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谕祭 乡饮酒礼 演戏酬神
2017-09-29
春秋谕祭 乡饮酒礼 演戏酬神
春秋谕祭 官方礼仪
“庄严冠禅山群庙,灵应为福地尊神。”
明清时期,在广东所有的北帝庙中,只有佛山祖庙是唯一一个列入官祀祭典的庙宇。自明景泰开始,祖庙北帝已成为保家安邦的战神、福神,无往不胜、灵应显著,佛山祖庙受帝皇敕封“灵应祠”,因而尊享“春秋谕祭”,恪行“国朝祀典”,官方和民间均定期举办各式仪典以崇祀北帝。
“历朝谕祭,圣代尤崇,春秋肃祀,百尔虔恭。”佛山祖庙春秋谕祭地位的崇高,从明朝礼部明文发布的第四百二十四号勘合中可见一斑:“行广东道御史欧阳,承宣布政司参议,合行州县掌印官,每岁供祭品物,春秋离职,亲致祭祀,用酬神贶,毋致堕缺,以负朝廷褒崇之典。如有堕缺,许乡民具呈上司,坐以不恭之罪。及庙宇朽坏,务要本县措置修葺,毋致倒塌。如有不悛事体,仍许乡老申呈有司转行奏,治究不恕。此议合通行,责令府、县立案,以凭查理。庶祀典无穷,须至贴者”。
春秋谕祭自明景泰四年被列入官祀以来,每年由官绅耆老联合举办,春祭日为农历二月十五,秋祭日为农历八月十五,历代均在佛山祖庙举行。春秋谕祭的祀仪基本相同,届时,灵应祠三门前立祭台、呈祭器、献祭品,旌旗飘扬,场面盛大。地方官员整肃衣冠,敬拜北帝,明代的春秋谕祭,官员自省会而来,至清代,佛山历史上首度出现的官派管理机构“文武四衙”(即佛山海防分府同知署、巡检司署、分防都司署与分防千总署)设立后,四衙官员均出席行礼。兵丁护卫则一字排开,祖庙值事各守其职,各行各业绅耆咸集,按照一整套高规格的官祀仪典进行:
祭祀场景
梁国荣、江显蛟、曹毅强 绘
1 备鼓乐仪仗迎神
祭祀鼓乐采用岭南传统的八音锣鼓相伴奏,在传统鼓乐的伴和声中,北帝仪仗列阵灵应祠三门。整套仪仗阵容鼎盛,种类丰富,器形齐全,成为国内目前现存唯一一套完整的北帝仪仗,其中包括:金漆木雕高脚牌(8对16件)、铜铸八宝仪仗(8对16件)、灵应祠兵器仪仗(37对74件),合共106件大型的清代仪仗,恭迎北帝,肃穆威仪!
2 列祭器、呈祭品
官祀仪典,祭仪隆重,祭品丰富,祭器“华而不缛、文而不繁”。依据明典礼制,特为灵应祠春秋谕祭打造了四十件官祀祭器,分为青铜祭器:铏、豆、铺、簠、簋、、尊、爵八个系列和竹编祭器:筐、筥两大类。祭器所盛祭品,也有严格规制,在乾隆版《佛山忠义乡志》里均有明确记载:
竹编祭器
3 恭读谕祭祝文
谕祭祝文是“人神沟通”的核心内容,是祭祀北帝时表示祷祝的韵文或散文。据现有乡志记载,一篇为明景泰四年的灵应祠祝文,一篇为清道光年间的,内容大致相同,将举行祭祀的时间和参与的官员都明确列出,同时颂扬了灵应祠北帝尊神“捍患御灾,累著民迹”的功德。
③呈祭器、列祭品、官员致祭
④恭读祭文
青铜祭器
春秋二祭 民间醮仪
春秋二祭,除了官方的谕祭仪典,民间也有举办相关的醮仪以隆祀北帝。据载,佛山全镇居民不论身份贵贱,都沐浴更衣,前来祖庙前列队恭拜,通宵达旦。具体醮仪如下:
1 送白虎
在中国民间,白虎属凶星,是灾病魔邪的化身,每年于惊蛰外出觅食,开口噬人。平日犯白虎,则诸事不顺。因此,祭祀北帝前,需准备一块肥肉、一个豆腐卜和两个橙子以及七香七金银、一对蜡烛元宝,进行驱送“白虎”仪式。仪式中,除驱白虎者,所有人都要回避。仪式后,所有的祭品和香烛,都立刻扔掉,以此代表阴性、叛逆、不净、不吉都被送走。
2 烧幽
“幽”指“幽鬼”,即孤魂野鬼,平日无人祭祀,常捣乱生事。祭北帝前,烧金银给幽鬼,可送走他们,以保证神坛和醮仪洁净。
3 洒净
将送白虎和烧幽仪式完成后,上述一切祭祀用品都要撤掉。然后用松柏叶和黄皮叶蘸水,清扫神坛、祭台和祭北帝的器具、供品等,以示荡秽辟邪。
