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

2017-09-30王烨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9期
关键词:专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王烨

摘要:首先阐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内涵,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基于上述两点结合“互联网+”的优秀教学方式,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高校专业教育的融合路径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可行性意见。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创新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0900100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的深化,社会对人才质量的需求逐渐提升,传统的专业性技术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就是教育事业人才培养的方向,高校教育领域应把握时代发展形势,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科学而有机的融合,形成高校创新的教育教学体系,为社会各领域的发展输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实现现代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对人才的教育使命,高校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为教育目标,革新高校教育教学理念,创新各专业教育学科的教学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发挥各教育方式的教学优势,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学生在实际环境中的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为社会输送具有一定社会效益和实践价值的人才。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内涵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的创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活动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社会竞争的心理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辅相成,在专业教育强调专业性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侧重挖掘学生内在潜能以及学生的非知识素质。对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应变能力、探索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观念等高阶素质进行系统化的科学培养与锻炼。为了实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目标,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并规划出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及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模式。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我国教育界与西方一些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一些教学策略的制定相对并不成熟[1]。

高校专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领域的传统教育类别,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和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长期以来肩负着为我国社会建设输送人才的使命。高校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以公共课程为知识教育的基础,并通过专业学科领域的教育教学活动为学生培养针对性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高校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才。在1977年高考恢复以后,高校专业教育领域为国家各领域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着人才,这些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为国家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支持。随着我国在全球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以及我国国内整体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质量的需求逐渐取代数量的需求,成为了国家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趋势。以专业教育为人才培养的传统高校教育方式不仅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不能满足人才对于教育的需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是高校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一)重视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与学科专业特点的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发展输送具有社会效益和应用能力的人才。基于这个教学目标,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并非传统的理论知识,也并非是纯粹的、大而化之的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更具有实践性和与社会需求的衔接性,使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在社会实践工作中能够具备一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具有创造性、解决实际难题的能力。基于此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中强调教育的实践性,以及学科专业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衔接性。社会发展趋势决定了对学科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而这种需求决定教育教学活动培养人才的方向[2]。创新创业教育在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并强调自身教育实践性的同时,还需要对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创新创業教育强调实践性的教育方式,必须建立在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基础之上。专业教育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基,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也是专业教育的升华。两者相辅相成,只有相互有机融合才能将各自独立的教育办好。

(二)重视实践创新与思维创新的融合

高校创新创业教学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在实际环境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与锻炼,需要建立在对学生进行专项或者多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之上,进而实现培养学生 “解决问题能力”的理论支持。同时还需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在特点教学环境下,学生与“实际问题”进行直接面对,并在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能力推动的基础上,对“实际问题”逐一进行解决,并在过程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学生的实践活动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在体现形式,思维活动是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两者具有表里关系,相互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过程中,同时也对其思维进行了锻炼。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批判思维以及灵感思维等多项高阶思维活动在不停进行自主性、交错性的活动。这种思维的不断磨砺最终形成了一种意识。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的实践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磨砺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一种专业知识素养上升到了意识层面,就实现了思维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融合。

三、“互联网+”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探索(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融入课程教学

1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融入通识课堂教学

通识课程在多数高校的开设时间是学生入学的第一年或者第二年。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对于创新的教学模式更有学习热情。在这个阶段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锻炼,可以使学生在掌握通识知识内容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将来深入地进行专业教育和以实践为导向的创新创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endprint

通过“互联网+通识课程”可以使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性进行有机融合,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在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通识课程的融合中,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显著增强两者间的融合效果,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内容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比如在医学专业的通识课程中,可以将较权威的医院或者医疗机构的发展史或者重大医疗案例编制为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进行浏览观摩,并结合课堂教学互动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基本的医学发展史以及对临床实践产生一定层面的认知。

2将创新创业实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

在学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基础认知之后,可以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更深层次专业课程教学当中。专业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概念化、系统化的特征,需要学生对其投入大量的学习时间进行钻研与理解。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接受的教育方法也更加系统化。在这个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系统性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使学生站在更高层面看待创新创业教学活动各个环节[3]。随着专业教育理论知识的深入化,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通过更深层次、更具体化的实践教学活动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知和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进而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以达到对学生的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创新创业教育在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机融合的阶段,需要根据校内外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在更加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中锻炼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能力。

