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表演专业教学方法初探
2017-09-29赵海燕
赵海燕
曲艺表演本科教育遇到了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经历四年高等教育的学生,其专业能力(舞台表现力)往往不如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教出来的民间艺人。有一定数量的本科毕业生,学了曲艺表演专业却不能从事曲艺表演,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曲艺表演到底需不需要通过高等教育培养人才?曲艺表演专业教学需要如何改进?
对于目前曲艺表演教育的迷思,也许我们从事教学的人能够找出一些客观原因。比如,学苗不理想。由于受到艺术类本科录取文化分数线的限制,许多具有曲艺表演天赋的考生无缘接受高等教育,而能够跨入本科艺术教育门槛的学生,大部分是普通高中生,接受曲艺专业艺术教育的基础较差,因此造成教育结果不理想。再如,专业教学计划安排不够合理,专业课课时较少,不足以在有限的课时内为学生系统传授专业表演知识。还有,学生的艺术实践机会太少,不利于把课堂上学到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表演经验,等等。
以上这些理由不无道理。可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分析,结论也许并非如此。比如说学苗不理想问题,能够考入本科艺术院校的学生都通过了专业艺考,基本条件都是合格的,因此不能说他们毫无基础。其他艺术门类如影视、戏剧、戏曲等,也有许多普通高中生入学,为什么他们的毕业生从事本专业的比例要比曲艺表演专业的高很多?又如课程安排问题,本科曲艺教育要培养的是综合型、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专业课课时安排多少才算合理?不可能四年时间专攻一门或少数几门专业课,曲艺本科教育不能返回“拜师学艺、口传心授”的原点。如果考上大学,还像在民间小班里接受某一个曲种表演技巧的训练,那就真的没必要创办曲艺高等教育,沿袭以往师父带徒弟的传艺方式可能比接受本科教育有效。再如,关于艺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不用讨论,实践出真知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值得研究的是,我们现在实行的方法是学生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集中上实习课,在脱离了学校管理和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实习的有效性打了折扣,达不到预期效果。
那么,刨除上述所说,曲艺表演专业教育成果不理想的症结究竟出在哪里,又应该怎样改进呢?
一、从曲艺表演的特殊规律出发,实行有效的教学方法
曲艺表演本科专业教学从无到有,带着括弧(没有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招生目录)摸着石头过河,尝试性地走过了十年路程,取得的成绩和实践意义不可否定。但是,在没有曲艺艺术学科规划的前提下,一些学校的曲艺表演教学基本效仿戏剧、戏曲、影视表演等姊妹艺术的教学模式,针对性不强,不能完全适应曲艺表演的需要。比如,戏剧、影视表演,无论是再现生活还是表现生活,基本都是分行当、角色化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戏曲教学,既分行当又按流派特征进行教学,学生在一定的课时内,基本能够掌握自己所选择的行当表演规律。而曲艺表演与其他舞台表演形式都不一样,学生需要掌握的表演技巧相对复杂,可以说是:生旦净丑、样样都有,男女老少、面面俱到,模仿众人、贵在传神,做比成样、似像非像。这是笔者在这些年曲艺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四句话。所谓“生旦净丑、样样都有”是指曲艺演员在表演过程中,一人或两人叙事兼代言,要刻画各式各样的角色,所有行当特征都需要了解。“男女老少、面面俱到”是指曲艺表演不是演员擅长扮演什么角色就去演什么角色,而是经常需要男演女、女演男,少演老、老演少,根据作品需要,赶上啥人学啥人。“模仿众人、贵在传神”是曲艺表演的重要特征,在没有化装、造型等条件下模仿各种人物,靠的是神似,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进行模仿。“做比成样、似像非像”是一种模仿尺度,点到为止,不要求完全进入角色,所谓不像不是戏、真像不是艺,要达到似像非像的艺术化体现。