4 焚香上供请神
将五斋、五果、九茶、九酒、烧肉、鸡、鱼等恭敬奉祀于祭台之上,燃点香烛,请北帝神降临。
5 禀神
把心中想说的话向神禀告。
6 化宝
“化宝”即烧金银衣纸,一般会准备北帝纸衣(用彩纸剪裁成供北帝穿用的官服)和元宝金银、纸贵人等俗称“好意头”一大份,一起烧掉,以飨北帝。
7 问卜
一种卜卦 ,用来查验是否风调雨顺 、五谷丰登等。
8 分衣食
祭毕,将预示平安和彩头的“利是(红包)”和供品,分发给参与的信众,表示北帝所赐的福气,让信众们把福带回家。
佛山祖庙春秋谕祭的举行,是明清政府神道设教的目的,让人产生家国意识,官民互信合作;此外,客观上还发挥了祀神仪式的娱乐功能,佛山阖镇人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自然地调和了社区关系。时至今日,祖庙春秋谕祭已成为人民一种崇尚和谐的生活习俗,也是政府调和社区关系的民生项目,同时更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内涵旅游资源的重要活动,正日益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梁国荣、江显蛟、曹毅强 绘
乡饮酒礼 礼教攸关
“乡饮酒礼”是我国古代实行了两千多年的一种以宾贤、敬老、无讼为宗旨,融合礼教、乐教、诗教于一体的礼仪制度。据文献记载,乡饮酒礼始于周代,最初是乡人的一种聚会方式,儒家在其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成为嘉礼的一种,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礼乐教化。从秦汉至清末,“乡饮酒礼”为历代社会所遵用,一则宾兴贤能,二来序正齿位,倡导敬老风气,成为了教化百姓、推崇礼仪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尤其在明清时期,“乡饮酒礼”得到更大的完善。
佛山作为广府文化的重镇,拥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乡饮酒礼”之风亦在明清时期广为盛行,并承继了历朝传承的精华。佛山每年的乡饮酒礼都在祖庙举行,春秋谕祭过后,70岁以上的佛山乡绅耆老可以到祖庙参加宴饮。佛山乡俗无论土著人士或侨寓人士(即外地迁入侨居佛山者),只要身家清白,是持躬端谨之人(即为人端正谨慎),年登七十者,皆得报名赴庙,拈香就席。届时,接受官员颁发之胙福(烧肉)。是日,以乡中年高有德行者充当正宾,以作乡人榜样。
在佛山祖庙的乡饮酒礼之上,咏诗、畅谈、觥筹交错,尊老情义尤为突显。后期不仅有乡绅耆老聚首乡饮,八方乡民也赶来围观,成为“融教化,恰乡情,民德归厚”的一种手段,相延久矣。作为一种礼仪,“乡饮酒礼”有着严格复杂的程序。其主要仪节包括谋宾、迎宾、献宾、乐宾、旅酬、无算爵(乐)、宾返拜等,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对宾客的尊敬与礼遇。宾客的邀请,更是注重德行声望;人员座次安排,严格遵循尊卑长幼;乡饮所备酒宴,务要丰简得当;乡饮过程严肃隆重,并有音乐渲染气氛。一举一动,尊礼行之,目的也是通过礼乐制度来感化人心,教导人们遵规守礼,和谐共处,可谓“以礼致序,以乐致和”。
