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综述

2017-09-30胡乙

职业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研究现状指标体系

胡乙

摘要:目前,学界不仅关注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更关注如何评价其就业质量。研究一般从政府宏观调控、高校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等层面建立相应指标体系。目前研究多采用定性与定量方法,但很少测量指标间关系,也未能说明该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未能提出科学的评价模型。此外,目前缺少评价就业质量的本质指标。据此,未来研究应增加新指标,并运用幸福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等相关理论,建立可测量、简单易行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数,并在未来加以完善。

关键词:就业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现状;评价指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9-0056-07

谭永生、李爽认为:“就业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从事劳动并获得收入的经济活动,包括数量和质量。[1]”就业研究包含数量、质量的研究。他们还认为:“就业数量反映有多少劳动者能够与生产资料结合并获得相应收入,就业质量反映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状况,如工作的性质、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关系等。[1]”可见,就业数量近似于就业率,但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人职匹配、个人对工作满意度等内容。谭永生等人认为:“好的就业质量能增强学生就业的稳定性,减少企业招聘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反之,则相反。[1]”故如何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

目前,学界尝试建立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秦建国指出:“构建该指标体系,能将复杂的大学生就业质量建设目标,变为可量度、计算、比较的数据,以提供定量化的依据。[2]”可见,运用指标体系,学界有可能量化就业质量并进行比较。但目前学界还未能提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故本文将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尝试建立相关评价模型。

本文在中国知网设定检索条件为:((SCI收录刊=Y 或者 EI收录刊=Y 或者 核心期刊=Y 或者 CSSCI期刊=Y))并且年between(2007,2017)并且(主题=大学生就业质量或者主题=毕业生就业质量,并且主题=指标)(精确匹配),专辑导航:全部;数据库:学术期刊,单库检索。共检索到相关文献63 篇。学科分布中,涉及高等教育学科的论文占74.6%,涉及宏观经济与人才管理学科的论文各占9.5%,经济类论文较少。基金项目层次分布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论文占11.11%。期刊层次分布中,核心期刊与CSSCI期刊论文约占66.67%。研究层次分布中,涉及基础研究的占65.08%,涉及行业指导的占9.52%,涉及政策研究的占3.17%。目前,行业指导、政策研究相关成果较少。

一 、相关定义与概念

本文定义普通高等学校为:我国民办与公办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以上学校中的毕业生即为高校毕业生。

刘欣认为:“质量是各个因素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是相对的、发展的概念。其内容不断变化[3]。”大学生就业质量是综合性概念,是就业中各主客观因素满足学生需要的程度。据此,本文认为质量是人们感受产品、服务、体验中各个因素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低质量的产品、服务必定需要改进。本文从经济学学科定义大学生就业质量。

从经济学出发,郭琦认为就业质量“宏观方面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微观方面,指劳动者个体就业状况的优劣,包括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4]”据此,相关指标应反映就业市场结构、就业市场供需关系、个人就业行业、就业岗位等信息。本文支持以上观点,并从宏观与微观层次定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

陈磊、姚伟召、郭全魁介绍指标为“反映一定时间和条件下,一定社会现象规格、程度和结构的数值,常用绝对数、相对数、平均数表示。[5]”故本文从宏观上将其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重要数值;从微观上将其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反映我国民办与公办本科院校、专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初次就业状况优劣的数值。

陳磊等人认为:“评价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评价指标,按照内在规律和逻辑结构排列组合而成的集合。[5]”可见,学界应将评价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子目标,根据子目标,分别设计能反映其特点的重要指标,并使全部指标形成体系。据此,本文从微观上定义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下简称该指标体系)为: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我国各层次高校大学生初次就业状况的优劣的调查总目标与子目标,按照不同层次与内在逻辑关系设计指标,使全部指标形成集合。从宏观上,本文将其定义为:在一定条件下,根据我国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和资源配置效率调查总目标与子目标,按照不同层次与内在逻辑关系设计指标,使全部指标形成集合。

