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间周(旬)报》“开场曲”整理研究

2017-10-09王筱涵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周报开场民间

王筱涵

《民间周(旬)报》“开场曲”整理研究

王筱涵

《民间周报》是在1933年至1936年编辑发行于广州地区的一份报纸,内容以宣传抗战为主,基本每一期都会刊登与抗战生活有关的歌曲。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存其中81首歌曲。本文通过对其整理研究,进一步分析1933年至1936年间广东地区的音乐状况。同时文章立足小众报刊和普通人的音乐贡献,力图对小众报刊的重要性做更多发现。

近现代音乐 音乐杂志 广州音乐

引 言

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查阅资料过程中,笔者偶然接触到一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报纸《民间周(旬)报》。令人惊讶和欣喜的是,这份报纸几乎每期都会在期刊开头“开场曲”栏目中刊登一首歌曲。笔者纵观该时期国内其他报纸,发现相比同一时期其他民间综合性报纸,《民间周(旬)报》刊登歌曲的频率非常高。其他大部分民间综合性报纸会有一个与“文艺”有关的专栏,不定期刊登如歌词、原创独幕剧、原创歌谣等与音乐相关的内容,其中歌曲出现时间不固定、频率较低,且一般只有歌词,鲜有简谱、五线谱的出现。另外一部分民间综合性报纸中没有“文艺”类专栏,歌曲出现的频率更低,甚至为零。由此,《民间周(旬)报》作为一份高频率刊登歌曲的期刊,显得格外特别。

带着疑问和兴趣,笔者查找了《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卷》,并没有找到相关词条,在中国知网、读秀网上查找与“民间周报”有关的信息,没有相关文献,在搜索引擎上查找也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相关信息。由此可见,《民间周(旬)报》是一份还未引起较多关注的私人期刊。但由于期刊中所刊登的“开场曲”歌曲紧跟时事,内容丰富,质量较高,有一定的数量,且不乏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笔者决定对其加以整理研究。

在漫长历史中,相关出版社人员和音乐人员似乎是早已谢幕而被遗忘的“普通人”,可他们却做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因此,笔者选择《民间周(旬)报》中的音乐歌曲作为研究对象,①《民间周(旬)报》中除歌曲外还有与音乐有关的文章、歌谣、照片、漫画等,详见第一章。希望能够充分挖掘这份期刊所存在的音乐价值。通过整理归纳《民间周(旬)报》中的歌曲信息,为研究1933年-1936年间广州地区音乐提供更多史料及例证,进而丰富中国近现代报刊中的音乐史料。另一方面,通过对抗战歌曲信息的整理与研究,让我们知道,除学界所关注的以聂耳、黄自等为代表的著名音乐家及他们的作品之外,在报刊史料中还刊载着大量的抗战歌曲,这也是值得为我们所关注的。希望通过将更多研究的目光引到民间所存在、流传的音乐中去,并引起音乐学者对民间所潜在的音乐史料的更大关注与重视。

一、《民间周(旬)报》基本信息及开场曲整理

《民间周报》,又叫《民间旬报》②以下全部简称《民间周(旬)报》为《民间周报》。,是在1933年3月-1936年6月间编辑发行于广州地区的一份报纸,内容以抗战和宣传抗日为主(封面见下图③该封面为1933年22日出版的第11期《民间周报》封面。)。《民间周报》由民间周报社编辑发行,发行周期为一周,在每周一发行,共发行了129期。1935年十月,《民间周报》更名为《民间旬报》,出版社变为民间旬报社,出版周期为十天,共发行了24期。《民间周(旬)报》共出版153期,由于藏于北京图书馆的原件污迹和遗失,所以笔者在国家图书馆民国电子资料室中所找到的电子版期刊所并不完整,遗失54期,现存99期,资料较为完整。④见附录1、2。

笔者深入阅读《民间周报》,发现其内容以宣传抗战和普及科学知识为主,科学知识涉及广泛,既贴近百姓生活,又开拓眼界。在《民间周报》中,每一期报纸主要有六个板块,分别为:开场曲、谈天说地、讲新闻、二叔公讲古籍、小常识和民间文学六大板块。开场曲是笔者研究的重点,是刊登在期刊开头的歌曲。谈天说地主要是执笔人对当时时政、某些事件发表的个人看法,通过这一板块看出该报为私人期刊,不隶属于任何党派。讲新闻是客观的向读者传达时事新闻。二叔公讲古籍是向读者讲解中国一些古话或者成语的来源及含义。小常识,是向广大读者普及农业、生活、健康等方面的科学知识。民间文学是每期都会刊登一些散文、诗歌、歌谣或者小说。同时,从《民间周报》第四期开始,每本最后都会有五张左右的照片及漫画,它们或是展示军队状况,或是反映人民生活,或是讽刺时政。后来的《民间旬报》虽然在板块设计上有些小变化,但总体而言,仍是分为这六大方向。

《民间周报》中的音乐信息丰富多样,除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歌曲之外,还有文章、歌词、图片、漫画等,笔者通过仔细的阅读归纳,将现存99份期刊中所含的音乐信息全部整理如下:

分类 具体分类 数量 备注歌曲类 开场曲 81首80首“开场曲”为简谱或五线谱记谱。除“开场曲”栏目所刊登歌曲外的所有歌曲类作品均只有歌词。歌谣 4首仿词 1首歌词 8首 内容均为抗日。文章类 4篇图片类 照片 3张 1933年No.61和No.64位于期刊封面。漫画 1幅

可以看出,歌曲是《民间周报》中音乐内容的主要部分,81首开场曲是歌曲中的主要部分。因此,在《民间周报》中81首运用简谱及五线谱记谱的开场曲,这是这份期刊重要特点,也是本文所研究的对象。

