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中的朗读

2017-09-30翟娥娥

读与写·上旬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语调语言文字美的

翟娥娥

摘要:朗读,是出声地读,是经大脑指挥口将文字信息转变为声音传递信息的思维活动,是调动口、手、脑等感官参与的语文活动。朗读训练过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陶冶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语感和领会语言文字的美的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语言;汉语;朗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9-0079-01

首先,通过朗读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汉语文字有四声,只有通过朗读才能体会到其铿锵之声,感受出文字的语音美。文章的起承转合、急切舒缓,只有通过朗读才可感受到语调哪里高昂、哪里低沉,節奏哪儿急切、哪儿舒缓,语速哪快、哪慢,从而获得对文章旋律的美感。如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悲愤和沉痛的。开头,作者用了一个长句点明烈士遇害的时间、地点和"我"的沉痛心情。那么朗读时就宜用缓慢而低沉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沉痛的心情。而当作者写到当局的凶残和卑劣时,用了一连串的短句,朗读时,就应用高亢、激越的语调,以表达出作者的愤激之情。

其二,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中丰富的形象,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所塑造的形象美的感受能力。文学语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形象美,通过朗读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的绘声绘色和描绘状貌的特点,从而在脑海中浮现课文所创造的形象、画面,生动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美感。因此,我们在朗读文学作品时应"缘文驰想",将语言文字表现的形象和意境具体化,由此时此地的静态,进入作者创设的彼时彼地的动态,不仅要想到作品写的是什么,而且还应由此而想到与之相关的内容。我在教《琵琶行》这一课就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静听《春江花月夜》的琵琶曲,我用抒情悲凄的语调朗读第一段,"忽闻水上琵琶声"后作稍长的停顿,以示有一个短时间的静听过程,这就是序中说的"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关于音乐描写部分的朗读尤为重要:"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速度由慢到快,最后稍慢稍平缓,音乐的旋律由轻松平和转向欢快兴奋再发展到炽热高昂,最后转入低沉。这样,使读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越、或低回宛转的应接不暇的乐声,同时也体会出各种不同音色中包含的主人公思想感情,从而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其三,通过朗读,可以品味出文章的丰富含义,增强学生对语言文学含蓄美的感受能力。语言文学具有含蓄的特点,丰富的思想内容往往蕴含在作者所描写的人、事、景物之中,通过朗读可以将这些深层含义品味出来,获得美的享受。我在上《再别康桥》《雨巷》《荷塘月色》等文章时,我先给学生范读了一遍,尽可能按自己的理解读出作品的内涵和韵味,然后给学生补充了一些简单的朗读知识的方法。一刻钟后,起来发言的学生已经能够大略地把握住文章的感情基调。然后我又请三四位同学朗读重点段落,其他同学纠正他们朗读中的错误(包括字音、停顿、重音及感情等),最后在学生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我进一步讲解朗读的要领,并把名家的朗诵放给大家听,让同学们在比较之中再次深入地体会文章。这样,学生们在愉悦的鉴赏气氛中很快理解了文章的内涵。

其四,通过朗读,可以体会到作品的感情和情趣,增强对文章意旨美的感受能力,文章的情趣,情味是通过作者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出作品所蕴含的理想抱负,情操气质,人格品德等,从而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我在教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抒情诗时,先通过老师的范读去感染学生,然后学生反复的朗读、体味,让学生从朴素平实的语言中体会到作者对大堰河的真挚、深沉的爱,从而激励学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爱他们的母亲。

其五,通过朗读,可以感受到文章不同的语体和风格,增强对不同文章风格神韵美的感受能力。文体不同,其风格往往各异;文章的风格不同其语言特色也往往不同;同一文体,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立场观点、艺术素质、个性志趣等的不同,其风格往往也不同,这就需要通过朗读仔细揣摩、辨别,从而增强对文章语体和风格的感悟能力。以诗歌为例,同是写秋景的诗歌,朗读大相径庭。古代文人常常把"秋"与"悲""愁"联系在一起,如杜甫的《登高》、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刘禹锡的《秋词》等都写出了秋天的萧条、阴冷、凄清,朗读时就要用低沉、舒缓、哀婉的语调去读。而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这首诗歌所用的感情就大不一样,虽然都是写秋的作品,可这首诗歌就不能用哀伤的语气读。要用欢快奔放的感情去朗读,去感染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毛泽东笔下的秋天是生机勃勃的。这样,才能展示毛泽东"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豪情。可见,同一文体、同一意象的作品,读法也大不一样。古人云,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因此教学中要善于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正确把握文意,感悟作品美好的情味。总之,朗读是训练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也适应了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在语文课中,恰当地运用朗读,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和情趣。让我们在朗读中感受语文之美,让我们乘着朗朗书声的翅膀在语文的世界中遨游。

猜你喜欢

语调语言文字美的
媒体报道语调与公司超额现金持有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好美的雾
英语教学中语调的言语行为
谈歌词语调在歌唱中的重要性
英语的韵律研究和语调标注问题探讨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