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蛀干黄斑星天牛在肃州区的分布与防控
2017-09-30张兴利
摘 要:杨树蛀干害虫黄斑星天牛,通过危害树木的主干,数年后造成树木干枯、死亡,危害极大,毁坏了多年的造林绿化成果。通过对其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了解,让大家加深认识,为更进一步认真开展防治,维护林木安全生长,保护绿化成果,提出参考建议。
关键词:杨树天牛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S792.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33
1 分布概况
杨树蛀干天牛是一种林业生产中的毁灭性害虫,主要对杨柳榆槐等树种的主干、树枝啃食,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导致树势衰弱、病菌侵入、流液、空心枯梢,受害严重时整株死亡,木材被蛀,失去工艺、经济价值。在我国广泛分布于甘肃省及陕西、宁夏、浙江、福建等省份,每年造成的损失难计其数,加之其深藏木质部内,防治难度大,给防控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因此被甘肃省列为15种补充检疫害虫。
在肃州区的分布主要沿312国道、兰新铁路交通干线,呈点状分布,具体涉及清水、泉湖、西峰、果园、总寨等15个乡镇及城区部分绿化景点、绿化带行道树,企业门院等地段,发生面积折合约1.7万hm2,近年来总体呈扩散蔓延趋势。因此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
2004年,通过普查发现该害虫传入肃州区以来,林业部门高度重视,对全区范围进行了普查,对确定的重点发生地段连续不断采取措施进行了防控;对有关该害虫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普及,但由于其防治难度大,人为因素等的影响,效果不是太理想。随着危害的加剧,已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近3a来每年斥资1000多万元购买药剂、社会力量服务进行全覆盖防治,取得了一定效果。为进一步加大对该害虫的防治,再次对该害虫进行相关学习、探讨和研究,以加深对该害虫的认识,更好的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基本知识和方法。
2 生物学特性
卵:长椭圆形,长约5~6mm,宽约2.2~2.4mm,初产时为白色,以后渐变为浅黄色,卵期约9~15d。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38~60mm,乳白色至淡黄色,头部褐色,长方形,中部前方较宽,后方溢入,额缝不明显,单眼1对,棕褐色,气孔9对,深褐色,幼虫期约250~300d。
蛹:纺锤形,长约30~38mm初化之蛹为淡黄色,羽化前各部分逐渐变为黄褐色至黑色,蛹期约10~20d成虫:体长约14~40mm,宽约6.8~12mm,触角呈丝状,黑白相间,长约10cm,雄虫触角超出体长5节以上,雌虫触角超出体长3~4节,雌虫较雄虫肥大,寿命比雄虫长,全体黑色,鞘翅呈古铜色,每个鞘翅有15个大小不等的黄色或淡黄色绒毛状的斑纹,以中部的几个较大,1~2a发生1代,第1年以卵和卵内幼虫越冬,第2年以不同龄期的幼虫在树皮下和木质部内越冬,成虫于6月底7月上旬开始羽化,飞翔力不强,一次最远只能飞40m,寿命一般10余天至1~2个月,但在蛹室内越冬的成虫可达7~8个月。危害的树木径级越大,危害越严重。
该害虫的生活习性因食料的多寡、被害植物的老幼、干湿程度等而影响其生长发育和发生代数,一般以幼虫或成虫在树干内越冬,成虫羽化后,有的需要补充营养,取食花粉嫩枝嫩叶、树皮树汁或果实、菌类等,有的不需要营养。成虫活动时间与复眼小眼面粗细有关,一般小眼面粗的,多在晚上活动,有趋光性;小眼面细的,多在白天活动。成虫产卵方式与口器形式有关,一般前口式的成虫产卵时将卵直接产入粗糙树皮或裂缝中,下口式的成虫先在树干上咬成刻槽,然后将卵产在刻槽内。产后分泌一种胶状物质封口,每一雌虫可产卵23~32粒,最多可达71粒。卵期9~15d,约于6月中旬开始孵化。天牛主要以幼虫蛀食,生活时间最长,对树干的危害也最严重,当卵孵化出幼虫后,初龄幼虫即从产卵处蛀入向下蛀食表皮和木质部之间,形成不规则蛀道,其间充满虫粪,约1月后龄期增大,即钻入木质部对树干危害,顺木质部向上蛀入高度不一,蛀道加宽,并向外开有直径约1cm的圆形通气孔(兼作为木屑及粪便排泄孔、羽化孔)9月下旬后大部分幼虫转头向下,顺着原虫道向下移动,至蛀入孔处再开辟新虫道向下部蛀进,并在其中危害和越冬,幼虫老熟后,在蛀道内筑成较宽的蛹室,两端以纤维和木屑堵塞,在其中化蛹,化蛹期间不取食物,蛹期约10~20d,6月下旬已见羽化的成虫,成虫羽化后先在蛹室停留4~8d,待身体变硬后,才从圆形羽化孔外出,啃食寄主嫩梢、樹皮补充营养,10~15d后,才交尾产卵。也有的种类孵化后仅仅蛀至木质部2~3cm深度就转向上蛀,停留在树皮下生活,不蛀入木质部。
3 防控情况
鉴于该害虫在树干木质部内危害,防治难度大,近年来,肃州区加大了监测、预报和防治力度,提前监测、预报,统一购买防治药剂,指导相关单位、部门,统一时间防控,虽取得了一定实效,但还未彻底消灭该害虫。总结近几年来的实际工作,认为应继续做好以下一些综合防控措施,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选择免疫、抗虫树种,如白蜡、国槐、臭椿及抗天牛的杨树品种,营造混交林,加强抚育管理,提高抗虫性能;
及时清除严重被害木,用水浸(30~50d)、熏蒸(磷化铝7~10g/m3)、伐放、破碎、烧毁严重被害木等方法进行灭虫处理,严格执行检疫制度,防止人为传播;
6—9月,在天牛羽化高峰期,全面对发生地带树体主干开展噻虫啉1000倍液或高效氯氰菊酯悬浮剂700倍液喷洒毒杀,可起到既杀死天牛成虫又可大大减少交尾产卵量及部分卵粒,可减少虫口基数,降低虫口密度;
7—8月成虫羽化高峰期,发动群众利用成虫的不太活动习性,人工捕捉成虫,9月—次年3月人工砸卵;
4—9月将蛀孔中的粪便、木屑去除,插入毒签、毒泥堵孔或用噻虫啉、氯氰菊酯、阿维.高氯悬浮液等水溶液灌注并堵孔;
保护或投放天敌:如啄木鸟(20hm2/对)或花绒坚甲等其他种群。
作者简介:张兴利(1973-),男,甘肃酒泉人,林业工程师,长期从事基层农林技术推广服务工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