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歌剧院携新版《雷雨》风靡伦敦
2017-09-30BarryIfe
Barry+Ife
莫凡根据曹禺原作改编的《雷雨》于2016年8月11日-14日首演于伦敦大剧院,上海歌剧院也因此惊艳英伦。
人们常说,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文化关系正在经历一个黄金时代——这说法不无道理。近年来,双方推行了一系列的举措以促进相互了解,并带来可观的商业利益。西方音乐剧在中国极受欢迎,而西方歌剧也不甘人后。英国皇家歌剧院、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如今都是中国舞台的座上宾。另外,诸如莎士比亚环球剧团、英国眩晕剧团(Punchdrunk)和皇家芭蕾舞团等英国知名剧团也都频繁赴中国演出。
英国国家剧院的舞台剧《战马》在中国的上演标志着中英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不仅因为这部作品非常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它在中国的推广及巧妙的文化融入也非常成功。我们看到,同样的成功案例还发生在教育、培训等领域。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音乐家们先后到西方的院校,接受西方先进的音乐教育,而现在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西方年轻音乐人们开始到中国的院校学习。位于英国伦敦的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Guildhall School)是中英教育交流领域的前沿机构,近年来积极致力于与中国方面合作,在中国开展浸没式歌剧剧目及创新戏剧作品的巡演,并在观众拓展、营销宣传、场地管理和最先进的技术运用等方面,与中国同行们开展深入合作。
成功的关键在于互惠。2015年,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在北京举办了一次中国领先制作人峰会,并由其中国区总监主持。会议中,大家最普遍也是最频繁的抱怨便是,中国作品被西方剧院、观众接受是何等之难。他们并没有说错——光有西方艺术团体访华这种单向交流是不够的,西方的剧院也应更欢迎中国院团的到访,西方观众应该更努力地去理解和欣赏中国的表演艺术及其丰富的文化底蕴。
伦敦大剧院在2016年夏天举办的“上海演出季”,就是在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受人欢迎的重要一步。在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张哲总裁的高瞻远瞩及其团队的惊人执行力之下,两部重要的中国作品——歌剧《雷雨》和芭蕾《长恨歌》——在这个“微型”演出季中各上演了四场,且平均上座率高达67%。在伦敦最大的剧院,在一个陌生的文化和语境之下,中国院团上演英国观众并不熟悉的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本身就是相当大的成功。与此同时,英国国家歌剧院——伦敦大剧院的驻院剧团——自身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其中尤为突出的挑战是,如何在偌大的剧场里演出更多主流且用英语演唱的歌剧,并获得较高的上座率。
该演出季也吸引了英国媒体的高度关注,英国当地媒体对演出季的演出,尤其是歌剧《雷雨》,做了大量深入的宣传报道。《雷雨》的情节为中国观众所熟悉,虽然西方观众或许对它并没那么了解,但这部拥有三个电影版本的戏剧,本身无论叙事手法还是音乐与戏剧的高度统一等方面,都让西方观众感到,这部中国原创歌剧与传统西方歌剧并没有太大的不同,从而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中西文化认知上的差异。原剧作者曹禺的话剧《雷雨》以当时的社会故事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虽然它讲述的是旧时代的故事,但整体框架却非常具有当代性,且其主旨核心亘古经典——男人的弱点导致女人无限的痛苦,最终以一个女人(繁漪)将整个家族引向悲剧的复仇告终。伪善的资本家、一家之主周朴园(张建鲁/余杨饰演)有一个游手好闲的儿子周萍(韩蓬/余浩磊饰演)。周萍已经厌倦了和继母繁漪(徐晓英/宋倩饰演)的苟且私通关系,并将注意力转向女佣四凤(季韵晕/吴晚亭饰演)身上,和自己同父异母弟弟周冲(张帆涛/李新宇饰演)一同爱上了四凤这个淳朴可爱的姑娘。而繁漪仍然狂热地爱着继子周萍,可一切都随着四凤母亲鲁侍萍(李娜/贾文璇饰演)的到来(鲁妈急于把四凤领走,以免重蹈自己的覆辙)出现了戏剧化的转变。
