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曲艺艺术的战斗力
2017-09-29陈亦兵
陈亦兵
“转战千万里,一路竹板声,丝弦动情处,号角也争鸣,几句调侃话,洗涤硝烟尘,警堂木擂响,漫山炮火浓……”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前夜,作为一位从事军事曲艺创作50个春秋的老兵,用一颗感恩的心,写下这一行行所见、所闻、所思、所得。
人们说,曲艺是部队文化艺术的轻骑兵,兵者,战斗力也。这句话不正说明了军事曲艺艺术,有生以来就是部队政治思想工作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吗?
一、历史是军事曲艺艺术战斗力的见证
“春江何处无明月,明月何时照春江”岁月沧桑如水流逝,作为口头文学的曲艺艺术,如今我们已很难寻觅到烽火关山的艰难战争岁月里曲艺艺术发挥的无与伦比的战斗力。也许我们从电影《怒涛》中红军告别革命根据地时发出的那一声声“送君送到大路旁……”中,从宝塔山下韩起祥为毛泽东说书的故事里,可以隐约感受到军事曲艺艺术曾伴随中国革命战争远行的那一抹如火的夕阳霞光。在图书馆里珍藏的一本毕革飞书中所写解放战场上的“快板诗”,能让我们用热血去感受到曲艺艺术曾在百万大军南征北战的铁脚板里,擂动起那一场场“追击、包围、切割、歼灭”敌军的声声号角,誓言般的一路排山倒海的闪电雷鸣。
应该说,我军军事曲艺艺术队伍的组成是在抗美援朝的伟大战役中初显端倪的。1952年,全军第一批曲艺培训班则是共和国军事曲艺艺术的奠基之笔。大量活跃在部队基层的业余曲艺队伍所带来的创作与表演在战争与和平的伟大时期形成了孕育军事曲艺战斗力的肥沃土地,并开出了繁茂的奇葩。记得我当新兵时,从12野战军的图书馆里读到一本《志愿军曲艺选》,让我为之震惊的是这本书开篇的两部作品——四川金钱板《坑道战》《冷枪战》以及它创作背后的动人故事。这两部作品是由两个作者共同完成的。据说,那是在上甘岭的坑道里,当时的一位作者写了一半作品就牺牲了,而另一位叫王炳才的战士接过他鲜血染红的书稿,冒着敌人的炮火完成了另一半的创作,并带着这两个作品走进了一个个弹痕累累的坑道,为每一个坚守在阵地上的战士演出,那故事,那场面该怎样可歌可泣。
60年代初,一批已经成熟起来的军队曲艺艺术家们和活跃在部队大熔炉里的业余曲艺战士,带着一大批优秀的军事曲艺艺术作品,如对口快板《学雷锋》《巧遇好八连》、山东快书《李三宝看门》《李三宝比武》、相声《三学郭兴福》《好连长》、故事《插旗》《李科长三难炊事班》、天津快板《一个俘虏兵的自白》、三句半剧《送对联》、山东柳琴《两老汉看比武》、说唱《毛主席看了俺的枪》等走进了火红的年代。中国传统的民间曲艺艺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在军营、在哨卡、在海岛、在茫茫大漠、在风雪边关显示出它巨大的战斗力,挺立起一株株军事曲艺艺术的常青树!1964年,那个带着《李科长三难炊事班》走进中南海给毛主席讲故事的老班长张建文和他的战友们永远是我从事军事曲艺创作的标杆,学习的榜样。
即使在曲艺艺术曾一度万马沉暗的困难日子里,不甘寂寞的部隊曲艺战士们依然勇敢地冲破禁区,创作表演了山东快书《打坦克》、故事《选路》、东北二人转坐唱《祖国处处有亲人》、相声《雪地露营》、湖北小曲《追针》、常德丝弦《陈道弟学游泳》、河南坠子《赵部长探亲》等一批反映部队军事生活和思想建设的优秀作品,充分显示了军事曲艺艺术的战斗力,他们为中国曲艺艺术的星空升起了一颗颗不灭的金星。伴随共和国政治的伟大斗争,相声《帽子工厂》以军队曲艺艺术家的战斗姿态拉开了揭批“四人帮”的战斗序幕,开始了中国相声万人空巷的历史辉煌。
80年代,新一代年轻的军队曲艺艺术家,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大业茁壮成长起来,以战斗的姿态投入了军事曲艺艺术的创作。如相声《训夫》《妻子的褒贬》《威胁》《巧立名目》《班代表》《游乐梦》,苏州评弹《泪花曲》《血桃花》《小女兵》,单弦《一场风波》《体坛新曲》,快板《军营新歌》《党小组长》,评书《抗洪战歌》,山东快书《三班长》等。一个成熟的群体带着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之作,捧着金灿灿的奖杯,在中国曲艺艺术的广袤大地上展现其战斗的辉煌。
