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策略

2017-09-30姚祥贵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7年5期
关键词:共同体学习构建

姚祥贵

【摘要】作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范式,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实践过程中却也存在着诸多问题。通过优化组织形式、创新活动方式、建立保障机制等多种策略,可以使之走出形式主义的怪圈,不断实现效果的最优化。

【关键词】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288-02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社会对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益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如何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话题。“教师学习共同体”应运而生,它很好地顺应了这一变革需求,正成为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流范式。

“共同体”这一概念最早是19世纪80年代末由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德·滕尼斯在其《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提出,他以此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以及在共同精神意识基础上所形成的归属感和认同感。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博耶尔又将这一社会学概念引进了教育领域,结合“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了“学习共同体”概念。1997年,霍德进一步明确提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简称PLC)的说法。

本文所说的“教师学习共同体”指的是,教师们基于共同的专业发展愿景,围绕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彼此沟通交流,分享资源,共享经验,协同学习,共同发展的组织。

如何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才能充分发挥这一组织的最大效能呢?笔者认为不妨采取以下一些构建策略:

一、优化组织形式

1.学科组(教研组)。这是传统的学校基层管理实体。它既是教学常规的落实者,日常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是教学与研究二合一的组织形式,在实践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学校强化了年级管理模式,对学科组的建设与管理相对松懈,教研活动并未形成制度化,教研工作因循守旧,浮光掠影,因此,这一形式在实际工作中正经受着严峻的考验,有待进一步改进,实现扬长避短。

2.备课组。备课组是在同学科、同年级的基础上组建的教研单位,主要作用是开展集体备课等活动,实现年级教学科研的有效融合。由于备课组侧重本年级的学科教学与研究,因而比之学科教研组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但由于备课组长的专业素养参差不齐,备课组内教师的竞争制约了其对资源的共享,所以备课组的建设也遇到了不少现实的挑战,有待学校领导在考核办法等方面作实质性的推动。

3.课题组。相当于学科组和备课组,课题组的“自组织”性质更加明显。他们针对需要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由领衔人发起,由一部分志同道合的人共同成立起研究组织,找出应对的办法并转化为研究成果,发挥其应用价值。由于研究目标明确,分工明确,有立项申报、中期评估和结题鉴定等第三方专业评价,实践证明,只要扎扎实实地开展研究,这一组织形式对于提高共同体成员的专业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4.青蓝工程。这是一种师徒结对学习的组织形式。师傅“带师魂,带师德,带师能”;徒弟“学思想,学本领,学做人”。在这样的共同体内,师徒双向听课,一招一式地教和学,最终往往能以老带新,以新促老,在互相学习中共同成长,获得双赢。

5.磨课磨文俱乐部。一堂好课往往是多次打磨的结果,一篇好论文更离不开反复修改。但现实环境中,往往存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为了避免“闭门造车”,防止“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邀约一些志同道合的同仁组织“磨课俱乐部”“磨文俱乐部”,以切磋琢磨,不失为一种相互提高的好办法。

6.名师工作室。每所学校都会有一些具有专业特长的“名师”,但这些工作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名师往往“散落”在全体教师中。实践证明,成立名师工作室这一特别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实行条件准入制和研究成果的考核评比,便于在草根化研究、行动研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实现教师优质资源的组合,实现资源共享、智慧生成、全员提升的目的,由“万綠丛中一点红”发展为“万绿丛中一片红”。

二、创新活动方式

教师学习共同体行之有效的合作研修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线下培训讲学。教师学习共同体,以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主要宗旨。为此,共同体要想方设法帮助教师学习和同化新思想、新观念、新知识,使之“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并且能转换为实际行动。例如,笔者所在学校的一名师工作室共同体,每学期发给每位成员两本教育理论专著、一本笔记本,用于教师记录学习的内容,撰写反思心得,成员们轮流主持头脑风暴等活动,安排每位成员轮流到全体教师会议乃至其他学校等可能的场合宣讲和推广学习成果,将培训讲学情况记入“教师成长记录袋”,两年下来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均有了较大提高。

2.网络平台学习。处于当前这一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知识半衰期越来越短,运用互联网学习、快速学习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工作室、课题组、磨文俱乐部等在网络上有一席之地。各共同体以网络为平台,开展校本研修。譬如定期在网络上发布“星辰视野”的文章,发布研究资讯,供成员们学习,并通过跟帖等形式交流、讨论,既方便又快捷。其他如微信圈、QQ群等也都有很大的用武之地。