然而,道貌岸然的周朴园也有自己阴暗的秘密。当鲁妈出现要将女儿四凤接回乡下,周朴园突然认出这就当年的女佣侍萍——30年前自己曾引诱的女人,也就是周萍的亲生母亲。当周萍和四凤企图私奔时,四风表明自己已经怀孕,而孩子的父亲正是自己的亲哥哥周萍。乱伦和自杀将全剧推向了高潮,灾难性的雷雨杀死了剧中一半的人物,也解决了所有问题,洗刷了人世间的罪恶。
这个故事听起来有些许瓦格纳风格,但音乐语言却并不那么德国式,而是更接近意大利风格,有一点普契尼的感觉。莫凡的这部作品谱曲非常出色,在东方与西方之间构建出一种难得的平衡:以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琵琶和二胡)为主奏乐器,间或出现的管弦乐增加了音乐的色彩,与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相映成辉又非常和谐。同时,该剧也极能展现演员最佳的一面,两组演员和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在指挥家张国勇的带领下,也给观众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总是习惯于在伦敦大剧院观赏剧目时同时体验来自乐团的优质演出,这次的《雷雨》也不例外。
剧中最出色的角色无疑是报复心强、内心却极其抑郁的繁漪,她经历了爱人(继子周萍)的背叛。饰演该角色的徐晓英唱演俱佳,将该人物内心的苦闷、仇恨,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饰演周萍的韩蓬声音也非常出彩,扎实又生动地刻画出剧中人物不负责任的浪荡模样——观众当然毫不同情他。其余的人物也都颇具个性,比如刻板的周朴园,这位对自己的妻子没有丝毫同情和理解的老爷(正如他对老实巴交的、他曾经心仪的恋人鲁妈那样),在剧中自始至终都显得冷酷无情。
如果说该剧的导演风格太趋于静态,有时显得过分凝固,舞台呈现却非常有效,舞美布景不但表现出周公馆凝重压抑的气氛,同时也传达出人性的困境。点题的“雷雨”一幕,雨水与血水交织,极富戏剧效果。命運多舛的周萍最终选择了赎罪,在雷电交织的夜晚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该剧曾在上海和北京演出,特别是在2007年曾作为北京国家大剧院落成后的开幕演出剧目之一上演——它确实能够为观众带来一个引人入胜的夜晚。
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交流合作发展得非常不错。但下一步该怎么走?中国歌剧应继续为西方的音乐语言所同化,还是应从中国古典传统和文化中汲取灵感?中国艺术评论家最常提出问题之一,就是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未来命运的担忧。例如,他们很担心昆曲的未来——昆曲在中国有特别的受众捧场,但在西方仍不为人们所熟悉和理解——它究竟算一种依然具备鲜活生命力的艺术形式,还是一份仅留存在博物馆的瑰丽的文化遗产?endprint
2016年是一个提出类似问题的恰当年份。英国在国内举办了一系列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的活动(Shakespeare400),同时在中国,上海大剧院也推出了“永恒的莎士比亚”项目。所有这些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的目光,也让他们真正理解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并不仅仅属于某个时代,而是属于整个历史长河”(本·琼森语)。这是否是因为莎士比亚的戏剧蕴含一些普世的价值,抑或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演员和导演不断努力、令莎士比亚的作品常演常新?他们以最具想象力的方式做到了持续地创新(或许这种创新经常会激怒学者以及保守派戏剧观众),或是以尊重舞台制作及朗诵样式的悠久传统为出发点来搬演作品,以期作品能与其在环球剧场(Globe Theatre)首演时的风貌保持一脉相承。然而,无论是像西蒙·罗素·比尔(译者注:Simon Russell Beale,英国知名演员,毕业于剑桥大学及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那样的演员,或是像格里高利·道兰(译者注:Gregory Doran,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艺术总监)之类的导演,当他们每每将莎士比亚的作品做别出心裁的呈现并推上舞台时,谁都不会指责他们没有忠于莎翁原著。