佛山祖庙的乡饮酒礼更将“礼遇贤能”和“尊老敬老”作为其最主要的两大功能,另外,还实现了土著与侨寓的和谐共荣,这也成为它最大的地域特色。时至今日,乡饮酒礼作为维系佛山地区民众感情的重要纽带,每年秋祭时仍在祖庙举行。此时的乡饮酒礼,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在传统的仪式中,融入更多的时代内涵,弘扬崇尚社会公德,宣传尊老敬贤,慈善仁爱的精神,搭建联络社会各个阶层、国际友人、海外同胞和港澳乡亲情谊的桥梁,营造欢乐幸福美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提升佛山城市的凝聚力。
左图:春秋谕祭后的乡饮酒礼
右图:老人边饮酒边看粤剧
万福台戏 酬谢神恩
佛山在明清时期神庙众多,据《佛山忠义乡志》记载,清道光时期有神庙109座,清末民初更递增至183座,清代学者屈大均先生在《广东新语》中也曾写到:“越人尚鬼,而佛山为甚”。由此而来,各种神诞、酬神、迎神赛会也随之接连不断,这类活动的繁盛对“神功戏”的需求更是与日俱增。所谓“神功”,即神的功劳,而演“神功戏”,其实质就是向神祈福或为酬谢神恩而演戏,佛山的神功戏出现较早,明代就已是“会中执事者,动以千计”来筹备;至清代则更为隆重,尤其是关于酬谢北帝神恩的神功戏演出,更是阖镇的盛事,全镇之人均踊跃参与其中,“灯厂歌棚,共演鱼龙之曼戏,莫不仰神威之显赫而报太平之乐事者也”。此外,关于佛山“神功戏”的相关记载更是多不胜数:
“三月三北帝神诞,乡人士赴灵应祠肃拜,各坊结采演剧,曰重三会,鼓吹数十部,喧腾十余里。神昼夜游历,无晷刻宁,虽隘巷卑室,亦攀登以入……廿二日天妃神诞……演剧以报,肃筵以迓者,次于事北帝。六月初六日普君神诞,凡列肆于普君墟者,以次率钱演剧,凡一月乃毕。八月望日,会城喜春宵,吾乡喜秋宵,醉芋酒而清风生,盼嫦娥而逸兴发,于是征声选色,角胜争奇……铛鼓轻敲,丝竹按节,此其最韵者矣……种种戏技,无虑数十队,亦堪悦耳目也。灵应祠前,纪纲里口,行足如海,立者如山,袖灯纱龙,沿途交映,直尽三鼓乃罢……九月廿八日华光神诞……集伶人百余,分作十余队,与拈香捧物者相间而行,璀灿夺目,弦管纷咽,复饰采童数架以随其后,金鼓震动,艳丽照人。十月晚谷毕收,乡田皆两熟,谷美亦甲他处……自是月至腊冬,乡人各演剧以酧北帝,万福台中,鲜不歌舞之日矣!”(见《佛山忠义乡志》乾隆版卷之六》)
这是“鲜不歌舞之日”的佛山祖庙万福台,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作为华南著名的古戏台,“万福台”原名“华封台”,始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位于祖庙古建群的最南端,是为北帝上演神功戏的重要场所。不仅春秋谕祭后的酬神演戏,其实,佛山祖庙各种祭祀活动,都离不开演戏酬神。因此,万福台一年中可谓弦歌不断:春节行祖庙期间的演出,三月三北帝诞的“各坊结彩演剧”,每年六七月佛山本地班在万福台的“审戏”演出,春秋谕祭后的酬神演出,以及九月九庆贺北帝崇升、十月庆稻谷收成等活动,佛山镇乡民都在万福台轮番上演各色剧目以酬谢北帝神恩。演出人员一般有八音班、瞽姬、女伶、本地班或来自广州、港澳的大戏班;常演出的剧目有《天妃送子》、《八仙贺寿》、《六国大封相》等数十部。