比如在医学专业教育领域,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学习进程,安排与当地医院或者医疗机构进行具有实践意义的创业实践训练。实践形式首先是学科竞赛训练+科技项目训练,实践平台是校级创新实验,以及与市级的“产学研”结合的创业训练项目。其教学目标是提高医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的储备量。这一阶段的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终极的创新创业实践阶段,其教育实践形式是实际的创新创业训练,教育实践平台升级至国家级或升级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训练项目以及产学研科技创新项目训练。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创新资源后,提交具有市场价值的创业计划,计划内容可以是专利申请,也可以是与企业进行合作的项目。基于项目化的培养方式,创新创业实践顺序化开展,以创新打开窗口,让更多的学生融入进来。高校应在保证其教育质量的同时,扩大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使更多的医学生能够参与到实践训练当中。

(二)以跨专业联合教学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1校内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

校内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實践能力为导向,在高校校园范围内进行专业课程设计、教学实践活动以及教学评价体系完善的过程。在这一阶段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对知识面要求较高,需要学生对相关学科进行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注意各项教学资源的联动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校内的跨学科专业学习过程,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量更加充沛,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效果显著。理论知识掌握量的增加需要辅以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完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实践性的掌握[4]。不仅能够弥补传统专业教育培养人才知识理论片面性的不足,丰富学生多项专业知识储备,更能培养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能力,由于学生具有更加全面的理论知识支撑并辅以创新教育的实践锻炼,使学生在面对较复杂的实际问题时能够具有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校际间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

校际间跨学科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联动,是指在不同的高校的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甚至是跨国的不同高校之间联合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这种教育培养模式具有教学资料的流动和共享,以及教学资源更加丰富的优势。同时,校际间的跨学科联动在文化层面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立体的熏陶,不同的高校校园文化对于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提高一定程度的教学效果,学生在文化层面的“新鲜空气”能够使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活动充满主动性和探索动力,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阅历,提升其交流能力和协作完成任务能力。

(三)以社会化合作模式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社会化合作模式,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真抓实干”。在社会化合作模式中,高等院校与社会市场经济主体、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等社会组织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深度的合作。在社会化合作模式中,高校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导向,以企业实际开发项目为驱动,以实际开发或研制成果为教学评价标准。在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进行培养与锻炼,并强调培养学生对社会环境和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企业文化层面的认同和熏陶。

社会化合作模式的实际实施方式可以有两种类型。其一,以企业为实践活动的主导。企业在技术创新或者项目实际开发时,邀请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到校企合作研发活动当中。其二,以高校为实践活动的主导。校方成立创新科技研发工作室,高校科系主任带头,学科教师带领学生团队进行创新研发的实践活动,并邀请相同技术领域的社会企业或组织机构对创新研发成果进行评估,在获得认可的前提下开展高校与企业的后期合作,将创新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经济效益,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业实践能力,同时为高校创造经济价值。

(四)构建“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在现实环境领域开展,利用互联网技术还可以将实践活动在网络平台中展开。“互联网+”可以是“互联网+学科”,针对不同的专业教育学科特点进行不同的“互联网+”模式实践活动。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依托互联网应用技术构建高校网络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平台,使学生在线进行创业实践活动。“互联网+”模式超越了常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对于活动场地、实践活动设备等客观条件的限制,甚至是超越了时间的束缚。从一定层面上讲,“互联网+”使实践活动的程序更加灵活化,降低了活动成本。虽然在很多层面上没有现实环境的教育效果突出,但是在一些特别领域却有超越传统实践活动的突出优势。比如在医学专业教育活动中,可以开展跨校、跨国间的项目技术研发。在实践活动中,高校与其他实践活动主体各自在其现实环境实验室进行研发活动,将研发进展可以在网络平台中实现资源共享,并可以构建网络平台医疗实验室等多方面的创新创业实践内容。

参考文献:

[1]李爱民,夏鑫.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优化融合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7(1):52—55.

[2]陈丽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研究——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42—44.

[3]李惠瑨,李巧鸣,王峰娟.“互联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J].煤炭高等教育,2016(2):24—27.

[4]王婷.“互联网+”思维与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的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30—33.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to be followed. Based on the above two points, and combined with excellent teaching methods of “Internet plus”, the integration path of university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re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feasibl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Key words:“Internet plus”; university innovation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tegration

(责任编辑:朱岚)endprint

猜你喜欢

专业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