二、相关研究方法与内容

葛其联、董菊初指出:“学术研究的方法,是学术研究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方法论是关于方法的理论与规律的学问。方法论原则制约、支配着研究过程的阶段和环节。[6]”可见,方法论决定具体研究方法,决定着具体研究的成败。学者选用正确的方法,有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反之,则相反。目前学界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论原则下,多运用一般研究方法研究该指标体系。

部分学者采用实验方法,即通过调查、观察、实验,根据已经确定指标体系评价某一地区大学生就业质量,侧重于描述性介绍,但未能证实指标的信度与效度。同时,少数学者运用实验法、数据处理的理论方法与历史研究方法,根据历史文献记录概括指标体系内容,运用调查问卷数据检验各指标间关系,提出各指标权重。此外,部分学者运用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就业质量指标体系是什么,构建原则是什么,选择指标的原因。总之,目前学者多从该质量指标体系是什么,如何确定其具体内容入手,研究方法集中于定性与定量,而定量方法中侧重于描述,未能提出相关数学模型。

目前,学者多从政府宏观调控层面、高校人才培养层面、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层面建立相关评价指标。endprint

(一)政府宏观调控层面

从政府宏观调控出发,目前研究多从社会稳定、就业服务、就业压力、就业政策等方面提出相关指标。

1.社会稳定方面

李經中指出:“社会稳定是从社会系统的整体结构描述社会状况的总体性概念,包括政治局势稳定、经济形势稳定、思想情绪稳定和社会秩序安定等。[7]”据此,就业质量能预测社会稳定程度,同时,经济形势与个人思想情绪越稳定,就业质量一般也越高。目前学界多从大学生就业率、升学率、出国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政府促进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政策等方面评价社会稳定程度,并通过其估算大学生就业质量。柯羽认为:“不同性质单位的工作环境和待遇能反映出就业质量的高低。学界可以通过党政机关、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不同单位性质指标进行评价。[8] ”此外,柯羽也运用就业地区建立该指标体系。他认为:“不同地区所蕴涵的机会收益不同,故学界可根据行政区域类型,就业地区流向指标进行评价。[8]”以上启发学界,就业地区、就业单位性质指标能反映劳动市场自由状况,能评价大学生劳动力供需关系。同时,政府机关招聘毕业生,有利于大学生稳定就业、促进社会稳定,故就业地区与就业单位性质指标能反映大学生就业质量。

此外,史淑桃提出就业率应为正规就业率,即在正规部门工作的毕业生总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并设计该权重值为 0.8[9]。该指标能反映一定时间点大学生就业数量,并能估算社会稳定程度。宋丽贞也认为:“基于社会稳定需求的就业指标,包括就业率、升学率、出国率、薪酬水平和单位层次能反映就业质量。[10]”故目前学界从社会稳定出发,用就业率、就业单位性质、就业地区等指标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

2.就业服务方面

李业昆、蒯鹏州、李春玲、金冬梅将就业服务定义为:“特定的就业组织或机构帮助劳动者提升就业能力,获得就业机会和岗位,同时为用人单位提供合格劳动力的各项服务性工作的总称 。[11] ”就业服务越完善,供需双方建立劳动关系越便捷、可靠,就业质量也越高。秦建国提出:“目前迫切需要建立全国性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并通过公共职业机构对大学生提供服务来反映就业质量,且可以用政府投入的相关经费来度量。[2]”以上也证实完善的就业服务可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同时,范一蓉也强调畅通就业信息渠道的重要性:“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不能及时有效地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故政府应构建多个具有公信力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能提供有效的就业渠道。[12]”据此,学者可以用政府对职业指导机构投入经费,提供的可靠就业网站数量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

