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治理机制创新研究
2017-09-30杨淑玲
杨淑玲
随着经济的发展,乳制品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乳制品安全问题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即使政府对三聚氰胺事件已经加强监管制度,但是类似的安全问题依然存在。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的基础上进行乳制品安全质量问题的研究,希望本文对乳制品安全管理有所借鉴。
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源探寻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信号指引系统问题。
(1)信息没有信号价值
取得乳制品认证的某些企业,为了眼前的利益滥用认证标志,导致作为乳制品安全质量信息载体的人人争标志没有信号价值。并且政府也没有履行相应的监管职责,这就让不法生产出售伪劣乳制品,打着认证通过的旗号,降低乳制品质量导致乳制品信息没有信号价值。
(2)信息隐匿
政府負责在公布出现安全问题信息时,如果政府公布出现问题的乳制品企业,那么辖区的就业以及当地的税收问题就很难实现,所以在现实公布的安全质量信息是低于实际发生的数量的。所以站在客观的角度上政府是不会及时并准确的公布安全信息的。
(3)信息过载
乳制品的生产环节相对较多,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安全隐患。在政府对企业进行安全质量监管时,首先会采取安全质量相关数据,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但是政府在数据采集时很少能得到有用的加工储存信息,造成消费者、政府、企业都无法进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没有“记忆”,导致消费者、企业的选择没有参照系统。
乳制品质量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正规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对生产程序都有严格的把控程序的,采用的牛奶也是安全健康的,但是健康就标志着其生产成本相对较高,这样乳制品的价格也较高。因为消费者在选择的时候大部分会选择一些价格比较低廉的乳制品,这样正规厂商的产品就会收到冲击,但是一旦消费者得知自己购买的价格低廉的乳制品有质量问题时,就会对所有的乳制品失去信心,进而产生负面思想。
乳制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治理机制创新
乳制品信号的干预机制创新。要想解决乳制品缺乏信号指引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首先就要建立信誉机制、显示、发现有效的信息。在我国对乳制品起到主要监管的作用的就是政府,所以要想加强对乳制品安全监管,就要干预并创新干预措施是解决信息不对称及信号指引问题的有效方法。
(1)建立转换信息为信用的信号体系
政府对乳制品监管活动中抽查的质量安全数据、以及新闻媒体曝光的结果等信息,进行记录、整理、分类,并把这些抽象的数据与信息转换成消费者容易理解的信号,消费者通过对照这些信号来决定购买行为。这种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了市场机制来促使企业高度关注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建立以质量信号为载体的质量信誉机制(见图1)。
政府需要建立起一个让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认可的信号群体,政府就需要给乳制品生产厂商,一个特殊的标志。并且使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做出使消费者能理解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转化成信用。这样可以通过信誉机制鼓励生产经营者逐步改进自身的质量安全管理机制。
(2)实施“外部效应”内部化的处罚机制
不法乳制品生产商生产的假冒伪劣产品,一旦造成社会损失,损失所赔偿的费用是需要纳入乳制品生产的成本中的。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旦给消费者造成损害,那么就应该有相应的赔偿,并且还可以制作一个乳制品产品的“黑名单”将生产伪劣产品的厂商纳入黑名单中,这样即使政府不给予处罚,消费者也会开出“罚单”。
(3)建立信号反馈机制
政府以及相关单位要建立严格、科学的监管制度,要实时了解乳制品生产的安全情况,一旦查到不合格乳制品,立即销毁,并将不合格信息反馈给企业。(见图2)这种信号机的优点是政府不需要存储任何东西,或者质量安全的相关信息,就能使得企业加大对乳制品安全质量的关注度。
总而言之,乳制品的质量安全与消费者的健康是相关联的。所以要打造一个健康、安全的乳制品生产以及销售空间,这就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监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乳制品的消费环境将被改善,并且消费者对国内乳制品的信心不断增强,中国乳制品也将重见光明,蓬勃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