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实证”素养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17-09-30刘航
刘航
摘 要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历史实证也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便是从史料实证的内涵、史料实证的重要性和史料实证的应用三个方面来介绍的,以便在历史实践教育教学中提高对实证主义的重视。
关键词 史料实证 素养 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61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n Middle School History Teaching
LIU H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and Sports, Bohai University, Jinzhou, Liaoning 121000)
Abstract "Historical evidence" refers to the attitude and method of obtaining authentic historical data through rigorous examination, and tries hard to reproduce historical truth. Historical positivism is also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he core quality of history. This article is from the content of historical evidence, the importance of historical data and the application of historical evidence in three aspects, so as to improve the importance of positivism in the teaching of historical practice and education.
Keywords historical evidence; accomplishment; history teaching
1 史料實证的内涵
当今,核心素养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改革的热点。在我国,根据教育实际情况及遵循学生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即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历史学科中,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最具历史学科的特色。想要研究史料实证,必须先从史料入手,史料是研究史料实证的基础。
1.1 史料的定义
对于史料的定义,不同背景的学者给出了不同的答案。梁启超曾这样定义,“史料者何?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很明显,这个定义过于强调历史遗迹、痕迹是史料;中国历史大词典中关于史料的定义:“史料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该定义强调史料是一种资料,是研究历史的资料。笔者认为对史料的定义应该综合、具体。因此,笔者更倾向于张连生先生在《重新审视“史料”的定义问题》文章中所给定义,即“史料是能反映某一时期某一特定历史事实原貌的材料”,此种定义既包括反映事物原貌的文字史料,也包括历史遗迹。
1.2 史料实证的定义
史料实证,是指通过严格的检验获取可信史料,并据此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它重视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强调在历史研究时,要广泛收集资料,辨别其真伪,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与分析解读,最后能归纳概括出其背后所蕴含的规律。因此,史料实证既是研究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能力。在历史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搜集、筛选、使用史料的能力,从而教会学生进行史料实证,做到“史由证来,论从史出”,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历史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良好的历史学习方法。
2 史料实证的重要性
2.1 国外历史教育中的“史料实证”
在美国,《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辨别历史文献或叙述的作者或资料来源,并评价其可信度,能区分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及它们之间的联系,能运用历史图表等阐明历史叙述中所隐含的信息,运用史料支持历史解释,构建理由充分的论点。在英国,《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精选和组织不同类型的资料,多方面考察,运用资料回答历史问题,能独立、批判地运用资料开展研究,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日本,《高中地理历史科学习指导要领》也强调以客观公正的资料为基础来正确的理解历史,培养学生通过全方面的考察形成公正的判断能力。上述国家有关历史课程标准的叙述表明:“史料实证”正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然将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手段。
2.2 国内历史教育中的“史料实证”
在中国,史料实证最开始传入是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遭到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面对敌强我弱、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人总结失败的教训,认识到要想改变眼前的现状必须要向西方学习,学习他们的实证科学,于是实证主义思潮在中国开始传播开来。之后,“史料实证”在严复、梁启超、胡适、王国维、顾颉刚、傅斯年等人的推崇下发展开来,经过了近两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史料实证已越来越得到历史学家们和历史教师们的重视,是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依据。在去年提出的“核心素养”中,历史学科更是将“史料实证”单独提出来作为历史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可见其地位之高。
3 历史史料实证素养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历史课堂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以史料为基本的素材,通过对史料的辨别、解读和运用来正确地解读信息,同时对观点进行论证,以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endprint