为了更加清晰地梳理《民间周报》81首开场曲,本文重点以题材为分类依据,对这些歌曲进行整理和研究。

二、开场曲分类研究

纵观《民间周报》81首开场曲中的旋律,并不全为原创,有部分歌曲的旋律来源于民间传统曲调或西方音乐,但开场曲的歌词全部出自当时的词作家或民间艺人,这些歌词或是与原创的旋律相结合,或是填入已有旋律中,成为一首首精彩的歌曲。因此,笔者认为以歌词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更具有说服力,主要分为以下四类歌曲:

号召抗战。歌曲主要是慷慨激昂的进行曲风格,热情直白的号召群众投入到抵抗侵略、保家卫国的战斗中,主要为群众歌曲。

忧国忧民。歌曲风格细腻抒情,或是悲哀伤感的控诉社会不平、担忧国家未来,或是情真意切的表达人民生活的苦难,主要为抒情歌曲。

讽刺。歌曲风格犀利辛辣又不乏幽默,作者在歌曲中尽情的嬉笑怒骂,嘲讽时事政治或是贪官污吏,内容深刻。

其他。歌曲内容与当时内忧外患的战争环境并无明显联系,歌曲内容以抒发个人情感或是反映当时运动会、纪念会等重大社会事件为主。

应当说明的是,笔者上述分类,从大方面讲,由于歌曲都是在以抗战为背景的大环境下创作的,因此存在共性,歌曲内容上有一定程度的重叠,都与抗战有关⑤但这里“抗战”不同于第一种歌曲类型“号召抗战”,前者是指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歌曲,后者指用慷慨激昂或沉痛悲愤的语调去号召大家参加抗战,打击敌人。。该报所处年代为1933-1936年间,当时的中国处于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时局动荡,社会不安。1933年1月,即本报创刊两个月前⑥《民间周报》创刊号发行日期为1933年(民国22年)3月15日。,日军侵占中国山海关,中国共产党即刻阐明抗日救国的主张,可蒋介石却亲赴南昌“剿共”——日军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共产党积极抗日,但国民党却步步紧逼,加紧了对共产党的打击,可见当时的中国形势严峻。《民间周报》处于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其内容必然受到大环境影响。国难当头,私人情感都被搁置到一边,所以这些歌曲必定不同程度上都与保卫国土、反抗压迫有关,内容有这种情感的重合。因此,81首开场曲内容不可能完全区别开来,故笔者是根据每首歌曲中的主要内容对歌曲进行分类的。

同时,以上四类歌曲,除“其他”与抗战并无明显关联外,其它三种均与战争有关的约占74%,与战争无明显联系的约占26%。

(一)号召抗战——慷慨激昂的群众歌曲

“战争”无疑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最具威胁,也是最不会被忽视的因素。东瀛小国,野心勃勃,同时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也在压迫着人民。此时,全国人民统一起来面对内忧外患的环境,便成为这个时期最紧迫的事情。

这一紧张形势反映到了以“号召抗战”为主题的31首开场曲中,这一主题的歌曲占81首开场曲的38.27%,在四类歌曲中比例最大。这些歌曲以进行曲风格为主,从歌词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抗战的决心。如1935年第124期《逃亡曲》中“拿起所有的武器!我们要自救!”、1933年第4期《杀倭奴》中“拼死的挡起来,打!打!打!打倒日本慰泉下!”、以及1936年第1期《双十之歌》⑦“双十”是指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中“十月十号义旗扬,革命军队起武昌……唤醒同胞当自强!”等等。

纵观31首歌曲,歌词均为原创,曲调来源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原创曲调、选取西方旋律和引用中国传统曲调旋律。词曲均为原创的作品有14首,其中参与创作的词曲作者既有黄自、聂耳等青年作曲家,又有“宝哥哥”、“二叔公”等民间艺人;所刊登的作品既有《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如今依旧广为传唱的经典歌曲,又有《恨敌歌》等值得推敲的优秀歌曲……这些作品中,包括聂耳的作品三首,黄自的作品一首,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黄自和聂耳在当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他们的一些作品受到了人民的欢迎,另一方面,《民间周报》是一个对音乐具有一定素养和赏析能力的期刊,能够发现一些具有深度和意义的歌曲作品,这也让对这份期刊开场曲的研究有了更大的意义。选取西方旋律进行填词的歌曲有8首,如1933年第4期《怒吼全中国》的旋律选自G.F.Handel《英雄凯旋歌》⑧《英雄凯旋歌》选自亨德尔的清唱剧《犹大·麦卡白》(Judas Maccabaeus),摩列尔作词,亨德尔作曲。、1933年第32期《无骨吟》的旋律选自《LongLong Ago》⑨《longlongago》是英国歌曲作家、剧作家托马斯·黑恩·贝理(Thomas Haynes Bayly,1797-1839)于1833年创作的一首英格兰民谣。、1933年第5期《望江南》的旋律选自《Old Black Joe》⑩中文名《老黑奴》,是一首由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6-1864)创作的美国民歌。……等等。引用中国传统曲调旋律填入歌词的歌曲有3首,分别是1933年第1期(用韵【二十三漾】⑪属于平水韵,【二十三漾】属于去声30部之一。)、第3期(调仿【叹颜回】⑫叹颜回,古曲,传说是孔仲尼所做。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和第7期(仿【雁落平沙调】⑬《平沙落雁》又名《雁落平沙》,是一首汉族古琴名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其意在借大雁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最早刊于明代《古音正宗》(1634)。自其问世以来,刊载的谱集达五十多种,关于此曲的作者,有唐代陈子昂之说,宋代毛敏仲、田芝翁之说,又有说是明代朱权所作。因无可靠史料,很难证实究竟出自谁人之手。)。其中,第1期的曲谱形式较为特别,只有歌词,并在结尾处注明“这篇开场曲,用的韵是,【二十三漾】。”这首歌曲刊登在杂志创刊号,是所有开场曲中的第一首也是唯一一首没有旋律谱,只写明歌词和曲调的歌曲。

