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意象图式视角分析任务驱动型模式中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

2017-10-09陈明惠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6年19期

陈明惠

[摘要]多元文化认知能力是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思维基础,培养多元文化认知能力更是全球化时代发展的需求。意象图式是表征人类一般知识的认知结构,是理解复杂概念和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交际者具备一定的多元文化认知结构,才能建构相应正确的认知图式,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任务驱动型模式可以促进交际者在学以致用中提升多元文化认知能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认知能力;意向图式;任务驱动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7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34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前言

在一个通讯、交通和传媒发达的地球村里,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必然存在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一方面可以促进文化融合和加强文化认同,同时也突显和加剧文化误读与文化冲击。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势在必行,文化认知的程度决定跨文化行为。传统的重知识、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需调整方向和策略,应当引导学生将跨文化知识内化为多元文化思维、态度和能力,从认知层面促进多元文化交际水平,推动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发展。本文从认知图式视角分析基于任务驱动型模式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强调任务驱动型理念对培养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特殊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培养方式。

二、多元文化认知能力

多元文化认知从思维层面指导跨文化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实践是多元文化认知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多元文化认知的程度对交际双方彼此的文化认同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变能力以及多元文化适应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跨文化意识和文化差异适应能力是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前提。”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经济的现代化、科技的日新月异、交通交流工具的高速发展和社会变迁等综合因素使跨文化交流不断朝着多元、理解、开放的方向发展,不同人类群体的频繁亲密接触使各种文化由疏远到互相接近、由相互孤立到彼此依赖。不同种族的交流日益加深,人们对文化间的异同有更多更深的认识和体会,文化认同将越显重要。文化的更新转型日渐增多,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各种文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互相促进造就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不断更新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才能更好地适应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潮流。

跨文化能力对交际者有如下具体要求:有意识地认知和评价他我文化,弱化本我文化对交际活动的约束;了解文化不同性的具体维度和深度;避免文化中心主义,文化偏见和文化定势,平等对待和有鉴别地阐释文化的不同;通晓本我文化价值和理念,站在对方文化立场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知。可见,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要求从多元文化视角审视文化的不同性,客观、辩证、动态地看待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从他国文化的立场加深他我/本我文化的认识,也利用本我文化公正审视他我文化,并依此更好地感受和理解交际者,感悟不同文化导致的特定思维方式和交际方法。文化的认知与人的实践不可分离。文化认知是对文化包含的要素,特质等的理解和认识。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即是对上述跨文化能力的具体要求的意识和认识。

三、意象图式

“意象图式”指人类在与客观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过程中反复出现的常规性样式,主要起意象性抽象结构的功能。它同时包含“意象”的涵义和“图式”的涵义。“意象”是特定的,是体验性经验的心智表征;“图式”强调这种意象的抽象性、概括性和规则性,与特定环境无关,具有无意识性。

意象图式是表征人类一般知识的认知结构,即人们利用在生活体验中获得的信息和相关知识整合成具有特定模式的认知结构。意象图式是可以在感觉经验中反复出现的框架模式,意向图式是理解复杂概念和建构新知识的基础。交际者具备一定的多元文化认知结构,才能建构相应正确的认知图式,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多元文化认知是理解文化差异的思维基础。特定文化的形成是世世代代经济、政治、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要实现对多元文化差异的良好认识,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认知途径。

四、基于任务驱动型模式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培养

(一)任务驱动型模式

任务驱动型模式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参与体验和亲自实践为基础、以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教学理念。传统的机械性学习转变为探究式学习,即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特定活动学着创造性地解決问题,并从中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综合知识寻求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和习得新的技巧技能和知识结构。

基于任务驱动的整个教学过程以完成一系列任务为主线,采取多向互动的模式,即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互动共同完成任务。常规采取的模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完成任务——总结评价。教师创建尽可能接近现实交际活动的体验环境,提出具有文化背景知识的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自己去分析问题和思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和掌握相关知识,利用互动、自主、自动、探究的学习平台,调动自身潜在的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驱动型模式的意象图式分析

任务驱动型模式主张动态的学习模式,注重学习的认知过程,强调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能动性。这与意向图式可通过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性体验的过程中获得的认知观点不谋而合。基于任务驱动型模式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培养是动态的交替演进过程,学生不是单向灌输的受动者,而是在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中收获新知识的主体。交际者已有的意象图式结构必然会影响甚至主导新的交际活动。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受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局限性的约束,共享的相关文化知识的缺失难以触发交际者相关认知图式的激活,从而导致交际受挫或无效。跨文化交际过程是交际者不断调整认知的动态过程,新旧文化知识相互作用,直至原有的知识被逐渐弱化并为新的认知结构所替换。可以说,这一过程是交际者再次感知世界、不断提高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过程。endprint

任务驱动型模式突显教师、学生和任务三者的多重互动,强调“做中学,学中用”的理念。整个教学过程以有目的的交际活动为主线,注重学生的合作互助、主动体验、认知参与和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意向图式观强调主客观的结合,认为知识与人类体验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建立在社会经验上的重新构建与组合,是更为丰富的概念结构,并以此理解意义。教师引导学习者以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的知识;学生以具体的任务为驱动力,积极地探究问题和主动自动内化知识结构。学习者始終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状态,任务参与者之间的交际过程是一种多向互动的过程。