3.1 辨别史料,判断研究价值
史料是研究历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史料的真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历史真实情景的还原与否。想要无限的接近历史的真相,那么就要保证历史史料的真实,要注意辨别史料的真伪。那么,要如何辨别史料才能让它更接近历史的本原面貌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要确定史料是一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史料按照价值的不同,可以分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一手史料即原始材料或直接史料,是指直接真实反映历史面貌的信息,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例如遗迹遗物等;二手史料也称为间接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的史料,指经过后人对一手史料的运用所作出的解釋、诠释及研究。例如,清末的百日维新运动中,康有为、梁启超的奏章是有时间标注的,所以我们能从中确定该史料的时间,进而可以确定该史料是一手史料,更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而后人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说明解释,例如历史教科书中对百日维新的过程、结果进行叙述,是在一手史料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概括,会受到时代大环境的要求与影响,不免又杂入叙述人的个人情感色彩,不能直接反映出真实的历史原貌,所以属于二手史料,二手史料也具有史料的价值,但是使用时要慎重。
其次,要确定史料的作者和与所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了解史料的作者是谁,及其与所研究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对我们辨别史料的可信程度有很大的帮助。一般来讲,距离所研究历史事实越接近的史料作者越容易获得别人不容易获得的资料。例如,裕德龄公主长期在慈禧太后身边伺候,所以,她留下的关于对慈禧太后的回忆就为后世研究慈禧太后提供了许多的信息,她的著作《慈禧私生活回忆录——我在太后身边的两年》便是历史学家研究慈禧的重要参考资料。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若作者与研究对象太过于接近,往往会牵涉到许多利益关系,从而影响史料的真实情况。例如清末的百日维新运动失败,康有为等人逃到海外,将失败的原因都归于慈禧太后,在对慈禧太后的描述上自然会多一些敌意与扭曲。注意到这些,才能辨别出史料的真伪。
3.2 解读史料,分析历史问题
解读史料,笔者认为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即解读什么;怎么解读和为什么解读。首先“解读什么”不是简单的阅读和翻译史料,而是在阅读和翻译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的知识进一步整合理解史料,能对史料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
其次,要知道怎样解读史料,大多数人多少都接触过一些历史知识,或是因为兴趣听过历史故事,或是了解历史上的大事件,但这还仅仅只是基础,要通过历史事件看到其背后的真正意义,这就需要用心去感受,用理性去分析。可以通过信息提取、要点概括、批判理解这三个步骤来解读史料。信息提取,是指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要注意提取相关信息,比如史料中的时间、地点等,要有一个大体上的了解;要点概括,是指在信息提取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再次筛选,也可以说是提取有效信息,这有利于直奔史料的主题;批判理解,在解决历史问题时,向来强调批判性思维,要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这就要求要坚持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最后,要知道为什么解读,胡适曾说过“为学术而学术”,强调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教育,不应该过于功利化。我们阅读史料总是会有一定的目的,或是以史为鉴,或是以史明智明德,但都不是单纯地阅读史料,如若只是单纯地识记、机械地背诵,便失去了读史的本意,也不是学习的本意。
3.3 运用史料,论证历史观点
历史学科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它的间接性。历史具有一去不复返性,不能进行直接的原状式的展现,也不能进行直接的接触等,所以需要我们运用大量的古人及前人有意或无意留下的史料来尽可能地还原历史,只有经过证实了的历史知识才是具有意义的。我们依据我们已有的相关知识,通过分辨和筛选、解读和理解可信度较高的历史史料,然后把史料作为证据,对历史结论、历史评价等进行实证,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练就学习历史重视证据看重求实的学习态度。例如,同是对商鞅的评价,但是不同的人对其评价却是大不相同。
材料一:
太史公曰: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于秦,有以也夫!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
材料一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商鞅的负面评价多一些,认为商鞅天性刻薄、少恩,认为他当初游说秦孝公是凭借着虚饰的浮说,而不是他自身的资质。惩罚、刑罚他人足以证明其少恩、刻薄,并且他所著著作与他本身的作为大相类似。可见,司马迁对商鞅的评价并不高。但对观点的论证需要特别注意证据是否充分,仅凭司马迁一人的说法和观点还不足以证明,在论证历史问题时,需要选择不同的史料来对观点进行论证。
材料二: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王安石对商鞅的正面评价,认为商鞅很讲信用,重信誉轻金钱,所以能很好的管理百姓,这是在肯定商鞅的治国方略,可见王安石对商鞅的评价还是很高的。上述两则不同的史料是对同一历史人物所进行的评价,但观点却完全相反。想要辨别其中观点,就需要对史料进行论证,加深认识,使得论证更具有逻辑性,得到自己的认识。
“史料实证”素养是学生历史学习应该具备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也是历史研究的必备品质。除了本文提到的史料实证的内涵、重要性、应用外,史料实证的培养策略也应该得到历史学家和历史教师们的重视,尤其是历史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对学生运用史料实证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2] 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 朱天琦.高中学生文字史料解读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4] 王巧琴.历史学科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J].教学研究,2016.
[5] 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