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为何这样画?
——儿童视觉心理与表达(之一)
2017-09-30李力加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文/李力加 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由美术教材引出的话题。
但是,如何以吻合儿童视觉心理与表达的基本发展需要,恰当地传递美术学科知识,成为教材编写中的难点和焦点。因为,作为生命成长中的儿童(小学到初中),其视觉心理与表达水平是决定其美术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问题:为何学生作业中的树都倒向两边?
问题案例1:“弯弯的小路”学生作业问题
课标教材(浙江人美版)5年级有一个课题:“弯弯的小路”。自2004年版开始,到2012年教材修订版,本主题属于实验教科书和2011年版课标修订后,教材修订时一直保留的课题内容。本主题的学科知识点为“透视”,基本的要点为近大远小,关注焦点透视知识的初级学习(见教材图2004版、2012版)。
教材自2004年开始进入浙江省小学美术课堂,同时,该版教材在福建省等若干省市地区也有部分学生使用。自2006年开始,针对5年级教学课题“弯弯的小路”在具体课堂教学和公开课教学中的真实现状,进行了长达10年的跟踪研究。无论2004年版的实验教科书使用过程,还是2012年版至今使用的近5年时间,在5年级具体的课堂上,大多数学生的作业所画小路两旁的树均呈现倒向两边的现象。无论什么层次的美术教师执教,即便是职称已经达到(小中高)水准的教师(成熟教师)来执教,学生作业依旧呈现这样的现状。而且,本主题内容的公开课10年以来也现场观摩了百次以上,为什么学生们总是无法理解美术学科中的透视知识,作业如此相同呢?
2016年11月17日,浙江省台州市美术教研员、台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著名画家郑士龙在“国培”项目美术骨干教师培训现场,专门针对本主题内容教学时学生群体反复出现的这一普遍现象提问,作业无法达到要求,究竟是美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问题?还是学生群体的问题?
2017年3月1日,浙江省东阳市美术教研员郭向军在微信群发若干作业图,说道:“在听五年级的‘弯弯的小路’一课,作品呈现路边树,房子都是两边倒,至少有三分之二以上作品如此。”
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回复:“五年级刚好是图式期的转换阶段,视觉认知发展好的学生是可以竖起来的!倒也是正常的视觉图式,要呵护!”
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社会功能、角色功能、活力、躯体疾病、精神状况、情感状况以及总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上述各项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教研员郭向军不解。浙派名师、中学高级教师顾华平问:“那要不要强调呢?强调的话拔苗助长?不强调,三分之二倒?”
浙江省特级教师朱敬东回复:“没有问题!自然教学,下学期就80%直了。”顾华平说:“不一定。这会是一个很有趣的小课题研究。”
教研员郭向军认为:“教师在课上把透视讲得比较清楚了,但学生为何还是如此?所以困惑。”“近大远小、近疏远密,看看简单,学生表现却感觉复杂。而且学生画的路边树与景都不会重叠,都均匀化,奇怪,还是停留在想象画中,或许直接让小孩子对景写生,可否解决?”
问题案例2:“浙派名师”林大康校长的教学
2014年12月,在“浙闽美术名师美术教研活动”中,温州实验小学校长林大康执教《空间表现——路》,主题就是浙江人美版教材“弯弯的小路”。为了上好本课,林大康校长从关注孩子的经验出发,重新设计自己的教学。到达厦门后第一时间就联系学校的班主任,提前与几个学生见面,带他们在厦门英才学校的校园里拍摄相关的图片,以此方式解析本教学主题想要传递给孩子们的一个透视知识——“近大远小”。
教学环节分析1:学生们对第一次小练习作业的判断
教学环节分析2:校园长廊唤起学生们的生活经验,熟悉的感觉让美术学科知识融会其中
学生探究问题;
教师提示性引导;
PPT呈现有趣的图片,让学生们在欢笑声中学习;
再次练习,林校长为学生纠错。
林大康校长的高明之处在于,整节课都没有说出“焦点透视”这一概念,仅仅是以孩子们可以见到的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引发他们探究和自主思考。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教学的第一练习环节,对学生作业分类的判断,也是在帮助学生从自己心理生理状态中的视知觉原本感觉里思考,也就是依据儿童已经存在的视觉常性的眼睛观看、思维的感觉,逐步认识透视问题,并学习如何运用这样的原理进行表现。
本课主题所需要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在现场点评中谈到的:“浙江人美版”教材在小学5年级安排此学习内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作为5年级学生,他们的视觉心理、生理发展状态尚无法达到全面接受透视学知识的水平,“弯弯的小路”课堂中我们看到的学生作业往往是不理想的。这样的普遍现象是不是孩子群体的错误或者问题?特别需要反思的是,教材编写者自己是否认识和知道儿童美术发展的心理、生理规律,是否理解在美术的观看方式里,不同观看方式引发思维如何进行美术表现的原理。儿童有自己表达生活的方式,即便其画作看上去没有透视,也是精彩的。如果教材编写者或某些成人强行给孩子们教授、灌输这些透视知识,出现的后果往往是以压抑学生群体美术能力发展为代价。
林大康校长本次教学可贵之处,是他的教育观念始终以孩子的发展为根本,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从关注学生心理发展的视角解决问题。这是所有美术教师都需要向林大康校长学习的地方。感谢大康校长精彩的教学!
问题案例3:伴随几届学生“小路”一课的教师成长
认识赵永华老师,源自他那节“著名”的课《弯弯的小路》。之所以说其“著名”,是因为这样一节普通的课在观摩时让我泪流满面,这是2009年我带温州“领雁工程”美术教师班学员去浙江平湖市游学研究,在村小的课堂上,赵永华老师的课给我印象最深刻。一个男子汉,充满深情地演绎着一个普通美术学科知识(焦点透视、“近大远小”),而贯穿全课的,则是一首《天路》,激情酣畅的颂歌,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是笔下的痕迹,更重要的,是赵永华老师对美术课程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作为一位年轻的美术教师,几年来,赵永华俯下身子,在为孩子们美术文化培育、审美素养提升,为孩子们发展的道路上深入研究教学。他由一位普通的小学美术教师,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浙江嘉兴市教改之星、平湖市名师、浙江平湖市行知小学校办公室主任。他所演绎的《弯弯的小路》一课,教学设计伊始就倾力为孩子们自主思考、探究铺垫基础,把课堂还给孩子们,用心之良苦,耗费心力之大,也是一般美术教师所不及的。无论是面对5年级的学生、还是4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或是6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在前后相差一岁多的年龄段中,赵永华老师进行的教学研究实验与反复实践比其他美术教师更多、更深入,但是到头来,当“弯弯的小路”以人文主题润泽和自主探究生活细节、揭示近大远小的透视知识,再到学生自主表现时,我们看到的课堂作业结果还是会呈现出前几个案例中同样的作业问题(见案例3图)。
小结:除了本文上述三个问题案例集中叙述儿童在10—11周岁半左右的年龄段,在接受所谓正统的美术学科“透视”知识点学习中的问题、现象,在研究者长达10年多的追踪研究里,但凡使用本教材、实施本教学内容的美术教师,无论在常态课还是现场公开课,其学生群体的作业照旧出现“树倒向两边”的样态,此问题成为美术教师群体所认同的学困现象。
在校外儿童美术教学里,盲目单纯地去教(去灌输)某些美术技能的现象更加普遍,本文三个案例所呈现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校外儿童美术教学中。
问题:为何小学生(儿童)群体把握不了透视知识呢?美术学科知识究竟在儿童期成长过程的什么状态下可以教呢?
研究与思考:用线造型(线画)与儿童的视觉再现(见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