笔者从31首“号召抗战”主题中选取较有代表性的进行具体分析。

1.《学生国货年歌》

《学生国货年歌》由我国著名的爱国主义者和民主主义教育家黄炎培⑭黄炎培(1878-1965),号楚南,字任之,笔名抱一,江苏川沙县(今上海市)人,人称“珐琅博士”。他大力提倡职业教育,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其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黄炎培还善于写作,他的文章傲而不群,思力沉厚又趣味隽永,他有多本著作及诗集,曾多次创作歌词。作词,黄自作曲,刊登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六日出版的《民间周报》第110期上的“开场曲”栏目中。(如下图)当时,中华各界积极提倡国货,学生国货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1934年底,政府决定将1935年作为“学生爱用国货年”,简称“学生国货年”,意在使学生本着纯洁爱国之心,肩负起国货的重任。⑮乔兆红:《论1935的学生国货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第96页。因此推测,《学生国货年歌》应创作于1935年,但具体时间并不清楚,笔者经过查证也未找到相关资料,还有待进一步考察。

《民间周报》上所刊印的《学生国货年歌》是简谱版,笔者将其与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的《黄自遗作集》和钱仁康先生编订的《黄自独唱歌曲选》两本书籍中的《学生国货年歌》歌曲谱进行了比对⑯上海音乐学院的《黄自遗作集》与钱仁康先生编订的《黄自独唱歌曲选》中,《学生国货年歌》是完全相同的。,发现歌词完全相同,但旋律上有19处记谱错误,笔者将差别处标记出来(见下图),其中用长方形圈出地方为音高错误,椭圆形圈出地方为节奏错误。

这种情况引发了笔者的大胆猜想,该刊印版本歌词相同,但在音高、节奏上与上海音乐学院和钱仁康先生所认可的版本有多处细小的区别,原因笔者认为可能有二。其一,该刊印版是由相关人员扒谱而成。因为对比诸如《义勇军进行曲》、《铁蹄下的歌女》等其它著名歌曲在该报中的曲谱刊登情况,发现与现在官方版本相比并无曲谱错误,这就大大降低了刊印歌曲时产生打谱错误的可能性。同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进口收音机在国内大受欢迎,购买人非常多,这也为该版本为二度记谱而成创造了更多的可能。其二,由于黄自的音乐作品在当时非常受欢迎,因此可能是歌曲原谱在流传和反复的刊印过程中,出现了记谱错误并不断增多。

2.《恨敌歌》

《恨敌歌》刊登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6月17日发行的第116期《民间周报》“开场曲”栏目中(如下图)。由任致嵘⑰任致嵘(1900-1986),192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于1937-1938年间在抗战剧团担任指挥,1939-1941年在四川省立戏剧音乐学校担任音乐科主任,1945-1947年在金陵女子大学音乐系任讲师。著有《“儿童世界”十三曲》、《任致嵘歌曲》、《任致嵘戏剧曲选》等,曾与张寒晖合作创作《农夫歌》、《除草歌》、《平民学校》、《平民教育》等音乐作品。作曲,陈治策⑱陈治策(1894-1954),我国著名的戏剧教育家、导演,于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系,并于四年后留学于美国华盛顿卡尼吉大学戏剧系。1927年回国后,参与创办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并与赵元任等人组织北平小剧院,演出《茶花女》等世界名著。他还和熊佛西一同开展“农民戏剧实验”,成立了定县农民实验剧院,培养了一批农民话剧演员,排演原创作品或世界名作。作词。

《恨敌歌》为E大调,4/4拍,这首歌曲演唱形式多样,独唱、合唱、口号相结合,歌曲旋律比较复杂,包括升记号、三连音、附点音符等。歌曲领唱者为 “岛王”,通过“岛王”与合唱的配合,表达了对肆意践踏我国土地的敌人的愤恨,号召人民群众报仇雪耻。

观察上图曲谱,在歌曲名《恨敌歌》下方有一行小字,“岛国歌谱之一”,这是指该谱是陈治策编写的话剧《岛国》中的歌曲之一。⑲由于陈治策在1927年回国后与熊佛西等人一起创立了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一度和熊佛西、赵元任热衷于小剧场实验,在陈治策担任定县戏剧工作委员会期间,他编写了话剧《岛国》。引自曾宪章:《雅俗夹缝中的另类启蒙——以熊佛西为例略论民国乡村建设与“戏剧大众化实验”》,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1日。在《民间周报》中,连续刊登了两首话剧《岛国》中的歌曲谱,均是任致嵘作曲,陈治策作词。另一首歌曲名为《回到了家乡》,刊登于该报的下一期,即1935年6月24日出版的《民间周报》第117期。

