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互联网思维建构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启示
2017-10-09梁澄
梁澄
[摘要]在解构主义思潮风靡的社会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行为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开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大学生的认知行为包括三个方面:(1)理想与信念;(2)公民与道德意识(3)人际交往和生活习惯,而高校思政工作基于这几个方面的背景开展,尝试在以下三方面进行阐释:(1)理解受众群体的诉求(2)鼓励受众群体的主动思考(3)关心受众群体成长。
[关键词]解构主义思潮;思政教育;认知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19-006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6.19.030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20世纪末的时代环境中,大概没有人不知道比尔·盖茨。这位美国青年以神来之笔书写了“微软”的霸权,为高科技主宰这个世界增添了一份固若金汤的依据。至此,高效率、开放性、自由化、平等性为特点的信息高速路成功铺垫。随着虚拟世界的累积成型,亦催生了新媒体时代的新思潮横空出世。而网络的开放、自由、平等性的空间表达,为一如既往引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大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表征
伴随着解构主义的无处不在,“95后”成长于一种多元文化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他们继承了生于70、长于80,闯荡于90年代父辈们的敢想敢干,在长辈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中培育成长。他们在自己的小时代里,有一套特殊的精神追求,也许怀揣梦想,也许不可一世,基本上散发个性、不受世俗约束。
(一)面对理想与信念——具有坚定的社会理想但趋于务实
思政教育作为以人为对象的教育实践活动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主要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及个别差异性等。大学生群体处于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阶段,是主观意识形成的持续转变期,在大学阶段所形成的价值观对个人理想则有着相应的指导作用。
在长辈以及家庭的培育理念,敢想敢干的基因影响下,“95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己有理想、有抱负,并且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面对一系列的社会资源配置时,他们往往呈现出一种自信的心态,认为年轻人应该成为生活时尚的主导者。在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进行调查时,廖晋梅的《当代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调查与分析》一文对大学生的个人理想进行了阐释,认为当代大学生个人理想趋于务实,普遍认为只有实用才是最大的财富,表现在对“职业选择标准”的调查中,56.2%的被调查选择了“收入发展好”,兴趣占32.8%、工作稳定占30%,对社会贡献大、人际关系好占21.1%,专业对占20.1%、工作轻松占19.8%,如此,說明90后大学生的择业观念逐步趋于理性,显得更加务实。
(二)公共空间与道德意识——坚持主流价值取向趋于实用主义
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干预,大学生有着自觉的社会公德认知,但是仍然存在知易行难的问题。在上大学的目的的社会调查中,51.8%的被调查这选择“实现理想抱负”;50.9%的人认为“找份好工作”;31.2%是“为了满足父母期望”;有18.7%是为了“获得一张文凭”。这说明大学生并没有放弃对自身理想的追求,也有不少同学认为上大学是为了找份好工作,说明他们实现理想的同时更注重实际与生存。
不难看出“95后”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现实的窘迫和压力虽然让他们有害怕无奈消极悲观,但同时也让他们学会更加努力奋斗、更加宽容、客观、全面地看待负面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并不断调整自己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三)人际交往与生活习惯——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思想行为混乱
大学生在大学这个小社会里需要推进知识的积累,塑造符合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希望结交到有志知己,他们对大学生活呈现积极向上的心态。他们渴望收获友谊知识,培养能力。但市场像一个巨大的驱动器,启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所有的信息看似近在咫尺,却又完全与自己没有直接关系,于是在语焉不详的多元文化社会里,他们渐渐失去安全感。
青年作者独木舟曾说过:“有时候站在路边看着人来人往,会觉得城市比沙漠还要荒凉……”。在进入大学生活的社会交往中,大学生渴望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的复杂性,多元化的建构,使得信任在消费主义风行的利益与欲望面前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依托和方向感。在主流意识形态干预下,“95后”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角色扮演易呈现单一、简单的经验累积,他们与外界的沟通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可以达到同种效果,他们在SNS,QQ,微信的朋友圈各自找到了与自我有共同话语的“同类”,“宅女”、“宅男”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比例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于是,大学生之间看似联系紧密了,但实际的归属感却越来越呈现虚无缥缈的未知性。
二、建立新型主体师生关系:建立对话式的互动提升人文关怀
网络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无限空间和可能性,无论是否喜欢,速食、效率、广泛、开放、自由,这些特点都以破竹之势席卷于社会各个方面。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打破了信息的不平衡,扩大了民众的参与度,日渐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一)理解受众群体的诉求:互相尊重——“平等”与“感恩”
“95后”大学生,个人生活独立,物质生活富裕,私人空间自由,信息索取丰富等等,他们的父母,很多也受过高等教育,不再采取家长式的教育方式。这些会形成“95后”非常重要的特点——自我意识、平等意识、独立意识强烈。
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层面的社会关系。其中师生关系的矛盾在网络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张下变成了首当其冲的问题。由于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呈现平等、自主,实现自我意识及自我需求的强烈意识,且法制观念较强,希望拥有绝对的公平的利于自我的维权意识。至此,作为学生工作的主体执行者,需要尊重甚至鼓励个体差异的,由于受众群体自我实现意识强烈,又具有绝对的独立意识,所以需放弃传统的征服、权威,给予受众群体一定的尊重,做朋友式的沟通,且尽量避免情绪化的管理方式。
(二)激发受众群体的主体意识:鼓励思考——“契约精神”与“文化反哺”
互联网的开放性,使得知识的获取可以来自各方面,知识传授者的绝对主体地位于当下多元社会发展的时代呈现逐渐消解的趋势,教师进行的不只是知识的传递,而在于教会如何分析取舍,教会学生分析良莠不齐的思想,避免盲目从众。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增强学生探索能力。要求教育主体需要有一定的“契约精神”,表现在:需要博览群书,但又不能是个书呆子;需要有点钱,但又不能是个土财主;需要熟悉流行文化,但也不能不懂得点小众的文艺知识,需要像个大人,但别指望是大人来搞什么特殊……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95后”大学生在新型资源的传递方面,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网络用语,作为思政教育的主体者,在与他们沟通的过程中适当的接受一些“文化反哺”,贴近“95后”的学习、生活方式,缩短在沟通语境中的“差序格局”,以使得更有时效性的引导主体意识与价值观念的正确形成。
(三)关心受众群体的成长:对话与沟通——“以人为本”并“求同存异”
毫无疑问,“95后”大学生在“自我奉献”、“表现自我”、“愉悦自我”的价值取舍选择题中,愉悦自我无疑是最优选项。在与他们进行对话时,思政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更需要以受众群体的思考方式出发,摒弃忆苦思甜的填鸭式说教,不需要苦口婆心,反复念叨,切忌独断专行,更无须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对方,尊重和理解他们的诉求,允许存在“求同存异”的创新思维,以期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得教育主体与受众群体进行对话与沟通。
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借助新媒体平台,“以人为本”“求同存异”的原则,深入走心的关注受众群体的成长,借助互联网思维的有效,多维性,使新媒体阵地成为汇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合力的情感交互性平台,使得“平等与感恩”融入学生心理,使用“契约精神与文化反哺”鼓励学生的主动思考,凸显积极的主体意识价值,再者使用对话与沟通,践行“以人为本”思想,允许并尊重“求同存异”的境况,充分发挥“95后”大学生的聚合力和向心力,确保教育主客体双方的顺利沟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