有趣的是,2016年,在“阿登版”《莎士比亚全集》(莎士比亚戏剧最权威的版本之一)中,全新收录了一本论文集《1616·莎士比亚以及中国剧作家汤显祖》(译者注:1616这个年份正好是莎士比亚以及中国剧作家汤显祖逝世之年)。也许有些人看到这个书名的第一反应是“试图靠周年庆赚一把的噱头”,但事实上,该论文集收录的是研究者们对17世纪这两位最伟大的英语剧作家和汉语剧作家,在如何处理包括叙事手法、引导公众品位、对当代及历史事件直接或间接评论以及创作出能够愉悦观众的作品等方面的挑战时手法之异同的对比研究。很可惜,这两位伟大的剧作家所代表的风格相差甚远,这也解释了为何制作类似于今夏同样来到伦敦演出的越剧《寇流兰与杜丽娘》那样的剧目其实并没有很大意义。
其实和观众一样,作为戏剧从业者,我们必须保留自身文化的完整性,然后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地重新去发现、诠释它,并按照与时俱进的方式,使一代又一代新观众能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它。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全球化进程,世界越变越小,同时传统艺术的形式也不断相互融合,这使人们有机会发展出更通俗更为大众所接受的表现手段和艺术作品。但是,新的作品必须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才能生存和蓬勃发展。
我们期待明年又一合作范例的开展——2017年5月底,上海歌剧院将为伦敦、为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带来另一部中国歌剧作品《赌命》(The Wager)。这部歌剧改編自高晓声的原著小说《雪夜赌冻》,同样讲述封建时代的故事,但其音乐语言非常不同于《雷雨》。作曲家温德清在西方学习作曲,并用当代西方主流音乐技法完成了这部中国原创歌剧。无论从视觉和听觉上来说,这部作品都非常有趣,让我们拭目以待温德青如何完成为国际观众呈现中国新歌剧作品的重要任务。
如今中英跨文化对话的“黄金时代”正有条不紊地推动着,我们都期待更多有趣的对话和交流能够开展,凭借对各自丰富传统的发展演绎,我们定能寻觅到跨越时空沟通的全新方法
巴里·艾夫(Barry Ife)教授自2004年9月起担任英国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的校长。他上任后,为学校引入一系列重要的变革:包括重新制定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定位;激活和加强同伦敦重要的文化艺术机构间的合作,包括巴比肯艺术中心、伦敦交响乐团以及皇家歌剧院。他成功组建了英国青少年音乐家中心(CYM),从而使伦敦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升级成为全英最大的18岁以下的音乐人才输出中心,并且在英国诺福克郡和萨默赛特郡也建立了新的音乐人才培养“枢纽”。在他的领导下,学校的对外拓展项目和歌剧项目分别获得“女王周年奖”的殊荣(2005年和2007年)。同时,学校全新的教学楼米尔顿苑也于2013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其中不乏配备了最新技术的音乐厅、剧场以及排练和教学空间。作为一名专业学者,巴里·艾夫专攻15世纪到18世纪的西班牙和美洲西班牙语区的文化史。在获得英国诺丁汉大学及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的讲师资格后,他在1988年被伦敦国王学院(KCL)任命为“塞万提斯”西班牙语讲座教授,他至今依然保留该荣誉称号。同时他还担任过KCL人文学院的院长(1989-1996)、KCL副校长(1996-2003)和代理校长(2003-2004)。作为皇家音乐学院的理事会成员(1996-2004),以及推动KCL与皇家戏剧艺术学院交流合作的项目负责人,他对表演艺术领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富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敏锐的洞察。艾夫教授因在西班牙文化史研究方面的卓越贡献在2000年女王生日之际被授予英国司令勋章(CBE)。他还担任文化资本交流会和门德尔松奖学金基金会的主席,也是英国杂技艺术中心和建筑协会的董事会成员。他在英国大学联合会董事会里代表专业院校,同时也是该联合会的专业院校论坛的主席。此外他还担任过英国音乐家协会的会长(2014-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