3.《泪洒黄花》

在31首“号召抗战”主题的开场曲中,有6首歌曲明确的歌颂了英雄。分别是:《赠东北义勇军》⑳《赠东北义勇军》发表于1933年(民国十二年)6月20日出版的第14期《民间周报》,C调,4/4拍。、《昨日吟》㉑《昨日吟》发表于1934年1月20日出版的第47期《民间周报》,E调,4/4拍,中板(Moderato)。表达了作者对一·二八事变的心痛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堪忧。、《首义之歌》㉒《首义之歌》发表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9月9日出版的《民间周报》第128期,降A调,快板。歌曲共四句,采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形式。表达了对忽必烈两次远征日本的壮举的赞颂,歌曲最后一句“人生到此方英雄”表达了歌曲的核心思想。、《悼三一八烈士》㉓《悼三一八烈士》发表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3月18日出版的第103期《民间周报》的“开场曲”栏目中。C调,2/2拍,中快板(Allegro moderator)。、《黄花吟》㉔《黄花吟》发表于1934年4月2日出版的第54期《民间周报》,E调,4/4拍。作者以黄花为依托,表达了对黄花岗烈士的思念和尊重。和《泪洒黄花》。 这些歌曲或是慷慨激昂,或是沉痛悲壮,它们分别表达了对东北义勇军、“一·二八事变”㉕一·二八事件:日本称上海事变或淞沪战争,是指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为支援配合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掩护其在东北建立伪满洲国的丑剧,自导自演在上海发生冲突、进而向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的事件。英雄、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三一八”烈士㉖三·一八事件:指1926年3月18日段祺瑞政府在北京制造的枪杀47位请愿群众的流血事件。、以及黄花岗事件㉗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中七十二烈士的敬佩和悼念。其中选曲填词的歌曲有《赠东北义勇军》和《悼三一八烈士》两首。前者旋律选自西方歌曲《One Sweetly Solemn Thought》㉘十九世纪的赞美诗歌曲。曲作者安普路(Robert Steele Ambrose,1824-1908),英国人,曾任女子学院音乐指挥,有多首赞美诗及圣乐作品。词作者为卡斐比(PheobeCary,1824-1871),美国诗人。,但由于选取旋律后填入了慷慨激昂、歌颂英雄的歌词,旋律风格由恬静安宁的赞美诗变为具有激励号召作用的进行曲风格,描写了东北义勇军“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㉙诗句出自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用作歌词被引用进歌曲《赠东北义勇军》中。”的英姿。后者旋律来自亨德尔的《英雄凯旋歌》,歌词描绘了在三·一八事件中一群“挥赤手,握空拳”的青年豪杰。另外四首歌曲均由宝哥哥作曲,二叔公撰词㉚“二叔公”、“宝哥哥”是在《民间周报》中多次出现的词、曲作者,经过笔者多方查找,未找到人物相关具体信息,有待进一步查找。在粤语中,“二叔公”是对长辈的谑称。,其中,《黄花吟》和《泪洒黄花》均是借“黄花”来指1911年4月27日的黄花岗起义事件。

《泪洒黄花》刊印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3月13日出版的第17期《民间旬报》㉛《民间周报》自1935年10月改名为《民间旬报》。“开场曲”栏目中(见下图)。歌曲由宝哥哥作曲,二叔公作词。歌曲旋律采用上下句的形式,内容是在借“黄花“表达对黄花岗事件中遇难英雄的怀念,但相比于《黄花吟》的赞颂英雄义举,《泪洒黄花》中的情感更为悲痛沉重,通过对昔日英雄的赞扬,更衬托出当今广州城的“遍鼠狐”。

“二叔公”、“宝哥哥”这二位词曲作家的作品多次在本刊中刊印发表。笔者在中国国家图书馆民国资料室、广州网络图书馆等多方查找,但均未找到有关二者的具体相关信息,还有待进一步的查找。

(二)忧国忧民——情真意切的抒情歌曲

战争年代,除“号召抗战”外另一重要的主题便是“忧国忧民”,在《民间周报》中刊登有大量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命运而担忧的歌曲,笔者把这些歌曲划分到“忧国忧民”主题中。在《民间周报》81首开场曲中,有23首主题为“忧国忧民”的歌曲,占歌曲总数的28.40%,在四个主题中排名第二。下面笔者进行具体分析。

1.《何处是你家乡》

《何处是你家乡》刊登于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5月15日出版发行的第10期《民间周报》(见下图)。这首歌曲选曲填词,曲调来自詹姆斯·罗德·皮尔彭特㉜詹姆斯·罗德·皮尔彭特(James Lord Pierpont,1805-1886,美国作曲家。在1857年作词作曲创作的节日歌曲《Tingle Bells》(《铃儿响叮当》),词作者不详。《Tingle Bells》风格轻快活泼,《何处是你家乡》中重新填入悲壮伤感的歌词。

2.《回到了家乡》

此外,在“号召抗战”主题歌曲中,除上述有代表性的歌曲外,还存在一些如今依旧具有流传度的歌曲,如《铁蹄下的歌女》㉝刊登于1935年(民国二十四年)7月29日出版的第122期《民间周报》。和《回到了家乡》。

《回到了家乡》刊登于1935年6月24日出版的第117期《民间周报》(见下图),由陈治策作词,任致嵘谱曲,是话剧《岛国》中系列歌曲的一首。

整首歌曲弥漫着一股悲伤之情,回到家乡却已物是人非,同胞相遇不再开心问好,而是彼此哭诉悲惨遭遇,而连续的两声呼唤“哥哥弟弟你们躲在何方?”尤其地触人心弦。歌曲每4小节组成一个乐句,共四个乐句。其中第三乐句是歌曲的高潮,一高一低两句旋律仿佛是对兄弟的深情呼唤,第二句呼唤的旋律比第一句低沉,好像表示着呼唤者的心情也更加的沉重。

在《回到了家乡》中,曲作者任致嵘先生在第6和第14小节都再次使用了三连音,而他的《恨敌歌》中也多次使用了三连音,可以看出他在这一阶段对于三连音这一节奏型的特别关注。

