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关系的建构

2017-09-30陆网铃赵慧侯贾楠

科教导刊 2017年24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教育

陆网铃 赵慧 侯贾楠

摘 要 传统的师生关系即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的“主客二分”的关系,它已不再适应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主体间性倡导平等、交往、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它从根本上超越了主体与客体的对立,形成一种“交互主体”,从而为建构“我—你”式的师生关系提供了崭新视角。

关键词 主体間性 师生关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8.031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LU Wangling, ZHAO Hui, HOU Jian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Xu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Abstract The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at is,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the teacher and the student as the object, is no longer suited to the needs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two years. The establishment of inter subjectivity advocated equal dialogue and contacts, the new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t transcend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from the root, forming a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us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You" typ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words intersubjectivity;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education

1 主体间性的哲学意涵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20世纪在西方逐步兴起的一个哲学概念,其研究对象是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早在17世纪,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家笛卡尔就在他的《谈谈方法》一书中提到“我想,所以我是”,亦即其著名的“我思故我在”理论,这在哲学史上也是第一次将“人”作为主体的实践,自此有了“主体性”这一概念。以笛卡尔的理论为支撑,西方哲学将世界划分为“主体”与“客体”两个部分,在认识论方面则强调要从人的主体地位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客观世界,从而达成主客观的统一。由此,人们很自然地把自身作为认识的主体,把自己放在绝对主导的地位,认为除此之外一切皆为客体。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哲学家、现象学派的创始人胡塞尔提出了现象学哲学理论,自此形成了与分析哲学、实用主义哲学三足鼎立的局面。胡塞尔部分采用了笛卡尔的方法,同时又对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理论持批判态度。他不赞同笛卡尔的“唯我论”,认为人不能只关注自己,而是要在自我意识中构建他人的意识经验,将主体从自身转移到他人,将客体转化为主体,将单数主体变化为复数主体,要建立起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还通过“统觉”、“移情”等观念来阐明主体之间怎样形成共识,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1]胡塞尔的理论突破了西方原有的认识论,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新方式。特别是他的交互主体论,开辟了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新视角。当今新型师生关系倡导平等、交往、对话,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双边活动,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主见;教师作为教学的引领者,不再以绝对主导地位自居。因此,从传统的主客对立式逐渐走向交往对话式,才是如今师生关系发展的趋势。[2]

2 主体间性视野下师生关系的建构策略

将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概念引入教育领域,既奠定了师生关系变革的理论基础,也为我们建构新型师生关系、重新界定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提供了重要依据。

2.1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转变传统的师生角色

首先,教师应转换思维。在社会的进步、科技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里,学生一天接收到的信息约为100多份报纸的信息量,而且学生获取的这些知识有可能教师并不了解,因此,教师不能再以传授知识为主要任务来开展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古语中的“教学相长”在当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转换思维,将原来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任务转变为着重培养学生自主获取信息、甄别信息的能力,通过在课堂中增加适当的讨论环节,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获得整体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当转换角色,努力打破自己是话语权掌握者的传统观念,成为课堂的倾听者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将灌输书本知识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是注重激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将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结合教师所讲、自身理解,发现自己的疑惑,并对其进行思考和探究;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对于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如有不懂之处可随时向老师提问,教师通过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交流,进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积极发现问题、主动寻求解决方法的能力。[3]endprint

2.2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提升对主体间性的认识

首先,教师在接受一个新的理论前,必须从多方面多渠道搜集资料,全面理解这个理论的内涵,确定理论的应用范围,主体间性本是一个哲学概念,引入到教育领域,给建构师生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次,在对新理论完成了质的规定性后,教师必须明确自己的倾向,在经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试点实验后,确信主体间性这一理念能为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提供理论基础,并有实际的可行性,教师就要坚定地相信新的理论在建立师生关系中的积极作用。[4]

最后,任何一种新理论的应用必须通过大量的实验论证才能最终落实,教师有天然的优势,可以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用新的理论,将主体间性融入到教育教学中,掌握其要点和关键,落实到与学生的交往中,在实践中论证主体间性的正确性,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教师必须在运用新理论的同时注意到自身、本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也可以在实践的过程中加入属于自己的、本班级的特色,丰富主体间性的内涵。

