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及原则
2017-09-30高敏
高敏
【关键词】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焦虑;认知能力;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16—0038—01
学龄前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在幼儿的个体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3-6岁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较低,自我意识薄弱。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发展倾向:适应性问题是小班幼儿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个性意识的培养是中班阶的段主要問题, 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大班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本文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作以下阐述。
一、环境及心理的适应培养是小班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
1. 小班幼儿易产生分离焦虑情绪。对孩子而言,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进入完全陌生的环境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他们怕老师,因为老师不像妈妈时刻照顾自己,满足自己的愿望。他们怕幼儿园,因为幼儿园里不能像家里一样随意走动,也没有那些自己喜欢的玩具、自己熟悉的物品。长此以往,会导致孩子产生焦虑情绪,这不仅会影响到他们的个性情感发展,而且还会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发展。
2. 社会交往能力退缩。这个阶段的孩子,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环境,使得社会交往能力开始退缩。如,选择性缄默症在这个阶段发病率比较多,主要原因就是孩子进入幼儿园没有及时适应健康的心理环境,所以导致孩子以退缩行为来应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严重地阻碍了其语言交往能力的发展。
3. 自信心缺乏。作为独生子女,孩子是家庭中的中心点,所有的人和事都围绕着他们,而进入幼儿园以后,教师面对的不再是个体幼儿,而是全体幼儿。这种家庭和幼儿园的反差会使幼儿产生挫败感。在这样的一种心理暗示的情况下,幼儿会把过错归咎为自己不好,久而久之不愿意表现自己,也不愿意大声说话,这便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
所以,在小班阶段适应能力的培养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面。
二、幼儿个性意识的培养是中班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
1. 自我意识与个性的发展,使幼儿个性特点逐渐表现。自我意识的增强与个性的初步发展,使其合作(共享)意识缺乏。自我观念开始与教师权威、家长权威发生冲突。教师往往需要更多的精力才能保持好班级整体氛围平衡的状态。
2. 身体(语言)上的攻击性行为增多。中班以后,幼儿的行为举止较小班而言有很大的变化,首先,出现不文明、不礼貌的行为。其次,孩子之间,尤其是男孩子之间出现次数较多的攻击性行为。
3. 违反纪律行为增多。由于该阶段幼儿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的发展,使其不再简单地以教师为权威中心,而是增多了自我行为主宰的意识。如,教师会发现在这个阶段已有的常规行为的执行情况并没有以前的有效,并且幼儿有意识地开始自发的或自我的探索活动,尽管某些探索活动并不在常规活动允许范围之内。
三、认知能力的培养是大班幼儿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方面
进入大班,随着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认知能力的培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方面。主要有观察力、记忆力、操作能力、理解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等方面。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培养,虽然在小、中班阶段也在不断地渗透着一些简单的学习习惯养成教育,但在这个阶段则更为集中、更为系统。
四、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应遵循的原则
1. 尊重幼儿心理发展的整体性。幼儿心理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教育中应该认识到幼儿心理各方面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情绪情感、自信心、交往能力等因素对认知发展都有极大影响。因此在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上,都应该兼顾到心理素质的各因素。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幼儿心理各因素的整体性,善于思考,从而促进幼儿心理各因素的整体发展。
2. 重视幼儿心理素质发展的差异性。第一,根据男孩、女孩的特点,应分别提出要求。一般而言,对于女孩,教育更多鼓励听话与服从,而对男孩则更多鼓励勇气与自主。第二,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教育的重心有所不同。3岁时,应着重培养其适应能力,如适应幼儿园的环境、作息时间,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如自己吃饭、穿衣等;对于4、5岁幼儿,应该大力促进其自信心、情绪情感、坚持性等良好个性因素的形成,为幼儿愉快地学习打好基础;对于5、6 岁幼儿,应有计划地培养其观察力、表达力、操作性等认知因素的发展。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