三、讽刺时政——犀利泼辣的讽刺歌曲

在歌曲的体裁分类中有讽刺歌曲,在内容上,笔者也仍划分出讽刺一类。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上对于讽刺歌曲是这样定义的:“讽刺歌曲词曲都比较夸张。辛辣、幽默、深刻是讽刺歌曲的特点,其旋律性不太强。”这些歌曲以漫画式的笔调、隐喻的手法,对处在反动统治下的种种现象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嘲笑。㉞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第一版,第378页。在我国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国统区,曾经出现过一批优秀的讽刺歌曲,如宋阳词曲的《古怪歌》、费克词曲的《五块钱》、杜鸣心词曲的《薪水是个大活宝》、端木蕻良词、舒默作曲的《黄鱼满天飞》等。

在《民间周报》中,这类歌曲有7首,占所有开场曲的8.64%,在四类歌曲中比重排名第四。作者在歌曲中尽情的嬉笑怒骂,用幽默、辛辣的语句嘲讽各种不当的现象,给人以深刻印象。这七首歌曲集中于1933年,处在杂志前期。它们像一面镜子向人们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状况。或是如《抵抗歌》讽刺统治者“不抵抗政策”,或是《骂财宋》中怒嘲“国舅”宋子文作为财政部长只知自己高官厚禄,或是《绮罗吟》讽刺嫁给蒋介石的宋美龄“黑发……铅华厚妆”却“未必倾城”,或是《三宝礼赞》中并不指名道姓的怒骂“受命于蒋皇”的“小帅张”、“小生汪”及“小丑皇”……等等。

这七首讽刺歌曲歌名分别是《抵抗歌》、《三宝礼赞》、《牛行迟》、《骂肉狼》、《奸商自叹》、《绮罗吟》、《骂财宋》,其中除《骂肉狼》外的六首歌曲全部是选取西方歌曲进行填词,《骂肉狼》音乐节选自广东音乐《骂玉郎》㉟《骂玉郎》,广东音乐,作者吕文成。。

其中,《抵抗歌》歌词简单易懂,嘲讽特点明显,同时旋律流畅、记谱清晰,为此类代表性歌曲(见下图)。

这首歌曲刊登于中华民国22年(公元1933年)5月29日出版的《民间周报》第12期的“开场曲”版面中(见上图)。

歌曲选曲填词,旋律来自西方十九世纪歌曲《Love's Old Sweet Song》㊱《Love's Old Sweet Song》发表于1884年,是一首杰姆斯·莱纳姆·莫洛作曲,克利夫顿·宾汉姆作词的客厅歌曲。,词作者不详。笔者将《抵抗歌》和《love'sOldSweetSong》进行对比后发现,《抵抗歌》完全采用了后者合唱中高声部的旋律,只是歌词进行了变化。因此可以得知这首歌曲是受到了20世纪初期盛行的中国学堂乐歌的影响,选取并完全采用西方歌曲的旋律,填入歌词。不过由于歌曲由原本的情歌变成了一首关于抗战的讽刺歌曲,因此演唱风格由抒情风格变为了进行曲风格。

关于这首歌曲的歌词:

○1十九路抵抗,枪声真响亮。中央说抵抗,堂皇在嘴上。

○2军阀的抵抗,乒乓往里放。政客的抵抗,长期来高唱。

○3汤玉麟抵抗,先请百万饷。张学良抵抗,且抗且退让。

○4目的各不同,方式也各样。

○5我四万万同胞,他日沦厮养。我大中华民国,死将无地葬。

○6这样看将起来,倒不如靠民众的力量!

歌词基本采取上下句的形式。一组上下句为一大句,笔者用序号○1、○2、○3等来表示。在○1○2○3中,词作者通过隐喻的手法,分别对“十九路”、“中央”、“军阀”、“政客”、“汤玉麟”和“张学良”不积极抗日的行为进行了生动的讽刺,说的全部是反话。

○4句是一个单句,进行了讽刺性的总结。○5用沉重的“沦厮养”和“无地葬”警告不抵抗的国民党这样的恶果,同时也是对人民的警示,是最后一句号召的铺垫和前奏。

○6可以说是全曲的精髓和核心,是写作这首讽刺歌曲的出发点。作者用敏锐的眼光发现了当时“不抵抗”政策的失误和人民潜在的巨大力量,号召大家“靠民众的力量”去奋斗,把整首歌曲上升到号召全民族抗战的高度上去。

(四)其他——乱世中的生活

纵然处于乱世,可战争和炮火声并不能带走百姓生活中的一切,乱世中的人们也有自己除战争和国仇外其他的关注点,或许是动人的田园美景,或许是某一重要的社会事件……战争会带走原本的平和安定,但带不走生活中所有的希望。

在81首开场曲中,有21首与“抗战”无明显联系的歌曲,占81首开场曲近26%。这些歌曲根据歌曲内容可以分为反映社会事件、抒发个人情怀、描绘景色三大类。其中,反映社会事件的歌曲有三首,刊登在四期杂志中㊲1936年的第20期和第23期刊登的均为《胡主席哀歌》。,分别是《哀歌》㊳刊登于1934年3月12日出版的第53期《民间周报》,为总理逝世纪念而作,宝哥哥选曲,二叔公填词,但由于歌词中没有明显特征,不能提取明确信息,因此未查清具体是哪一位总理,还待进一步查证。、史上第一首全运会会歌《全国运动大会会歌》以及为哀悼胡汉民主席而作的《胡主席哀歌》,这些歌曲紧跟社会实事,具有重要意义。

抒发个人情怀的歌曲有9首,其中如《时代之轮》、《白头吟》一般感叹时光易逝的歌曲有6首,如《思乡》、《木落雁南渡》触景伤情的歌曲也有4首,另外,还有唯一一首情感欢乐喜庆的《美丽的青春》,用来歌颂花样年华。