本科专业的曲艺表演教学应该创造性地探索出一套适用于曲艺表演的完整方案。既有行当又不分行当,讲再现更重表现,强化模仿训练也要细致刻画人物,把单纯性技巧训练,提升到综合表现能力的精准把握。按照说唱表演艺术的特殊需要,引导学生在模仿各种各样人物上多下功夫,在无实物、虚拟化表演上多下功夫,在直接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上多下功夫,让学生掌握曲艺表演的独特规律,才有可能实现本科专业的曲艺表演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分门别类教学,不离说唱本体
目前,一些学校曲艺表演专业教学借鉴的是戏剧表演的教学模式,主课开设了“解放天性”“无实物表演”“台词课”“形体课”“唱腔课”和“剧目排练”等课程。这些单科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贯穿说唱表演艺术的本体特性,是提高教学实效的关键。
以台词课教学为例,如果照搬话剧台词的韵律、节奏训练学生,肯定不适用于曲艺的语言表达方式,到了排练剧目阶段,任课老师需要花费时间为学生“改毛病”——去掉话剧腔,按照曲艺的说、白、表、演的习惯和节奏重新规范,这样既浪费了课时,又让学生无所适从。
再如形体训练课,一般都是由舞蹈老师授课,从“把杆”“擦地”等基本动作和“民族舞”“古典舞”的基本要素开始训练,到排练舞蹈组合结束。学曲艺表演的学生掌握这些舞蹈基本技巧不但有一定的困难,也缺少实用性,除了二人转、车灯等走唱类曲艺表演需要具备民间舞的基本功,表演相声、评书、曲艺小品等语言类节目,基本不需要舞蹈身段。曲艺表演的形体课训练,应该从实际出发,以学习和掌握舞蹈和戏曲的“手眼身法步”为主,以民族舞、古典舞和武术基本动作为辅,也许更有用。
唱功是曲艺表演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应该作为主课贯穿于专业教学的始终。曲艺是说唱并重的表演艺术,演唱是曲艺表演的重要手段,如果失去了演唱功能,曲艺艺术本体特征將会衰减大半。当前,在曲艺本科专业教学中,重说轻唱或只说不唱的现象令人担忧。笔者认为,除了鼓曲、唱曲、说唱、走唱类曲艺表演教学要开好唱功课,学习相声、小品和数唱类表演的学生也需要掌握演唱技巧。
曲艺唱功课不同于声乐课,不应由声乐老师教学生发声和歌唱方法。有的院校聘请学美声或通俗的老师为学生授课,如果从探索创新的目的出发,曲艺表演的学生学点美声、通俗唱法未尝不可。可是,从曲艺传承的角度看,曲艺唱功课必须按说唱正道传授,不能随心所欲。endprint
曲艺表演专业本科教育的唱功课不能重复艺术中专的课程,不应把重点放在吐字、行腔、韵味等基本功训练上。要在教会学生曲艺演唱方法的同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演唱内容,唱情、达意,注重刻画人物和声情并茂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仅仅唱对还不够,要唱好、唱美、唱得感人。
以二人转《大西厢》中的一段“文嗨嗨 ·观花”为例。这是一段經久流传的唱段,几乎所有的二人转演员都会唱。但是,正如民间艺人所说:唱好了是“西厢”,唱不好是“稀囊”(东北方言,松松垮垮的意思)。我们选择这个唱段教学生的时候,首先要求他们了解剧情,懂得这是由男女两名演员分别进入崔莺莺和红娘两个角色,载歌载舞地表现主仆二人夜晚进入后花园许愿降香之前的情境。
以下唱段,是男女演员一替半句的对唱:
崔莺莺一进花园抬头观看,满园的花(遛遛遛)草开得扑鼻香。皓月当空如同白昼,这夜晚观花倒比白天强。这一旁开的是老来少,那一旁开的是牡丹王。石榴开花红似火,玉盏开花棒儿长。这花儿有开也有谢,这草儿有绿也有黄。花儿若是谢了能结籽儿,草若是衰了还能还阳。看起来物有盛衰时有寒暑,月有盈亏人有生亡。怨苍天怎不遂人的心愿,怎不叫花儿常开、人儿不老、月儿常圆、草儿常芳。
这段唱腔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要进入角色、进入情境,不能乱加“说口”“出乖卖相”破坏了意境。要用优雅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和精准的表情把观众带进皓月当空、百花芬芳的审美境界中。“花草扑鼻香”怎么表现,你闻到没有?各种鲜花如何鲜美艳丽,你看见没有?曲艺舞台上表现出来的美景全靠演员传递给观众,让他们通过演员的表达获得审美愉悦。这一段唱腔不完全是表现崔莺莺和红娘观花时的喜悦,还要揭示人物在此情此景中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崔莺莺见景生情,想到老夫人为她和张君瑞的婚姻设置重重障碍,情不自禁发出“花不常开、月不常圆、草不常芳”的感叹,这里要准确表达人物的情绪变化和内心情感。