2.3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核心:师生之间相互尊重

首先,教师要树立平等的教育观。学生都是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虽然他们可能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享受不同的家庭、社会资源,但大家走进一个教室,教师就有责任顾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平等对待班里的学生。同时,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学生,学会欣赏学生身上的长处,对他们的不足之处要以善意的批评、委婉的建议去引导学生不断改正;对学习吃力的学生,要耐心指导,悉心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另外,教师尊重学生,要切实落实到一些身边的小事。如平时遇到学生打招呼时,教师也要真诚地回一句“你好”,这样学生就会从你的回应中感受到被尊重的感觉,从而获得自信,体验到快乐。

其次,学生也要尊重教师。一方面,学生要认清教师的角色。教师是具有渊博知识并将知识无私传授给学生的引路人,学生要持有对教师的崇敬尊重之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缺少了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帮助,学生是无法完成个人的发展与完善的;另一方面,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即需要通过学校教育、接受教师的悉心指导与帮助,才能从稚嫩走向成熟,获得成长的人。学生要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端正学习态度,理性对待关乎自身成长的大事,虚心向教师求教,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2.4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技巧:在对话中倾听与理解

首先,师生之间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前提条件。学校教育中不能一味以教师的教学为主,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不能毫无控制地让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而忽视了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转变自己传统的课堂控制者、话语霸权者的角色,把自己置于和学生同等的地位,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并围绕问题情境和学生对话交流。

其次,在师生的对话过程中,理解占据重要的地位,而善于倾听又是理解的前提。叶澜教授说:“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善于捕每一个孩子身上的思维火花。”[5]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倾听的榜样。当学生在发言时,老师应该专心倾听,无论学生观点表达清晰、语言组织流畅还是吞吞吐吐、词不达意,都不能轻易打断学生。教师的倾听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

最后,学生也要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要善于倾听教师的授课,善于抓住知识的重点,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学习同学思想的闪光之处。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散自己的思维,获取知识,发展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及时的赞美,还可以设置奖励制度,这对学生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相信学生也会更加认真地听讲。

2.5 建构新型师生关系的关键:恰当处理师生间的冲突

首先,教师要正确看待师生之间的冲突。师生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不仅有师生在课堂教学等公开场合直接的语言上冲突,也有教师冷落某位学生、学生对某位老师的教导无动于衷,抑或故意与老师唱反调的隐性冲突,而后者往往是师生冲突的最主要表现形式。如果教师对师生之间潜在的冲突视而不见,面对学生不遵守纪律、不服从管理、屡屡犯错等行为漠不关心,或采取无所谓的态度,或语言中暗含讽刺甚至罢课等来表达对学生的不满,开始时学生可能采取不抵抗方式顺从教师,但如果学生的消极情绪一旦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出显性冲突,这样有可能比一开始显性冲突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师生之间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和谐关系的建构,必须加以正确对待。

其次,教师应该树立积极的冲突观。从实践来看,冲突的作用并不总是消极的,它也有比较积极的一面。师生之间之所以会出现冲突,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在性格、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某些差异,现在学生也不再满足于老师讲什么自己就学什么,而是在了解各种信息的基础上,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进行批判性反思,从而针对自身疑惑之处、老师讲的不妥当之处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有时因为学生的表达方式不恰当,或因教师不能正确看待学生的质疑,师生之间可能会产生冲突,但教师应当认识到,这样的冲突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往往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辩证地看待事物,学会了反思自身学习的过程、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的解答以及与学生间的交流沟通,往往更能培养师生之间的感情,学生也因此能根据教师的引导,改善与他们交往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刘邵岚.主体间性视角下新型師生关系的建构[J].教学与管理,2012(11):30-31.

[2] 孙清萍.建构在主体间性视角下的师生交往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2006(11):45-46.

[3] 陈晓.主体性教学:课堂建构的本真追求[J].科学大众,2014(11):51-52.

[4] 张维香.主体间性视野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9):87-89.

[5] 石艳.隐性冲突:一种重要的师生互动形式[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2):67-70.endprint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教育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
教育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