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塬地冬小麦播种密度试验研究

2017-09-30李忠禄

农业与技术 2017年17期
关键词:试验研究冬小麦

摘 要:通过试验认定决定产量的主因是有效穗;播种密度30万粒产量最高为3155.7kg/hm2,较45万粒增产20.99%;其次是35万粒,25万粒与40万粒产量相近居第3;旱塬地冬小麦合理播种密度可确定为25~35万粒。

关键词:冬小麦;旱塬地种植;播种密度;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S512.1 文獻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931011

冬小麦是彭阳县旱塬地仅次于玉米的种植作物,选用高产优质品种、确定适宜播期与合理密植是主要的栽培技术环节。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安排在长城塬旱塬地,位于E10646'53.4''、N3551'37.5'',海拔1650m,≥10℃有效积温2539℃,年降雨量362.6mm,无霜期152d;肥力中上等,前作冬小麦,具引水灌溉条件;属孟塬黑垆土,耕层厚度25cm,播前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16.9g/kg、全氮0.92g/kg、碱解氮68.0mg/kg、有效磷12.4mg/kg、速效钾137mg/kg。

1.2 试验设计与实施

1.2.1 试验设计

试验参试品种陇鉴876,1hm2播种密度设6个处理,递增75万粒即①300万粒、②375万粒、③450万粒、④525万粒、⑤600万粒、⑥675万粒,随机排列,重复3次;播种期为9月8日,小区面积16.5m2(5.5m×3m),小区播种20行,区距30cm,排距40cm,设保护行管理同大田。

1.2.2 试验实施

前作冬小麦收获后进行机械深耕灭茬蓄水,播前结合整地基施牛栏粪33t/hm2、掺混肥35%(15-10-0)600kg/hm2,按种植密度人工开沟播种,翌年冬小麦返青后条播尿素150kg/hm2;7月2日成熟收获。

2 结果分析

2.1 产量因素分析

试验结果认为,有效穗变异系数13.98%是决定产量的主因,处理③群体长势好、产量性状适中,是旱塬地冬小麦合理的播种密度。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千粒重分别为487.5万穗/hm2、28.2粒/hm2、0.71g/hm2、25.3g/hm2(见表1)。

2.2 产量结果比较

试验区组间差异不显著(F=0.3863F0.01=5.6363);处理③与①⑥处理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处理③④为3155.7kg/hm2、3034.5kg/hm2,较处理⑥增产20.99%、16.34%(见表2、3)。

3 小结

通过试验认定决定产量的主因是有效穗;播种密度30万粒产量最高为3155.7kg/hm2,较45万粒增产20.99%;其次是35万粒,25万粒与40万粒产量相近居第3;旱塬地冬小麦合理播种密度可确定为25~35万粒。

作者简介:李忠禄(1965-),男,宁夏彭阳人,高级农艺师,主要从事农村能源建设及新技术推广。

猜你喜欢

试验研究冬小麦
不误农时打好冬小麦春管“第一仗”
甘肃冬小麦田
单电机调节无级变速器试验研究
弯槽段冰塞形成临界条件的试验研究
冬小麦冬前及冬季田间管理技术
冬小麦和春小麦
冬小麦——新冬18号
冬小麦—新冬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