全国各地高校都在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大部分学校邀请的都是京剧院团,有些学校所在地的京剧院团不正规,年轻演员居多,大部分表演都非常生涩,身段生硬,舞台驾驭能力不足,来学校演出时,失误频频。有些地方甚至没有京剧院团,只能邀请外地院团,由于经费等种种问题,来学校演出的剧目和演员非常一般,以致演出不太理想。
“戏曲进校园”是一项严肃而有意义的事情,目的是让青年学生了解、喜欢、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前提是喜欢,很多学生认为戏曲太老土,节奏太缓慢,已经与当今时代脱节了,于是学生本能地抗拒接触戏曲,进校园的戏曲表演是大部分学生第一次现场观看戏曲艺术,要想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由抗拒变成喜欢,进校园的戏曲表演必须是最精美,最正规,最成熟的,演员必须是该剧种的翘楚。要让演员用艺术的美来震撼学生,而不是随便找几个京剧演员简单示范一两场,以应付上面的政策。当今年轻学生本身就对戏曲有一种污名,倘若他们看到的表演很一般化甚至演员很多失误,就会证实学生心中的猜想,使戏曲艺术离学生越来越远,不仅起不到催化的作用,反而把学生推得更远。
三、就地取材,用当地剧种贴近学生
“戏曲进校园”要贴近生活,生活是艺术汲取营养最好的源泉。要通过结合各地实际,以有着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的地方戏曲为传承主载体,从地方生活生产实践中选取典型意义的素材,加以创新、传播,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戏曲的神奇、瑰丽,享受精神上的愉悦,这样活动才能得到广泛而深入的欢迎,也为戏曲扎根年轻一代增加土壤空间。
以我所在的学校为例,我校位于陕西省的省会西安,在西安影响最深、受众最广的戏曲剧种非“秦腔”莫属。秦腔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正能说明秦腔在陕西的地位。2006年5月20日,秦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因西周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几百年的时间里,秦腔在陕西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的土壤孕育、成长、发展。
西安可以说是秦腔的圣地,西安有众多的秦腔知名剧团,更有几十位秦腔集大成者,他们既是国家一级演员,又是戏曲最高奖“梅花奖”的获得者。如若我们就地取材,让这些秦腔届的大艺术家进入当地高校,以“表演,讲座,互动、体验、展览”等各种形式,真正让学生了解戏曲,了解我们的国粹。
四、“戏曲進校园”,从“观赏”到“消化”。
对于“戏曲进校园”这一活动来说,“进校园”并不单单是为了让学生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理解戏曲、掌握戏曲精髓,将其传承并发扬光大。所以,对于“进校园”的戏曲来讲,除了要让学生“观赏”外,还要让学生“消化”和“吸收”,要通过适当的活动和载体,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生旦净末丑”什么是“唱念坐打舞”,什么是“手眼身法步”,要让学生明白一些经典剧目的“来龙去脉”,表演不是最终目的,我们不仅要让学生观看到最完美的人物塑造和表演,让他们理解剧中人物服饰、水袖的象征,还要有计划有步骤的分批邀请专业的秦腔表演艺术家进校园,引导学生从最浅层次的“理解剧情”到更深入的理解这门艺术美、精、妙,了解中华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舞台上发现美、鉴别美的审美能力。
当前,新媒体环境下,“戏曲进校园”需要认可全新而多元化的传播思维、工具和手段,把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与现代化的传播工具结合起来,从而在年轻人中形成共鸣,进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戏曲的旁观者、准票友、深度粉丝到参与者,为戏曲的传承发展培养更多的人才。
作者简介:张成玉,女,硕士研究生,助教,工作单位:西安医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