(三)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培养方式

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离不开多元文化认知思维能力这一因素。交际者是否会透过现象分析本质、是否会立足不同的文化进行换位思考、是否对现实交际中的文化因素有足够的观察力和敏锐性,都会对跨文化交际造成直接的影响。提高跨文化交际中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必须让交际者亲自去体验跨文化情境,并在此基础上领悟不同文化现象背后的精髓和独特性,用以形成理解和认识相关文化的认知图式,最终指导实际的跨文化交际。任务驱动型模式能让学生在学以致用中促进对多元文化的认知。

1.创设情境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无法通过传统的教学方式传授的,学生必须自己构建多元文化知识结构。这就要求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与他人交流互动,因此,教师应创设尽量真实、自然、客观、实际生活中最可能经历的模拟情景,让学生以自身经验和背景为基础,建构对交际过程中各种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与理解。创设的情境要突出交际的真实性,即要有真实的交际需求、真实的交际语境、真实的交际对象。教师设置的情境应让学生获取亲身体验与沟通的经历,使之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激活学生的内在认知结构,并在探究新情境的过程中体会和感悟新的认知结构,习得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成功渡过跨文化的适应过程。

2.确定任务

培养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完成各种跨文化交际任务。确定问题或学生需实现的目标可以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完成任务,要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去尝试和努力的动机。具体的目标能让学生成为有主动权的主体,自由选择实现有效交际的方式和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完成任务。良好的任务应该鼓励和指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问题,认识自己的不足,去挑战和克服难题,并通过验证得到结论。

任务型教学可广泛应用于各个年龄层次的各类学习,但不是万能的解药。其效果受限于合理合适的活动设计,需考虑所设定任务对于不同阶层的学习者以及不同类型的学习的适用性,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任务的设计需体现一定的梯度性,由易到难,使学生既享受到成功的乐趣,也勇于去挑战新的高度,从而逐步炼就更高层次的交际能力,并从中更新和建立相应的认知图式结构。

3.自主学习、协作学习

任务型教学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合作,互动。小组所有成员都应积极参与其中,防止个别程度相对好的学生主导整个小组的发言权,其他学生则处于被动旁观地位,即“sleeping panners”。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仅仅是关心任务的最终结果,而要关注完成任务的过程和环节。教师选取利用参与者互动的活动,如文化观摩、交流论坛、文化讲座,文化参观、文化赏析、各种深入实地的丰富多彩文化体验活动等,熏陶学生从情感和认知层面对文化的差异采取从容和包容的态度,强化更深层次的多元文化认知能力。阅读与跨文化相关的读物或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然后以多媒体或网络形式展示成果,分享了解到的文化知识和自己的思考,这也是在经历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表及里,透过读物或作品理解深层的文化内涵,并对此做出判断、对比、评价,启发学生自由自主地表达想法,增强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这样的学习有别于面对面的交际体验,也不是纯粹的知识传授,而是从认知和思维层面去思考和内化文化,有利于形成一定的文化认知图式,培养相应的思维方式和提升多元文化素养与领悟力。

4.效果评价

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点评,否则,学生的收获是相当有限的,也不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教师的评价建议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环节和最终方案;学生协作探究能力;对今后的学习提出有建设意义的指导。

教师的评价需注意以下几点:(1)科学性:教师的评价最好以一定的理论为支撑或有相关的科学依据,让学生从源头上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促发学生作进一步的思索和探究。(2)实用性:任务驱动型教学中,意义是首要的。学生在真实情景中有意义的交流能激活已有的内在知识结构,有效的点评有助于学生延伸设定的任务到更多协作学习中,成为真正的自主学习者,逐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点评绝不能视为教师的一种任务,需注重其实效性。(3)互动性:任务驱动型教学须建立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教师指定任务,或者学生自主选题,学生形成讨论小组,并积极参与其中,总结报道结果,师生就讨论的结果进行评价和互动。被动地完成各种所谓的“任务”显然违背了任务驱动型教学的初衷。对任务的评价不能仅限于讨论的结果,更应强调完成这一结果所涉及的所有环节,包括教师在点评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以及是否给予回馈和回馈的内容,这样才能做到有效的信息沟通,观点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学生才能真正体验任务带来的收获,才能真正学有所思,并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交流能力。这也符合认知图式观的观点,即认知能力的发展发生在与外界体验互动的过程。

五、结语

培养多元文化思维方式,提升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历练宽容的多元文化态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因地制宜地引导学生积极吸收多元的文化思想和思维方法,在各种自主、协作、探究式的学习中通过任务推动对多元文化的认知,深刻认知并理解文化差异,让认知指导跨文化交际实践活动,并通过具体的交流活动升华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多元文化认知能力和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相辅相成的螺旋式上升和交互发展。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和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可以帮助克服跨文化交际障碍,促进交际者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进行交流,增强跨文化意识和提升跨文化素养。今后的研究应结合语料库进行综合考察,实证研究可以展示更加全面和客观的事实,相关的研究结果既能提升理论认识,也能运用于交际实践。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