3.就业政策方面

黄晨熹认为:“经济学视角下就业政策是运用经济手段来调解或影响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社会学视角下的就业政策是运用行政手段来规范或管制市场主体的行为,促进个人工作机会和报酬的最大化。[13]”前者强调效率优先,后者强调公平优先。张抗私、盈帅用促进政策、供给政策、供求匹配政策和男女平等政策,以实现两者平衡。他们指出:“促进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公务员招考政策、社区工作者、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支援和创业扶持政策;供给政策包括高校经费、调整高校培养目标、调整高校培养方案和学生职业潜能的开发;供需匹配政策方面包括市场导向政策、就业指导服务政策、人才市场和培训机构;男女平等政策包括平等就业机会、平等升迁机会和同工同酬。[14]”据此,学界可以从经费投入、单位男女员工人数比、劳动纠纷案件数量、不同性质单位招聘人数等来评价就业质量。

(二)高校人才培养层面

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高校硬件、教学质量、服务质量均影响学生人才培养质量,并影响就业质量。

1.高校基本情况

张抗私、盈帅提出:“高校硬件情况用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生均宿舍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和生均图书数等指标;基本情况用办学层次、所属行业和地理位置指标;教学质量情况用师生比、教管人员比、教学人员职称比、研究课题数等指标、服务质量情况用就业率、就业讲座课时、技能培训课时等指标。[14]”据此,学界可运用以上指标进行评价。

2.高校开设课程

目前,学界支持高校开设升学指导、创业指导、出国指导等课程,启发学生做出合理的就业选择。学生就业选择越合理,其就业质量一般越高。范一蓉提出:“高校开展以考研、出国、创业等内容为主的教育,运用学业导师制,从进校开始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12]”以上突出了学业指导与就业指导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其还指出:“高校以学业规划课程为基础,在大一开设学业规划课程,帮助大学生形成对大学学习的正确认识。[12]”据此,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张常新也支持通过学业指导提高学生各项技能,为就业做好准备,指出:“高校首先要促使学生养成科学地学习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以上良好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15]”以上强调了学习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将促进学生就业质量提高。据此,学者可以运用学业规划课时数、导师指导学生人数、次数、课时数等指标进行评价。

3.学生实习质量

史淑桃提出用实习率、培训率来评价实习质量,指出:“高校用培训率表示参加培训总人数/毕业生总人数,并权重值为0.6。[16]”虽然突出了实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但未能评价实习的质量。学生在实习中如果能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将提高就业专业对口率,在就业中发挥自身优势,反之,则相反。范一蓉根据调研报告结果提出:“无效或者低效实习,指在实习中,大学生难以接触核心业务,无法提高劳动技能。此类实习反而挤占了正常的学习时间。[12]”据此,学界用学生对实习的满意度来评价实习质量,并进而评价就业质量。

(三)大学生就业满意度层面

李平提出:“就业满意度是指公众在一定时期内,对个人工作及再就业机会的主观感受与预期的理想状态的比较评价,它是社情民意评估的一项重要内容。[17]”就业满意度是个人主观评价,与个人预期有关。个人就业满意度越高,其就业质量越高,反之,则相反。endprint

1.学生与单位劳动关系和谐

郭军指出:“和谐社会就是人及其相应关系的和谐,劳动关系则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和谐社会的‘和谐取决于劳动关系的和谐。[18]”员工如何与企业协调利益,与员工就业满意度、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秦建国指出:“劳动关系的和谐性体现为在健全劳动关系法律规范,和谐的劳资关系。对后者的测量包括和谐劳动合同签订指数,单位决策参与率指标。[2]”据此,是否平等签订劳动合同指标能反映学生就业满意度,评价就业质量。

2.学生职业发展前景

李经山认为:“职业发展前景指职业的结构与类别变化方向,哪些传统的行业和职业将消亡,哪些新型的行业和职业将产生。[19]”如果职业越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业者能从中不断获得知识与技术,并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则其就业质量越高。秦建国提出:“能够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术、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是高质量就业重要方面。其可以用参与技术培训员工率、培训的次数和晋升机会来进行度量。[2]”以上指出培训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但是其同样忽视了员工对培训质量的评价。学界可以同时运用培训率,培训满意度指标。