综上所述,我军军事曲艺艺术的战斗力不言而喻,部队文化艺术的历史见证了军事曲艺艺术的战斗力,军事曲艺艺术的战斗力也在共和国的历史风云里,书写着它一页又一页辉煌的春秋。
二、创新是军事曲艺艺术战斗力的基石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纵观上下五千年,文学艺术都是在一代代人的创新之路上成长壮大的。创新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立根之本、生存之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一支开天辟地的武装力量,来自中国民间的传统曲艺艺术,一旦走进这一支肩负着特殊使命的战斗集体,则必然承担着特殊战斗任务, 创新便成了军事曲艺艺术在这一个大环境中的生存之基,也是它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发展哲学。
深谙此道的军事曲艺艺术大师高元钧从说“武老二”到形成中国曲艺艺术的“高派”山东快书系列作品,引领着军事曲艺艺术一步步走向创新之路。深扎部队生活土壤里的朱光斗创作了一部部贴近时代脉搏、贴近火热基层生活的力作,在军事曲艺艺术创新的长河中扬帆远航。
内容创新、故事创新必然带来艺术表演、舞台呈现等诸多创新。回顾过往,我们不得不惊叹军事曲艺艺术舞台上的一次次创新。天津快板、化装相声、四川谐剧混搭在一起,一人表演的《一个俘虏兵的自白》曾在军队曲艺艺术舞台上掀起一场怎样的创新波澜;将诗歌搬上舞台表演的诗表演、群口词、对口词、对口剧等曾在部队乃至全国引起了怎样的轰动;从只有两人表演的二人转到集体说唱的《祖国处处有亲人》,其表演的生动、活泼,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将原来只有一人表演一人伴奏的单弦牌子曲,大胆创新,充分吸收对口相声、数来宝表演手段创作出的单弦《一场风波》《体坛新曲》等系列作品在曲艺艺术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从传统苏州评弹一桌两椅脱胎而来由交响音乐伴奏演唱的评弹组曲《血桃花》和由它拍摄而成的中国第一部评弹电视音乐片,将边关烽火战斗中的爱情故事别开生面地向观众讲来,让人声泪俱下;其后表演的一系列苏州评弹《泪花曲》《石雕与女儿》《红船颂》《永远的阿庆嫂》《雪泊秦淮》等作品在中国曲艺艺术的创新上均作了大胆的艺术探索与尝试;将民间艺术的拉洋片与快板巧妙结合的快板表演《党小组长》以及钢鼓快书《硬骨头雄风》等一系列作品的探索,在中国曲艺艺术的创新之路上奋力前行,展现了以创新为基石的军事曲艺的战斗力。endprint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华民族传统曲艺艺术的沃土是军事曲艺艺术生命的母体,每一次创新则是战斗力的增长与青春勃发使然。当然,它的探索与失误也将交给历史去评判。
三、为兵服务是军事曲艺艺术的生命
毛泽东同志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这一支伟大的军队从领袖到士兵对军事舞台艺术的渴望与期待,催促着、滋润着、培育着军事曲艺艺术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中国传统曲艺艺术走进军营,开出了军事曲艺艺术的奇异花朵的那一刻起,“为兵服务”的神圣使命便注入了广大军事曲艺工作者的灵魂。一代代部队曲艺艺术家在“为兵服务”的艰难而又宽广,熬尽心血而又赢得无限光明的军事曲艺艺术创作的大道上奋力拼搏,执着前行,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收获夏的果实、秋的金黄。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说,是“为兵服务”给了军事曲艺艺术不朽的生命,从事军事曲艺的艺术家们,谁也离不开“为兵服务”的这一条永恒的生命线!
