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化学衔接教学探究
2017-09-30郑应泽
郑应泽
【关键词】 化学教学;衔接;探究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117—01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可以说是一个永久而崭新的话题。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实施,知识容量和教学难度有所提高,新教材融合了近现代化学的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化学内容,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实验认知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点。教师要认真做好教材研究,才能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工作,当好学生学习的帮手。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及实施的差别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科学研究的某些应用,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定量化过渡,要求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不仅要学会知识本身,还要灵活应用它解决具体问题,并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在目标的实施方面,初中化学是认识、理解、简单应用,高中更多的是要去理解、分析、归纳、总结、创新应用。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点的衔接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除了初中化学知识是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的基础之外,主要包括初三化学教材中出现过但不做要求的、有所涉及但高中阶段有所发展的两部分,据统计这类知识点有36处之多。
例如,金属与水、酸、盐溶液、氧化物的化学反应,初中化学涉及:①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置换出氢气;②金属置换金属;③金属活动顺序表的应用。高中化学则加深了:①钠与水、盐溶液中置换出氢气;②铝与强碱溶液生成氢气;③在高温熔融状态时,钠能置换出钾;④金属与强氧化性酸溶液反应;⑤判断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⑥电化学原理等知识。
三、初高中化学衔接策略
1.应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作为高中教师既要熟悉初中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把握初中的化学概念和知识的深广度,又要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低起点,小步子”的指导思想,帮助学生温故而知新,掌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帮助学生应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
2.應用旧知识,发展新知识。在初中阶段,一些概念和原理往往不完善,不全面,不严密,到了高中阶段则不一定能完全成立,教师应引导学生发展地来看待这些概念和原理。例如,初中教材中,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分别介绍、分开教学的。在高一讲授氧化还原反应时,如果直接向学生说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不能单独存在,学生很容易产生疑问。所以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要先复习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定义,引起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再回忆,再比较。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存在于一个化学反应中的。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仅仅是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建立的,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高中化学而言已经不适用了。教师在教学时要利用与得氧、失氧有关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铺垫,进而再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等一系列概念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这才是有针对性的衔接教学。
3.利用旧知识,完善新知识。初中化学与新课程高中化学在编写时其理念是相同的,都是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的,但由于是不同的教材编写组进行编写,在某些内容上有重复的现象。例如,有关原子的构成、硅酸盐工业、合金及相关材料等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都有呈现,在知识的深广度要求上也差不多,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必要重新展开教学,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只要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适当巩固、补充即可。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教学,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4.补充新知识,生成新知识。对照初高中化学教材,我们也会发现有些知识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没有出现,但这又是学习高中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存在着脱节现象。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补充相关内容,以防止初高中教学内容的脱节。例如,《化学1》中物质的分类和后续学习两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必然会涉及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的概念,但在初中只有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的概念,并没有出现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在教学中应补充这一组概念,进而提出两性氧化物的概念,顺利地完成知识的衔接。
编辑:张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