3.学生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

余祖伟、张仕华指出:“社会福利是指国家或社会团体兴办的以全体人民为对象的公益性事业、福利事业、福利措施等。群众享受这些,是免费或低费的。[20]”国家、单位对个人福利投入经费越高,则个人就业质量一般越高。同时,余祖伟等人指出:“社会保障从本质上说是为有需要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经济援助与社会服务的过程。社会成员因各种原因造成的生活困难者,有权享有相适应的货币或物质帮助。[20]”国家与单位对个人保障制度、措施越完善,则个人就业质量越高。秦建国指出:“ 单位提供良好的福利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是高质量就业的前提和基础,可以用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率来衡量,同时考虑各项用人单位各项福利、补充保险的范围和水平。[2]”据此,学界可以用单位为学生交纳的各类保险金额、提供的各种补贴金额进行评价。

4.学生工作报酬

辽宁省人才中心组指出:“广义的报酬是指一个组织对自己的员工为其所付出的劳动的物质与精神答谢。[21]”工作报酬对于员工有激励作用。工作报酬越合理,员工就业满意度一般越高。吴东红、刘北肯定了工作报酬指标的作用,提出:“薪资直接反映毕业生在接受教育以来的投入回报水平。毕业生就业三至五年后,薪资较为稳定,此时的考量能够体现出其对企业的贡献和自身的发展潜力。[22] ”据此,一定时期工作报酬金额能反映学生就业质量,但学者应结合其他指标进行全面评价。

三、目前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目前,学界未能区分高职、本科、研究生不同层次大学生就业特点,未能设计有针对性的就业质量指标,例如针对本科生,学界可设计考研、出国留学统计,而此类指标不适用于高职专科学生。此外,针对不同人才培养目标,学界也应设计相应的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不能将一套标准应用于所有高校。宋丽贞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应能反映其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和方式。学界应围绕各层次高校不同培养目标形成相应的评价指标。[23]”据此,学界在设计指标体系时,除包含一般指标外,也应设计反映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特点的特殊指标。

同时,多数论文仅仅提出指标,并运用以上指标描述某一特定对象的就业质量,很少说明采用以上指标的原因,且对指标体系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故无法说明该指标的合理性。

大学生就业质量与经济学、统计学联系密切,但目前很少有论文能运用以上学科中回归、路径分析、指数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故学界难以发现本质性指标,难以提出评价模型。未来研究应增加反映就业质量本质的指标,包括相对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相对工资水平、企业创新积极性等指标。同时,借鉴经济学幸福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本文将初步建立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数,并在未来进行完善,以提出更为全面的模型。

(一)新的反映就业质量本质的指标

目前,相关论文较少运用经济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较少从相对工资状况研究宏观层次就业质量。如果劳动力市场对大学生需求不足,大学生可能以低工资就业,此情况会增加大学生就业成本,降低教育收益率,甚至可能使居民因教育致贫,长此以往,大学生失业率增加,就业质量必定降低。同时,由于高校很少能对大学生实行差异化培养,造成同质大学生就业困难,故学界应从增加大学生劳动力需求指标、实现劳动力差异化供给指标等评价就业质量。

1.评价大学生劳动力需求程度的指标

从提高市场对大学生需求指标入手,未来学界可以将其分解为企业创新激励指标、创业教育质量指标。从企业创新经费、政府对企业创新的制度,企业分担风险机制等二级指标,学界可评价企业创新激励积极性。袁晖光指出:“企业只有创新,才能促进对技能性人力资本供给需求。同时,企业决定创新时,在消费与投资之间选择,这种悲观与制度预期不稳定有关。此外,风险分担机制越完善,企业越可能创新。[24]”据此,企业只有扩大对高技能大学生需求,大学生才能发挥自己才干,提高就业质量。企業越可能创新,越容易扩大对大学生需求,故学界可以运用企业创新经费绝对值与相对值指标评价其创新能力;用国家、政府发布的激励企业创新的法律法规数量;企业融资渠道数目、融资难易程度等指标评价其创新可能性,进而评价大学生就业质量。