描绘景色的歌曲有6首,其中既有如《春江花月夜》描写在繁星月夜的难忘景色,又有像《春雨》一般描绘“小楼一夜听春雨……江山草木陶然”的秀丽风光,还有似《初夏》描绘“芭蕉初绽新芽”的蓬勃生机。

其中代表性歌曲《美丽的青春》刊登于1935年出版的第125期《民间周报》“开场曲”栏目中(如下图),词曲作者为高天楼,高天楼是民国时期著名音乐人、电影人,他有多首音乐作品,如《插秧歌》、《秋闺怨》等。从谱面上看,《美丽的青春》与同一时期其他歌曲有着明显不同,五线谱的记写和现在我们的记写方法完全相同,这主要体现在音值组合方面,八分音符与后面的十六分音符通过符尾连接了起来,这样看起来更加清楚方便。由此也可看出,高天楼对于西方乐理知识,尤其是音值组合法,是比较熟悉的。

四、关于《民间周报》开场曲的几点思考

以上信息,是关于《民间周报》81首开场曲所筛选、整理、提炼出的相关音乐信息,充分显示出在1933-1936年间的广州报纸中也存在的一定的音乐信息,同时也引发了笔者一些思考。

1.《民间周报》开场曲的产生条件

《民间周报》是1933-1936年间编辑发行于广州的一份报纸。提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音乐生活,音乐界把关注的焦点更多的放在了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等专业音乐学院,以及黄自、马思聪、应尚能等从二十世纪成长起的一批专业作曲家的身上,而忽视了在一些地区、一些条件下也可能存在并蓬勃发展的音乐情况,如广州以及广州《民间周报》中的开场曲。

那么为什么在广州会存在这样一份含有丰富歌曲的期刊,并且可以做到主题中与抗战有关的歌曲多达总量的四分之三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广州音乐生活较为丰富,这为歌曲的创作、记谱、出版提供了条件,为群众的学习和歌唱打下了基础,为出现这样一份每期含有一首歌曲的社会性民间杂志创造了可能性。上世纪20年代初广州时敏学堂设立了音乐课,音乐教育随着新式学堂而发展,著名音乐家萧友梅曾就读于该学堂。㊴汪毓和编著:《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第29页、第114页。1925年后,广州有大批粤剧在该地演出,并陆续产生了薛觉先(1904-1956)等著名艺人。㊵同上注,第70页。在20世纪20年代广州产生了一些比较有影响的新型民乐社团,如1920年成立的潮海音乐社,20年代成立的、何柳棠曾教学的济隆音乐社。㊶同上注,第83页。20年代末,受黎锦晖“明月歌舞团”的影响,广州产生一些成人歌舞团。㊷同上注,第170页。1935年随着“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救亡运动的不断走向高潮,广州掀起了范围更为广阔、声势更为浩大的全民性“抗日救亡歌咏运动”。㊸同上注,第169页。广州专业音乐教育同样快速发展,1932年在广州成立了私立广州音乐院,由马思聪任院长,该校十分重视课外实践,相关成就突出。㊹同上注,第178-179页。同时,有多位音乐家在广州进行音乐表演活动,如马思聪在1933至1934年间多次在广州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及室内重奏音乐会,1934年应尚能带领丁善德等国立音专高材生赴广州举办音乐会,此外还有一些长期旅居的外籍音乐家在广州登台献艺。㊺同上注,第171-174页。广州音乐院曾出版著名的音乐月刊《广州音乐》,1933年创刊,期刊上发表对音乐的各种见解与思考。㊻同上注,第184页。这些丰富的音乐活动都使广州有了更加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培养了音乐人才,为群众打下了音乐基础。

第二,近代的广州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以及发展民主革命的前沿阵地,广州有着悠久的抗战和革命历史,群众觉悟高、斗争意识强、积极抗战,这种抗战的积极热情反映到歌曲中,就成为了众多与战争相关的歌曲。1839年虎门销烟。1841年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人民自发的保卫家园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1864年太平天国天京事变后,太平军转战于广州等地。1890年起,康有为在广州设立学堂,宣传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1911年,孙中山发动广州起义,七十二位烈士牺牲,威震中外,加快了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后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广州成为国民革命的大本营。1920年广州共产党小组成立,1923年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作出了实行国共合作的重要决定。1924年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揭开了国民革命的新篇章,中国历史在广州迈出了重要一步,之后,国共两党在广州合作创办黄埔军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各方面人才。1927年,叶挺、叶剑英等人领导了广州起义,大胆尝试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鼓舞共产党人斗志。民国时期广州省曾多次被设立为国民政府所在地,1925至1926年及1931年广州被设立为国民政府所在地,1929年为国民政府特别市。1938年广州会战中,为保卫广州而战的广州青年有四万多,广州的群众自发抗战用游击战的方式有效的牵制了敌人……等等。许多历史伟人和革命先烈曾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大事在这里以及它的周边发生,在这样积极抗战的环境下,广州群众也都有着极高的抗战热情,产生大量与抗战有关的歌曲也就合情合理。

第三,“杂志年”的到来、报纸行业的繁荣为这些歌曲的产生和传播提供了好的平台。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杂志年”,是报纸期刊热潮蓬勃发展的年代。㊼刘政洲、邓晓慧:《20世纪30年代“杂志年”兴起的历史背景研究》,《今传媒》第11期,2013年11月,第144页。这一时期报纸期刊相当活跃,1932年在中国一些沿海城市,期刊杂志数量直线上升、种类越来越多,这标志着30年代初杂志浪潮的开始。这些报纸或是政府报纸,转播国内外战况,向群众传达政府决策,平抚民众,或是私人报纸,发表人民群众的心声,表达人民的意愿。到1935年,报纸期刊热潮的发展达到了高峰。㊽同上注。根据刘政洲、邓晓慧在《20世纪30年代“杂志年”兴起的历史背景研究》中所统计的,至1935年6月底,全国各省市杂志出版品种共有1518种,其中,广州有44种,但在当时中国二十六个省份中排名第八位。1932-1935年间被后人称为“杂志年”,报纸期刊的数量直线上升,而笔者所研究的81首歌曲所在的期刊《民间周报》便主要处在“杂志年”期间,它无疑受到了这股热潮的影响。