从历史的山谷里跋涉而来,从战争的马背上飞驰而来的人民解放军的恢宏历程,为军事曲艺艺术的创作与表演给予了历史的机遇,赢得了无限的光荣。这也是每一个部队曲艺工作者的心底之声和为之奋斗、为之付出的情感所在。60年代,以軍事曲艺艺术表演为主的部队“海上文化文作队”“陆军34师工兵一连演唱组”作为全国四个先进文化集体受到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文化部的表彰,那一抹天边的晚霞映红了那一个军事曲艺艺术火红的年代。翻开新军事改革前的各大军区文工团的史册,在几十年“为兵服务”的光荣道路上,哪一支下基层、走边防文工团的小分队里,没有活跃在一线的军事曲艺艺术家们的身影?以荣获一等功的叶景林为代表的原沈阳军区“走边防”的曲艺小分队走遍了风雪边关每一个哨所,送去了军事曲艺艺术的温暖春风;以杨子春、史琳为代表的原广州军区“一团火”曲艺小分队一年又一年地“为兵服务”;在“老山前线”用电话为主峰战士说相声的常宝华、常贵田,和带着相声《出征梦》走向前线演出的杨鲁平、全维润,以及紧随“西沙之战”“九六演习”“九八抗洪”一同奋战,赴边慰问演出的原全军各大文工团的曲艺艺术家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在“为兵服务”的火热战线上,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动故事,书写着一篇又一篇精彩华章;而一支小分队为一个哨兵演了一台戏,为两个炊事员演了一台戏的新闻报道,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文化史册上,存留在中国军事曲艺艺术的辉煌大书上。
回想我从事军事曲艺艺术创作50年的人生之路,无论在先师刘家驹、陈增智指导下创作的山东快书《打坦克》、诗表演《妈妈寄来的邮包》还是为部队“两用人才”活动创作的数来宝《猎圈修表铺》,为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创作的相声《了如指掌》、《班代表》(合作)、《借猪献演》、《辛干事的学问》,快板《党小组长》、对口快板《我和师长》,曲艺小品《最后一支烟》、《开国老兵》、《俺爹来特区》、《夜训》(合作),为一次次军事演习创作的相声《红蓝对抗》、摇滚快板《九六演习风云录》《海训歌》,为自卫还击战创作的相声《出征歌》、苏州评弹《血桃花》《小女兵》、对口快板《战地小学的钟声》、山东快书《第二十九个兵》,为抗洪救灾创作的苏州评弹《雨中情》《英雄吴良柱》、诗表演《大江作证》、曲艺小品《午夜小憩》,在汶川大地震后创作的苏州评弹组曲《国殇·九歌》以及反映军民鱼水深情的苏州评弹《石雕与女儿》《永远的阿庆嫂》、快板《奶牛与牛奶》等,哪一个作品不是来自为兵服务的火热生活,哪一次曲艺艺术的创作不是在为兵服务的军事曲艺艺术的滚滚洪流里应运而生的小小的艺术浪花呢?
有人说纵观部队几代军事曲艺艺术家不足两百人,而他们在中国军事曲艺艺术的浩瀚海洋里产生的磅礴力量却是无与伦比的。我想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建设的政治思想工作的所需所梦所愿景,给了军事曲艺艺术创作的无限生命,是传统中国曲艺艺术的丰富宝藏,为新中国军事曲艺艺术战斗力的形成奠定了艺术生长与发展的基础,而正是这一支新型的“为人民而战,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武装力量的火热生活,为这一支“轻骑兵”注入了生命。
用几句简短的话说,“我们的相声是为了赢得士兵的欢乐笑声,我们的弹唱是为了传递士兵的深情,我们的快板是为了士兵的英勇和呐喊,我们的评书说不完士兵的故事和光荣。还有一句题外话,作为一个“为兵服务矢志不渝”的军队曲艺战线的老兵,感谢军事曲艺艺术给了我艺术生命,感谢人民解放军火热的生活,给了我人生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源泉。在军事曲艺艺术的肥沃大地上,在“为兵服务”的部队曲艺队伍中,我将用毕生之力努力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