创业教育质量指标也可以反映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未来研究将从高校设置创业特色教育课程数量进行评价。袁晖光认为:“新兴创业课程包括创业法律、企业融资、商业计划书、创业领导艺术、技术竞争优势管理、创业营销、家族企业创业管理等。[25]”据此,高校开设创业特色课程数量指标,学生对上述课程满意度等指标可以反映创业教育质量,并可能鼓励大学生创业,进而增加社会对大学生劳动力的需求,有助于提高其就业质量。endprint

2.评价劳动力差异化供给水平的指标

劳动力差异化供给指标也能评价就业质量。员工越具有高技能,在劳动力市场越具有议价能力。创新中的企业一般会扩大对高技能、专业技能大学生的需求,故供求关系将提供此类学生符合自身价值的薪酬,有助于达到双赢局面。袁晖光提出:“从有计划放松高校招生名额、建立教育信息发布渠道、改革教育财政管理等引导居民理性投资教育,实现劳动力差异化供给。[26]”据此,未来学界可将政府发布教育渠道数量及居民满意度、学校开办特色专业数量与学生满意度等列入相关指标。

此外,目前研究仅仅停留在分析单个指标,未能借鉴经济学中幸福指数成果,未能尝试建立相应评价指数,故无法量化就业质量。

(二)运用经济学成果,建立就业质量评价指数

傅红春提出:“经济学认为幸福是人们欲望得到满足的一种主观感受,该学科是通过效率、效用和福利最大化而达到幸福最大化的科学。[25]”幸福是人的主观状态。就业的最终目的也是追求幸福,幸福数值与就业质量高低密切相关。如果个人在就业中缺乏幸福感,就无法保证高就业质量;反之,其就业质量不一定恶劣。评价就业质量可以借鉴幸福指数成果。

傅红春提出:“指数是某一现象在某一时期内数值,同一现象在另一个作为比较标准时期的比数,表明现象变动的程度。[28]”據此,学界可用不同指标比值构建相应指数。197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定义幸福为:“幸福=效用/欲望。效用是人们消费某种产品与服务后的满足感,欲望是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欲望是无限的。[28]”该定义的优点是肯定了个体欲望不同,幸福因人而异。如果没有效用或者欲望,则不存在幸福。在欲望一定条件下,个人效用越高,幸福指数越高。如果个人欲望越合理,其幸福指数可能越高。但以上定义的缺点是难以定义效用、欲望指标具体内容,难以对其量化。为解决以上难题,英国新经济学基金会2006年发布了幸福效率指数。

傅红春介绍幸福效率指数:“幸福指数=生活满意度×平均寿命/生态消耗。生活满意度可以用1—10表示,生态消耗是该经济体消耗量。即一个单位生态消耗,能给人带来的幸福强度与长度。[29]”该定义的优点是指标少而集中,缺点是难以定义个人生态消耗指标内容。学界可综合运用满意度指标来建立相关指数,以简化计算。

幸福指数公式启发我们,可运用题目选项的相对值,即以就业质量各层级指标选择满意项比例、不满意项比例为基础,建立就业质量评价指数。为实现此目的,本文也借鉴消费者信心指数公式来建立相应指数。

傅红春认为:“消费者信心指数是反映消费者对未来经济状况预期,并反映其信心的指标。该指数能量化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的评价,并描述人们的主观感受。[30]”该指数建立在对5个经济指标评价之上,优点是贴近生活,人们容易回答。选项分为变好、变坏、不变。假设对第一指标,x1乐=人们对该指标选择乐观比例,x1悲=人们对该题目选择悲观的比例,依次类推,消费者信心指数=x∑(1,5)乐-x∑(1,5)悲+基数。傅红春认为:“如果持乐观比例高于悲观,则该指数将大于100。消费者信心越强,反之,则相反。基数一般为100。[30]”据此,政府、高校、学生、企业均可对相关就业质量指标满意度进行评价,运用各层面指标选项中变好、变坏、不变的比例来量化就业质量。

