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SWOT分析
2017-10-09张正旭
张正旭
摘 要: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汽车工业,在为人们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增加了国民经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深了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压力的持续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运用SWOT分析找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外部机会与威胁以及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进而确立行业的不同方向的发展战略,提出中国新能源车的发展规划,从而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加速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汽车;新能源;SWOT
中国汽车工业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现已形成一个产品种类比较齐全、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工业体系。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汽车工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其快速增长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1]。2016年,我国乘用车市场呈现平稳增长态势,全年汽车销售超过2368万辆,同比增长17%,继2015年后再次突破2000万辆大关。
虽然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已基本具备多种重要车型和零部件的自主开发能力,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汽车技术水平和开发能力仍然很低。与传统汽油、柴油轿车相比,新能源轿车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企业参与度上中国都更有优势,也是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难得的历史机遇。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审视,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经济增长点的突破口和实现交通能源转型的根本途径。
SWOT分析是市场营销管理中经常使用的分析工具,S代表strength(优势),W代表weakness(弱势),O代表opportunity(机会),T代表threat(威胁)。市场分析人员经常使用这一工具来扫描、分析整个行业和市场,获取相关的市场咨询,为高层提供决策依据[2]。这里就利用这一工具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进行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资源优势。我国在锂离子电池、永磁电机等纯电动、混合动力汽车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材料方面具有资源优势,同时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
产业优势。近年来我国电动自行车、电动摩托车等轻型电动车及相关零配件产业迅猛发展,为建立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体系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基础设施后发优势。我国大中型城市建设还处于发展期,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充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在我国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2]。
二、弱势(weakness)
技术弱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整个技术、电池管理系统、电机控制系统上仍落后于外国产品。
售后体系弱势。维修成本高昂、维修站点不多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弱势。
成本弱势。新能源汽车由于采用新技术,并处在小批量生产阶段,其生产成本要比传统汽车贵30%以上。
基础设施弱势。还处于小批量生产阶段的新能源汽车还无法支撑起基础设施的快速建设。
资源整合弱势。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大多各自为战,分头研制,缺乏必要的资源整合与统筹协调,资源浪费现象比较普遍[3]。
三、机会(opportunity)
需求机会。石油价格高增长、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不断增高、机动车污染日益严重使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必然。
政策机会。国家不断出台新能源汽车发展扶持政策,其力度和速度均超市场预期。
公共交通发展机会。鉴于公共交通路线固定、启停频繁、区域运行的特点,新能源汽车的混合动力、纯电动汽车技术优势能完全被利用[4]。
四、威胁(threat)
国际汽车巨头威胁。国际汽车巨头如大众、通用、丰田均投入资金进行新能源车研发,并已有成品车批量销售[5]。
国际金融危机。虽然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但由于股市低迷、银行利率下降、人民币升值及消费指数的上升,消费者消费结构已经趋向保守。
五、综合分析
(一)目标设定。远期目标: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在汽车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零排放,并实现了石油的零利用,将成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远期目标。过渡期目标:替代能源汽车和生物质能源汽车对相关能源的依赖性較大,难以大范围推广;混合动力汽车对现有汽车技术的改进相对较少,内燃机具备规模化成本优势,在高油价时期凭燃油经济性有望在更短时间内收回成本,并能满足高排放标准。所以大力发展混合动力汽车是过渡期主要目标。
(二)解决对策。在我国三电技术(电池、电机和电控)尚处在初期阶段,重整车轻部件的做法将使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难以形成坚实的基础[6]。国家应引导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联盟,掌握产业发展的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产业自主品牌并做大做强。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需要由充电网络、加氢站及专业维修企业组成的完善售后体系。但由于建设成本巨大,企业无法单独完成,只有国家从战略角度出发,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才能逐步实现充电及服务网络覆盖。目前传统汽车大部分标准是参照欧洲及发达国家标准。新能源汽车行业尚未完全统一技术标准,而形成一套权威、健全、完善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对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抵御国外汽车进入市场,提高市场准入条件有着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邢洪金,陈士俊.新能源与我国汽车技术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9(5):37-39.
[2]李伟利.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分析[J].当代石油石化,2010(1).
[3]马均明,葛瑞原.发展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J].广西质量监督导报,2010(1).
[4]肖俊涛.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新机遇[J].汽车工业研究,2009,(11):16-19.
[5]冷元.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的思考[J].上海汽车,2010(3).
[6]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3):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