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个性化教学提高初中生人文素养
2017-09-30陈淑娥
陈淑娥
摘 要: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语文素养的思想是现如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思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新课程的理念与语文素养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观念,将学生培养成适合新形势下教育改革的人才,为学生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0-009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0.061
伴隨着新课改在各中小学不断深入推进,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正在不断更新和变化。其中,人文主义素养的教学研究日益成为教师研究的主要课题。什么是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呢?简而言之就是以语文的基本能力为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获得语言的积累,从而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感情、审美情趣,不断寻找到新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过程,也是学生适应社会,实现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从这一角度理解,语文素养是由一个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个层面:(1)语文能力的基本层面。这一层面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个体的思维水平、思想道德品质、学生的智力水平,人格素养等。这是一个人具备的基本的人文素养的基本特征。(2)运作系统层面。在具备整个的基本特征之后,就是如何将这些特征有效组合起来,实现功能的最大化。在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言语层面。它包括一个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是显性活动能力。其次就是对知识的感悟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这是完成前一个层面的核心要素。最后是对语文这门学科知识表现出来的态度和动机,包括日常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语文学习的品质。
语文人文素养的形成过程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言语层面在不同的环境中执行具体的语言任务的时候,会不同程度的作用在语文素养的其他层面。在这一过程中,各个不同的要素互相作用,从而到达有效组合,最终达到提升整个语文素养品质的目标。对于现今的教学实际来说,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课程,学习的途径和方法很多,而语文素养的养成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是分不开的,所有的素养都是以学生的基本感知为前提的,它最终也要以服务社会、服务生活为落脚点,所以,不断开发和利用语文的课堂资源和生活资源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
现如今,各中小学的新课改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语文课堂也注入了很多新的因素。但是,由于各种教学环境的限制,许多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没有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没有把新课程理念应用在课堂教学上,在教学过程中只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没有注重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开发,没有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使语文教学脱离生活、脱离实际,成为空洞的理论教学,使学生失去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所有这些问题,都使我们从事一线工作的教师更加努力去探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多年的教学过程,我总结了以下几条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一、不断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生对母语的感情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文字历史发展也非常悠久,作为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就应该为学习祖国的母语而感到骄傲。因此,在平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给灌输学生爱国热情和自豪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家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学习语文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时刻充满着自豪感和荣誉感。在这一过程中,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认知水平,培养学生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二、在思想上重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
语文学科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因为它起到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的作用,所以,语文课程的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只有积累了足够的语言文字和片段,在平常的写作和阅读过程中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提高自我的人文修养和文化功底。因此,教师在平常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只言片语的积累,不能眼高手低,要将积累的语言和文字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真正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体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
说到底,语文也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它对语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学生要掌握在不同的环境下运用不同的语言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来的,需要学生多阅读,多训练。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来锻炼学生的语感能力,并进行反复的实践,让学生体会语言运用的奥妙,使学生了解语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重要性。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能力,一个人的思维品质直接决定着认知水平和能力。而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养成过程,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进行大量的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的思维认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放在首位是课堂改革的必须。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受用终生。语文学习的习惯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的积累,还包括平常阅读的习惯、摘抄笔记的习惯等。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和历练。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有将所有的习惯内化成一种自我提升的动力,才会为自身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要在教学中掌握语文教学的特征,进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探讨,积极建设和谐、开放、有活力的高效课堂,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语文素养的能力是多方面的,语文素养的养成也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不断突破常规课堂模式进行反复的实践来实现,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新课改的理念为指导,不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董颖莉.浅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2-143.
[2] 徐新中.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5(7):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