本文支持在政府调控、高校培养、大学生就业满意度等不同层面,根据次级指标设计满意度评价题目,以政府、高校、大学生、企业等不同主体评价选项比例之差,设计就业质量评价指数。以下从大学生层面评价其就业质量,设计如下问题,尝试建立相关评价指数。

问题1:与去年相比,你认为目前自己稳定就业,不“跳槽”的概率为提高、不变、降低?

问题2:与去年相比,你认为目前工作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概率为提高、不变、降低?

问题3:与去年相比,你认为目前自己享受更多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的概率为提高、不变、降低?

问题4:与去年相比,你认为目前自己享受更高薪酬的概率为提高、不变、降低?

问题5:与去年相比,你认为自己目前对工作更加满意的概率为提高、不变、降低?

针对以上问题的答案,本文设定提高选项的比例为乐观比例,即为满意比例;降低选项的比例为悲观比例,也称不满意比例。本文假设大学生对第一题乐观选项比例为x1大学生乐,对第一题悲观选项比例为x1大学生悲,假设共有5题,则大学生层面就业质量评价指数=x∑(1,5)大学生乐-x∑(1,5)大学生悲+基数,学界可依此测量其他主体对就业质量的评价。

政府、高校、企业均可依此建立各自对就业质量评价指数。该公式计算简单,且能反映不同主体对就业质量的评价,避免了对效用、欲望、生态消耗等量化难题。但是因就业质量指标繁杂多样,仅仅根据问题的选项比例建立指数,可能难以全面评价就业质量。未来研究可根据就业质量不同指标(变量)建立不同指数,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为全面的就业质量指数。

参考文献:

[1]谭永生,李爽.新形势下我国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5:130-131.

[2]秦建国.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探析[J].中国青年研究,2007(3):71-74.

[3]刘欣.项目管理基础[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5:192.

[4]郭琦.森的可行能力理论框架下的就业质量研究——中国大学毕业生调查数据的比较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5,31(6):143-153.

[5]陈磊,姚伟召,郭全魁,等.效能评估理论、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13-14.

[6]葛其联,董菊初.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导论[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134.endprint

[7]李经中.政府危机管理[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60.

[8]柯羽.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浙江省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综合评价[J].中国高教研究,2010(4):74-76.

[9]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3):168-171.

[10]宋丽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18-121.

[11]李业昆,蒯鹏州,李春玲,等.我国高校毕业生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4:2.

[12]范一蓉.试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及策略——基于“中国大学生学习与发展系列调研报告之二”[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6):105-106.

[13]黄晨熹.社会政策[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329.

[14]张抗私,盈帅.性别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基于女大学生就业评价指标体系的经验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2(3):83-89.

[15]张常新.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6(1):113-114.

[16]史淑桃.大学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9(3):168-171.

[17]李平.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三辑)[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126.

[18]郭军.中国社会主义劳动关系的经济理论探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3:13.

[19]李经山.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规划[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54.

[20]余祖伟,张仕华.员工关系管理=Employee relationship management[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154.

[21]辽宁省人才中心组.人才中介基础知識与实务[M].沈阳:沈阳出版社,2011:75.

[22]吴东红,刘北.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54-56.

[23]宋丽贞.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5):118-121.

[24]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31-133.

[25]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39.

[26]袁晖光.大学生就业难本质探源——扩招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检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46-147.

[27]傅红春.宏观经济学:指标的测定与调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30-31.

[28]傅红春.宏观经济学:指标的测定与调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41.

[29]傅红春.宏观经济学:指标的测定与调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0-51.

[30]傅红春.宏观经济学:指标的测定与调控[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587-589.

(责任编辑:张维佳)endprint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研究现状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自助图书馆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应用技术大学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
交通强国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