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初中语文如何实施创新教学
2017-09-30韦洪湘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如今的教育形式逐渐趋向素质教育,但对于农村初中学校来说,存在着课堂教学模式的老旧,教学设备的不完善等问题,给初中语文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本文主要就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实现创新教学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相关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发。
关键词:初中语文;农村;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111-01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的主要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提高学生个人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当前农村初中教学模式的落后,使得语文教学效率停滞不前,以下主要就当前农村语文教學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具体的创新方法进行分析。
1.当前农村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 缺乏教学创新。就目前来说,农村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讲解,整个过程都是按照程序化进行、照本宣读,使得课程索然无味。在文章学习中,基本上都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主要步骤来进行,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让教学变得更加枯燥,学生的学习过于僵硬,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对于语文知识不能完全吸收,必然也无法提高其语文能力。
1.2 教学观念落后。受应试教育影响,很多老师和学生都将应付考试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却忽略了学习的真正意义。实际上,语文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是奠定一些知识的基础,语文的文字学习让学生开始了解中国汉字文化,对学生的智力、想象力以及人文素养的培养有着重要影响。但就目前来说,农村语文教学的师资队伍中,能力过关的专业语文教师是极度缺乏的,大多老师的教学观念也较为落后,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字词、句子的解释,对于其中的人文思想却常常忽略,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活跃性,给培养学生想象力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1.3 未与农村实际状况有效结合。当前,农村的教学模式相对较为落后。首先是由于农村的经济较为落后,很多的学生家长都选择外出打工,对于孩子的管教长期放松,更无法对其学习进行监督和帮助,这是影响学生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很多农村家长由于思想观念的落后,片面的认为孩子只要读到初中结束就可以了,认识几个字就行,不必把钱都浪费在读书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给农村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阻碍,导致农村教育停滞不前。
2.提高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主要方法
2.1 奠定良好的基础。通常情况下,很多农村孩子平常生活中都是说当地方言比较多一些,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学习普通话存在着较高的难度,而普通话的学习又是学好语文课程最基本的内容,因此需要重点学习。比如说壮族的学生在说普通话的过程中往往存在平翘舌不分、送气音和不送气音不分的现象,往往容易将"肚子饱了"说成"兔子跑了",因此,在方言较重的地区,农村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要更多的练习普通话。不光要在课堂上练习,在平常的生活中,与他人交流也尽量的用普通话交谈。并且,在看电视节目或者听广播时,也可以跟着主持人学习,并逐渐矫正自己的发音。
2.2 重视拓展课外阅读。语文新课标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九年的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 万字以上, 其中七-九年级阅读总量不少于260 万字, 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就要求学生要广泛阅读,努力拓宽知识面,只靠有限的书本内容是绝对不够的。然而,大多数农村初中图书馆藏书有限,学生阅读量也极少,长期的"营养不良"限制了对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面对这样的情况,初中语文教师可以为学生订阅一些诸如《语文报》、《课外阅读》等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读物,或者是《青年文摘》等具有青春气息的刊物,帮助学生更多的了解外界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发动全班学生建立"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家中最好的读物捐到图书角中,大家交换阅读,在期末再将书还给本人。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阅读到更多的课外读物,加强自身文学素养,开拓学生的眼界。
2.3 尊重个性,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一般来说,农村学生性格大多比较含蓄、内敛,在他们想要表现自己的时候,老师要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表现个性通常是指一个人具有的比较稳定的, 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总和, 调节个体的心理过程,它影响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的活动,因此,个性被称为人类心理行为的动力源泉。在学习中,它能促使学生提前达到一定的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过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 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和"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的个性力量。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无论答案是什么,教师都应该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
2.4 发挥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相对于城镇的教育教学,农村教育实际上也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如捉鱼打鸟的其乐无穷,春耕秋收的丰收喜悦,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性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都可以与语文作文训练有效结合,丰富他们的写作内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引导观察, 增强感受, 积累写作素材。农村学生写作文时, 常常会觉得无话可说, 无事可叙, 无情可抒, 成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究其无"米"的原因, 主要是缺乏观察能力。虽然他们平时所感知的生活表象是丰富的, 但是这些表象, 往往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 没有串联起来, 这样就取不来"米"。这就要教学生留意身边的一些事物, 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如写校园的秋天, 让学生亲自到操场上, 引导他们有顺序地观察, 让他们投入到所写的环境中去感受, 把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摸摸、闻闻、看看, 去观察、贴近。有位同学这样写道:"架子上的葡萄藤不再是那么葱绿了, 叶子几乎掉光, 只有一些枯藤, 远远看上去像一张大网。"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 寻找到了秋天的感觉, 写起作文就自然言之有物了。
留意生活, 不断体验, 丰富写作内容。作文源于生活, 农村学生的生活就像万花筒一样多姿多彩,但是许多学生的作文题材平庸、千人一面, 千口一腔, 难以反映他们的现实生活。为让学生能有一颗慧心, 能从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到不平常, 我反复告诫学生: 不要老想搬用作文书或课本上现成的内容, 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过有感触的事, 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和所为。还有相当多的学生不愿写例题作文, 他们觉得受到了限制, 无法与多彩的社会、家庭、校园生活联系起来。针对这种状况, 我采取写生活作文的方法, 由学生自主根据生活环境的特点练笔。如有的学生写"种玉米""我帮妈妈砍柴""钓鱼""杀年猪"等等题目, 由于学生亲身感受过, 写起来就得心应手, 情真意切,在他们稚嫩质朴的文字里充满着激情和乡土生活气息。
利用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对生活环境的热爱。这广大农村地区,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难以截流的源泉, 通过教师不断引导、挖掘,充分利用农村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相信学生的作文能力一定会有所突破。
3.结语
总的来说,由于农村教育环境的限制,当前的农村教学体制依然与城镇学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在农村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利用现有的条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努力创新农村教育模式,为提高农村语文教学效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 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04):64. [2017-08-08].
[2] 葛海霞. 浅谈农村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9):78-79
[3] 龙锦付.浅谈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4):144-146.
[4] 王亲霞.浅谈农村初中语文现场教学的改革[J].成功(教育),2013,(18):24-25.
作者简介:
韦洪湘(1979.11-)女,壮族,广西大化人,单位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板升乡初级中学,职称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农村语文课堂教学创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