第四,民间周报出版社对于音乐歌曲刊登的执着和坚持。在那样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年代中,太多期刊一味干涩的讲道理、做号召,而鲜有这样以规律、长久的方式,用歌唱的形式深入群众中去的杂志期刊。在紧张的环境和形势中依旧有歌声的存在,能够坚持以几乎每期一首的频率、用简谱和五线谱的记谱方法刊登优秀歌曲是非常难得的,这需要期刊编辑人对音乐具有超于常人的热爱、执着,以及一定的专业知识和鉴赏能力。同时,刊登的歌曲以简谱和五线谱的记谱方式呈现出来,这说明在民间周报出版社中存在具有一定专业音乐水平的音乐人,或出版社与这样的音乐人才有密切的联系和合作。只有做到以上两点,才能使《民间周报》从创刊到结刊几乎每期一首歌曲,在音乐方面无疑如鹤立鸡群一般不同于其他民间综合性报纸。

因此,由于广州深厚的音乐底蕴、强烈的爱国情怀、当时蓬勃发展的报纸行业以及民间音乐出版社对于刊登歌曲的坚持,以上四方面的共同影响,为《民间周报》81首开场曲的产生开辟了道路,创造了可能性。

2.该报所刊登开场曲的简谱特点

仔细观察《民间周报》上的曲谱不难发现,过去的曲谱与现在的曲谱在音值组合方面有区别。音值组合是指,在音乐中将各种拍子中不同时值的音符,按照各自拍子的强弱规律和结构特点进行组合。音值组合的目的是为了更加方便的读谱、加强曲谱清晰度,使曲谱中每一拍无论有几个音符都能十分方便的辨认出来。

现在的曲谱要求做到音值组合,而在20世纪30年代《民间周报》中的曲谱无论是简谱还是五线谱,大部分没有做到音值组合,作者列举几处,举例如下:

如1936年新9期,宝哥哥作词、二叔公作曲的《似水流年》(如下图),截图为歌曲1-4小节。这是一首2/4拍的歌曲,按照音值组合法应以四分音符为单位拍,每小节两拍单位拍,同一单位拍的音符要用共同符尾连接起来,并使单位拍之间彼此分开,以方便确认。但我们看到曲谱中所有的八分音符以及附点音符都是彼此独立的,并没有符尾上的连接。

又如107期《民间周报》所刊登的黄自的《思乡》(见下图),歌曲为4/4拍,截图为歌曲旋律开始的第1、2小节,可以看出其中一拍之内的两个八分音符都是独立存在的,并没有把两个八分音符连接在一起。

还如1936年第17期中刊登的《泪洒黄花》(见下图),这是由宝哥哥作词、二叔公作曲的一首6/8拍歌曲,截图为第7、8小节。按照音值组合法应该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三拍组成一个单位拍,即每三拍共用一个共同符尾(符干),这样可以单位拍之间区别开来,方便认谱和歌唱。但在该曲谱中,并没有把单位拍区分出来,给人纷乱的感觉。

在五线谱记谱中同样有相同的情况,如1935年第126期刊登的《义勇军进行曲》(如下图),截图为第12-14小节,这是一首2/4拍歌曲,应以四分音符为一拍组成单位拍,但可以看到无论五线谱还是简谱,音符都是独立的,没有组成单位拍。

虽然在《民间周报》中存在小部分做到了音值组合的歌曲谱,但大部分曲谱并没有做到音值组合。可以看出,由于简谱传入中国的时间㊾简谱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日本传入中国,1903年,留学于日本的曾志忞在中文杂志《江苏》第六、第七期上发表《乐理大意》一文介绍西洋乐理知识,并以简谱与五线谱对照的形式刊登了《练兵》、《春游》等六首歌曲,这被认为是目前所见中国人使用简谱的最早记录。和五线谱在中国被推广运用的时间㊿五线谱传入中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是1713年的《律吕正义》续编。但五线谱真正在中国被流传和使用的时间,是19世纪中叶后,当时五线谱随着西方传教士的传教而被推广。距《民间周报》编辑发行的时间较近,因此中国人对于西方的记谱法还没有严谨的要求,西方乐理知识也没有完全被中国人所理解和运用,简谱和五线谱在中国运用还不稳定,关于简谱和五线谱的记谱方法没有明确固定下来,还有待形成明确统一的标准。

3.开场曲刊登过程中的错误与纠正

由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简谱刚刚传入中国没有多久,因此当时报刊中所刊登的音乐简谱难免出现排版和校谱的错误,在《民间周报》中,这个情况也不可避免。笔者以《泪洒黄花》为例,不难发现,在报纸上有共有四处记谱错误,分别是:

(1)第3小节,“把”字所对应的re,应为八分音符。

(2)第7小节,附点应在“和”字的sol音后。

(3)第9小节,“城”字所对应的dol应是八分音符。

(4)第15小节,“英”字所对应的sol缺少一个附点。

其中,如今只能检查出节奏错误,而音高错误不得而知。可以发现,当时对于稍复杂一点的节奏还不能够完全灵活运用,还未完全掌握。

但同时,《民间周报》曾多次刊登、改正前期报纸的失误,对错误做出矫正,体现了民间周报出版社对于歌曲刊登的严谨的态度,这种严谨的态度值得当下音乐编辑行业学习。

结 语

通过梳理总结《民间周报》中的81首“开场曲”歌曲,笔者对于1933年-1936年间广东地区报刊中的音乐情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深刻认识到报纸对于丰富音乐史料所具有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应给予近现代小众报刊足够的重视。在近现代音乐的研究中,许多学者把目光偏向专业性较高的音乐期刊、音乐杂志,或是阅读量较多的大众性报刊中,却忽视了小众报刊中可能存在的音乐信息。应开拓思维,运用新方法、新思路,挖掘近现代报刊中可能存在的音乐史料。

