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现代学徒制的有效运行机制
2017-09-30祝士明
祝士明
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的重要形式,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构建行之有效的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学生、社会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实现。早在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先生就提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因此,“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溝通和联络”。世界著名职业教育专家福斯特教授也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学校固有的且又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决定了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最终难以避免失败的命运”。英国著名教育经济学家布劳格也认为:“学校形态的职业教育毫无意义”。我国近几十年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也充分证明,单纯以职业院校自身力量难以培养出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效实施校企合作才能促进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现代学徒制是职业院校培养行业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在现代学徒制运行过程中,学校和企业是最核心的关键要素。其中企业承担了较大的育人成本和责任,是职业标准制定、课程建设、实践教学组织和师资建设的核心要素,需参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较之传统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有着以下鲜明的特征:教育主体不仅包括职业院校教师,也包括企业师傅,教师与师傅双方结合实现双师育人;教育客体既是职业院校学生,又是企业员工,通过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的学习与实践活动达成知识、情感、能力的均衡提升;教育客体在校园、企业双重环境中的学习与实践可以尽快适应未来工作环境。
构建现代学徒制运行机制要从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组织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内涵要素的提升上入手,系统规划每个要素的建设原则、内容、主体和过程。首先,专业设置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行业企业需求对接。通过专业内涵与职业岗位需求分析,提出现代学徒制专业设置的路径与策略。职业教育的专业是一个或几个职业岗位群的集合,企业职业岗位的需求是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依据。通过市场人才需求与企业岗位需求的调研与分析,职业院校与企业共同研究设置招生专业。同时,由于人才培养的滞后性,所以专业设置应具有长远性和前瞻性,并根据市场与企业职业岗位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其次,按照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对接原则,学校教师、企业师傅、课程专家共同进行现代学徒制的课程建设,且三方人数比例为1∶2∶1。课程体系可分为以下几大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职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块。公共课程模块代表了该专业需要的基本文化知识,是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代表了该专业应具备的通用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未来职业发展必需的专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方向课程模块代表了一个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是学生毕业后能否直接胜任职业岗位工作的关键。再次,构建和工作过程对接的教学过程。以未来职业工作过程指导现代教学过程,实行教学的柔性化管理和弹性学制,创建现代教学组织形式,创新开放式的教学标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运用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和信息化教学手段,变革教学过程,实施渗透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将知识的传递、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培养融为一体。最后,建设一支由专业带头人、学校骨干教师和企业师傅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教师、师傅双主体育人运行机制,促进教育客体的有效成长,满足社会经济与行业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为“中国制造2025”目标的实现提供人力支撑。
(责任编辑:张学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