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017-09-30付喜军
付喜军
【关键词】 语文教学;主动性;质疑;方法;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5—0099—01
在教學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是成为学习的奴隶。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摒弃过去的“一根粉笔一张嘴,老师从头讲到尾”的满堂灌的旧教学模式,而逐渐过渡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培养。有了主动性的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会提高,同样,语文能力也会提升。
一、教会学生质疑,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质疑问难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走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教学误区,学生多数在被动学习,解惑能力会被弱化,甚至被“消化”掉。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有利于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元思维发展。一是设置疑问,多问几个为什么。如,在教学《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笔者就设置这么一个问题:烛之武为什么去见秦伯而不去见晋侯?学生很容易就根据第一段的内容说出郑国得罪的只是晋国,而不是秦伯,相对来说说服秦伯要比晋侯容易多了。二是平等式教学。平等式的对话教学把教师与学生放置在平等的位置上,为学生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提供一个平台。学生可以对教师提出质疑,要求教师回答;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课文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问题。师生角色互换,平等磋商,对课文疑问之处进行探讨,达到解惑的目的。
二、优化教学策略,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加强对教学策略的优化,让他们在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学科学习;另一方面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他们学习的激情和兴趣。这样的策略能在增强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不断提高学科综合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命令学生这样做、那样做,令学生厌烦至极,主动学习更无从谈起。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听话的乖宝宝,高分低能的“天才”而已,最终的结果是学生的天性被扼杀,主动学习的能力逐渐消失。要实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做的不是单纯地传授给他们知识,而是教会他们如何去掌握知识,在这个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慢慢培养起来,而要做到这些,就要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自觉动机,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能激活学习的主体,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以最佳的姿态接收教学信息。在教学中,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中的佳作美文,生动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善于抓住课文中的每一个真善美的要素和亮点,激发学生去咀嚼、品味、感悟。要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感转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心灵得到净化与提升,兴趣得到诱导和培养。比如,在《再别康桥》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优美,进入情境,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通过笔者点拨,学生不仅总结出了本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手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探究作品的兴趣也被激发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好”与“乐”,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教学中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思维活动,教学任务就难以完成。所以教师组织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如何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只有构建自主性学习,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其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是中学语文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所在。
编辑: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