同时,正如在2014年11月举办的中国音乐史学年会上提出的,应关注区域音乐史的研究,提到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学界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上海、北平等大城市,而冷落了某些城市。广州市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其音乐同样值得关注和研究。

另外,还要关注历史上“普通人”所做过的事情。历史并不只属于著名音乐家,除音乐学界所关注的著名音乐家外,历史上还存在一些还未被发现、却对音乐做出贡献的人或团体,如至今未查明具体身份的民间周报出版社。通过梳理研究《民间周报》中的开场曲,笔者还发现很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可以继续深入下去的问题,如陈治策、任致嵘的音乐经历与合作,又如话剧《岛国》中的系列歌曲等等。

[1]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版。

[3]上海音乐学院《黄自遗作集》编辑小组:《黄自遗作集 声乐作品分册》,安徽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

[4]钱仁康:《黄自独唱歌曲选》,音乐出版社,1957年10月。

[5]《聂耳全集》编辑委员会编:《聂耳全集》,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10月。

[6]张丽可,朱启明:《英文歌曲300首》,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

[7]《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第1版。

[8]刘政洲、邓晓慧:《20世纪30年代“杂志年”兴起的历史背景研究》,《今传媒》2013年11月。

[9]曾宪章:《雅俗夹缝中的另类启蒙——以熊佛西为例略论民国乡村建设与“戏剧大众化实验”》,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1日。

[10]乔兆红:《论1935的学生国货年》,《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6年第4期。

附录1

《民间周(旬)报》北京图书馆现存报纸资料刊号目录

《民间周报》(1933年3月-1935年9月):

No.1-No.129

缺少:

No.17;No.26;No.28-No.29;No.31;No.34;No.36;No.45;No.48-No.52;No.55-No.58;No.60;No.66-No.67;

《民间旬报》(1935年10月-1936年6月):

新No.1-No.24

(缺新No.5-No.6;No.13;No.18;No.20-No.21)

附录2

期刊号 年代 开场曲名称 备注1933年第一期 1933年我们不是王侯 没有曲调第二期 1933年骂肉狼 有曲调第三期 1933年古热河 同上第四期 1933年杀倭奴第五期 1933年望江南第六期 1933年张学良自叹第七期 1933年出塞曲第八期 1933年国难吟第九期 1933年 舞场木?第十期 1933年何处是你家乡第十一期 1933年前线有战事第十二期 1933年抵抗歌第十三期 1933年赴敌歌第十四期 1933年赠东北义勇军第十五期 1933年 少年行 与19期不同第十六期 1933年从军行第十八期 1933年骂财宋第十九期 1933年 少年行 与15期不同第二十期 1933年 三宝礼赞?

第二十一期 1933年古今战场第二十二期 1933年牛行迟第二十三期 1933年绮罗吟第二十四期 1933年大树吟第二十五期 1933年黄河吟第二十七期 1933年白头吟第三十期 1933年奸商自叹第三十二期 1933年 抚?吟第三十三期 1933年助民牧第三十五期 1933年哀长城第三十七期 1933年菊花行第三十八期 1933年水龙吟第三十九期 1933年陇头吟第四十期 1933年大众行第四十一期 1933年我思古人第四十二期 1933年 似水流年 与1935年9期不同1934年第四十三期 1934年春王正月第四十四期 1934年春之歌第四十六期 1934年流浪之歌第四十七期 1934年昨日吟第五十三期 1934年哀歌第五十四期 1934年黄花吟1935年第一期 1935年双十之歌第二期 1935年残秋第三期 1935年你是我的生命线第四期 1935年怒吼全中国第七期 1935年木落雁南度第八期 1935年复活第九期 1935年 似水流年 与1933年42期不同第九十六期 1935年佃农之歌第九十七期 1935年春江花月夜第一百期 1935年时代之轮第一零三期 1935年悼三一八烈士第一零七期 1935年思乡第一零八期 1935年暮春词第一零九期 1935年 ?开龙第一一零期 1935年学生国货年歌

第一一一期 1935年垦荒词第一一二期 1935年初夏第一一三期 1935年红了绿了第一一四期 1935年菩萨蛮第一一五期 1935年龙舟词第一一六期 1935年恨敌歌第一一七期 1935年回到了家乡第一一八期 1935年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会歌第一一九期 1935年 铁蹄下的奴隶们,起来第一二一期 1935年死亡线上的号角第一二二期 1935年铁蹄下的歌女第一二四期 1935年逃亡曲第一二五期 1935年美丽的青春第一二六期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第一二八期 1935年首意之歌第一二九期 1935年中秋月1936年第十期 1936年夜来香第十二期 1936年春雨第十四期 1936年飞花曲第十五期 1936年童谣第十七期 1936年泪洒黄花第十九期 1936年青年之路第二十期 1936年哀歌第二十三期 1936年胡主席哀歌第二十四期 1936年毕业歌

2017-03-21

J609.2

A

1008-2530(2017)03-0058-21

王筱涵(1994-),女,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2013级本科生(北京,100031)。

猜你喜欢

周报开场民间
画与理
一样的周报
画与理
画与理
数理:影院找座位
演出就要开始了
载人大戏再开场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