给曲艺表演本科专业学生上唱功课,不能停留在演唱技巧和嘴皮子功夫上,一定要与表演方法和刻画人物相结合。曲艺表演的难点是演员以本色出现,根据叙述情节的需要,随时进入不同角色,从第三人称瞬间切换为第一人称,怎样才能让观众相信你所模仿的人物。这需要演员具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在演唱过程中迅速调整自己的形体、声音和面部表情,一步到位、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这是曲艺演唱者必备的艺术修养。
以二人转《杨八姐游春》为例,看演员是如何“分包赶角”刻画人物的。
《游春》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故事中先后出现的人物有八姐、九妹、宋主爷、包公和奸臣刘文晋。开头部分表现八姐、九妹去游春的喜悦和兴奋,不管演员自身的条件如何,也要努力表现出青春少女的活泼和俊美,看不出杨八姐的倾国倾城之美,怎么能让皇上一见倾心?接下来要表现皇上让包公去杨府提亲,这里要女演员扮皇上,要表现出宋主爷的威严。包公到了天波杨府见了佘太君说明来意,这段戏是重点部分,女演员要转换身份,进入佘太君角色里,要表现出这个为大宋朝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夫人稳健刚毅、不惧强权的性格。特别是进入人物时,演员从形体到声音造型都要有所改变。且看唱词:
老太君接过了圣旨看一遍,心中暗骂无道昏君。
江山万里你不爱,单爱我府戴花人。
我要是不应下这亲事,他定说老身我欺君。
低头一计有有有,要几样彩礼让他无处寻。
这个唱段在表演时,女演员会略微躬身,握住竖起来的扇子象征龙头拐杖,从男演员手中接过手绢替代圣旨,边看圣旨边唱出她的心理活动。教这段唱时,要让学生体会曲艺表演的象征性、虚拟性,以虚带实,拿无当有,唱、说、扮、舞相结合,传神动情是关键。“拐杖”“圣旨”都可以是虚拟的,但神态和感情必须逼真,这才是曲艺表演艺术最根本的要领。
三、坚守正道,继承创新
在文化多元化、艺术多样化和新媒体、多媒体交互作用影响下,传统艺术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上那些打着曲艺的旗号,靠搞怪、搞笑、撒狗血而大红大紫的民间艺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艺术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们。他们中有的误以为能赚大钱就是曲艺界的“大万儿”,就是“大师”,原汁原味学传统不如抄近道模仿当红的民间艺人更有用。他们对练好“说学逗唱”“唱说扮舞”基本功不感兴趣,对“喊麦”等快餐文化无师自通。因此,曲艺表演教学面临的又一重要课题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要坚持正确的教学方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艺术标准。
当然,引领学生走正道并不是阻止学生向民间艺人学习借鉴,而是要让学生知道,优秀的民间艺人看似在台上随意地“现挂”“趟水”“跑梁子”等,是在长期与观众磨合碰撞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本事。过去师父带徒弟的传艺方式,适合于掌握某一种曲艺形式,目的是学会了卖艺赚钱、养家糊口。高等曲艺教育表演专业,其目标是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曲艺人才。经过高校培养的曲艺表演人才文化素质高、艺术修养深、表现能力强。登台表演要说得好、唱得精、舞得美、演得像,一招一式都表现出专业水准,特别是具备创作和创新能力,能够把传统曲艺的优秀基因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曲艺的传承发展担当重任。
曲艺的未来依靠优秀的青年人才。
曲艺优秀人才的培养靠科学的、正规的、系统化的高等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