3.案例项目学习。除常见的“公开课”“观摩课”等活动形式外,可可开展课堂教学评比、说课微课等基本功竞赛活动;可聚焦有价值的真实性任务,采用“同课异构”等课例研讨活动;可围绕主题或项目,开展“学术沙龙”专题研讨活动等等。这些形式既立足本校的实际,充分发挥学校自身资源优势,也更能显示出研究的深度,对共同体教师的成长意义更大。

三、建立保障机制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大多处在工作量满负荷甚至超负荷的状态,教学工作、管理工作、集体活动和教育教学延伸等等事务压得教师抬不起头,直不起腰,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也很可能只是一种装潢,一个摆设,甚至是一项沉重的负担。虽然内部也开展一些研修活动,但是这种活动要么形式单一,仅仅是上上课、评评课而已,要么没有充分考虑教师之间有效的互动,往往形式大于内容。为了保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有效乃至高效运转,还应当在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endprint

1.建立共同愿景。共同的愿景是共同体显著特征之一,它是教师由个体行为变成团体行为的粘合剂。如果教师只是出于赶时髦心态或者碍于面子,或者碍于行政的力量被迫加入,这样的共同体即使组建起来,也没有向心力。一定要在教师个体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的基础上,从学校的发展目标出发,将个人愿景与共同愿景融为一体,这样的共同体才具有稳固性、长久性。此外,在共同体的活动过程中,还要努力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获得预期的成就体验,通过共同体而获得能力提升,带来“职业成就感”。

2.培养合作文化。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有效运行和持久发展,还需要建立共同追求职业精进的团队文化。成员之间一要地位平等,人人互为资源,共同进步;二要相互尊重,既尊重个体的差异,又尊重其他成员的贡献;要相互合作,不仅带来自己的需求与问题,还要完成自身任务,无私地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将从共同体其他成员那里学到的知识付诸自身教学实践。在这样的充满尊重感、认同感和安全感的学习与研究环境中工作,共同体的效率将大大提高。

3.明确研究内容。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習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同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理想的学习环境既能支持个体知识建构,也能支持协作(群体)知识建构。这就要求共同体的召集人(主要是召集人,不排除)能有效进行顶层设计,提出有意义的相对清晰的专题任务或重点关注领域,或特色活动的创意,以吸引相关人员生发兴趣并实现按需对接,志愿参与其中,另一方面也为共同体其他成员提供真实的问题实习场,让共同体的研修活动拥有开展协商与对话的抓手与平台。

4.提供条件支持。调查显示,38%的教师希望学校为他们搭建拜师的平台,42%的教师提出急需有针对性地具体操作性指导,70%的教师希望学校为其提供专题讲座,以丰富专业的理论知识,开拓研究的思路等。这些数据提示我们,受方方面面因素的制约,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急需学校提供外部支持。一般而言,学校除为教师提供一定的场地与设施、划拨专项经费外,还要成立以教授级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市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学校领导等为主体的专家指导团队,为共同体提供学术引领和支撑;要安排教师创造学习机会,开展跨校交流等,拓宽他们的视野;要鼓励(而不是限制)教师通过微信、QQ、微博等社交软件开展网络学习。

5.强化激励机制。科学有效地对教师行动作出正向评价,能激励共同体教师积极地参与到这一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来;相反,没有在活动中设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教师的贡献得不到合理的体现,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就可能要打上折扣。为此,实行团队化、捆绑式的评价可能更有利于构建和谐文化生态环境,提高成员参与度,促使全体共同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强大的合力。在学习共同体内部,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表现进行相互评价,关注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达成度,尤其关注教师在学习共同体中所发挥的作用,关注他们的知识共享程度,从而促进全体教师实现知识的创新和增值,实现共同体发展的最优化。

在我国,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毕竟还属于新生事物,难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可能还会走进这样那样的误区,但是,只要认准方向,持之以恒地实践和反思,一切问题都将不再是问题,共同体的构建效率一定更高,效果一定更好,效能一定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周耀威,王伯康.基于“研究共同体”的教师成长[J].上海:教育发展研究,2005.

[2]郑崴.学习共同体――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构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佐滕学[日].关于学习共同体的构想[R].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4]赵健.学习共同体—关于学习的社会文化分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同体学习构建
爱的共同体
抗疫中彰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
中部非洲共同体内部贸易占比下降至2%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