万福台为木石结构,四檐飞翘如翼,各悬小铜钟,檐脊雕饰龙狮瑞兽。台高2.07米,宽12.73米,前后台进深11.8米,三面敞开。前后台用镂空贴金木雕屏风分隔而成,前台为演戏表演之处,后台三墙围闭,作演员化妆休息之用。万福台的樟木雕屏风为整个祖庙古建群最大的木雕作品,典型的广府木雕代表作,共分上下两层,上层雕有福禄寿三星拱照,中刻“万福台”三个贴金大字。下层木雕中空四个门,“出将”、“入相”供演员上下场,“蹈和”、“履仁”供乐工和杂务人员进出;正中是《曹操大宴铜雀台》戏曲人物镂空雕像,右面是《曹国舅学道》和“降龙”,左面是《铁拐李炼丹》和“伏虎”的雕像。万福台前方是用长条白石板铺设的宽阔空地,供一般民众自带凳子或站立看戏;空地东西两侧均建有回廊,这二层建筑为包厢,于清乾隆年间修建,供地方绅士及眷属看戏之用。包厢的设计在音响设备不发达的年代起到声音聚拢的效果,使观众在每个角落都能听得非常清晰。每当演出时,万福台一带“笙歌喧阗,车马杂逯。看者骈肩累迹,里巷雍塞”。
如今的万福台在历经三百多年风雨洗礼后仍熠熠生辉,每逢喜庆节日,我们还能看到粤剧大戏在此上演,男女老少咸集于此,其乐融融。万福台就如舞台上的木刻篆书对联“传来往事留今鉴,谱出高歌彻紫霄”所说的那样历久弥新、亘古流传。
万福台酬神演戏
春秋谕祭和乡饮酒礼的复兴
春秋谕祭,历明至清,达到全盛。明清时期的春秋祀典均在佛山祖庙举行,仪式隆重,规模壮观,它不仅是佛山上层士绅的特权,而且还有民间酬神的“醮仪”,这给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参与祭祀的平台和机会,让他们与北帝尊神有了近距离的接触,给了民众心灵上的慰籍。官祀与民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有利于增强民众归属感和地方社会的整合。
祖庙的春秋谕祭,因特殊的时代,期间曾中断过百年。到2008年,已开始逐步恢复春祭大典,并将它融入到国家级非遗佛山祖庙庙会(“三月三”北帝诞)当中,同期举行,自此以后,春祭仪典成为北帝诞庙会的重中之重。2010年,祖庙迎来百年大修的竣工,在此重要时刻,佛山祖庙重新恢复秋祭大典和乡饮酒礼,并配合佛山的秋色欢乐节每年举行,“秋祭”作为“秋色欢乐节”的开场大戏,通过再现历史盛况,让优秀文化传统的内核得以维系并代代相沿。
左图:北帝仪仗恭迎北帝 右图:秋祭大典 宣读祭文
盛世兴谕祭,千秋万代隆。2017年的佛山祖庙秋祭大典,将于11月在祖庙正式拉开帷幕。祖庙三门前的祭台、祭器古朴凝重,尤其是祭祀礼器,佛山祖庙严格遵照清代《佛山忠义乡志》所记,原版复原了历史上的六套青铜礼器,礼器内依据旧俗盛装着荤供、熟供和羹等古老的祭祀之物,尤显北帝信仰的源远流长、内蕴深厚。
上图:秋祭的祭酒仪式
下图:“北帝之光”祭舞
祖庙秋祭的祀典祭仪则更为完备考究,具体由北帝仪仗引领、谕祭祭品敬奉、进香仪式、祭文宣读、敬酒仪式、肃拜北帝、敬献祭舞、切金猪、鸣炮礼这九大环节构成,体系完整,场面肃穆,极尽威仪:届时,在佛山古老的八音锣鼓柜的奏乐声中,摄人心魄的106位“天兵神将”,将高举全套北帝仪仗昂首入场,以恢弘壮丽的场面恭迎北帝。值得一提的是,灵应祠的清代北帝仪仗,是目前国内真武庙中现存最为丰富和完备的一套,其中包括:金漆木雕宫扇形高脚牌、铜铸八宝仪仗和“灵应祠”兵器仪仗,它们属于较为大型且十分罕见的清代祭祀仪仗。佛山祖庙特聘多方能工巧匠,依照原版打造出106件,参与谕祭,以飨盛世。紧接着,10位精壮挑夫和12位翩翩仙女,将用最美的岭南舞蹈呈献祭品:金猪礼羊、干鲜果品、五谷丰登、祈福饼……逐一登场,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接,表达出民众对北帝的崇敬之情。进香礼和祭酒礼,都将遵循旧典,由省市官员代表、乡绅耆老向北帝敬香、奠酒,以彰显祖庙官祀的百年尊荣;随后,佛山极具名望的乡绅耆老代表肃穆登场,虔诚诵读祭文;最后,庄严的祭祀乐舞更是掀起秋祭仪典的高潮,在备受瞩目的切金猪和燃鞭炮过后,民众将纷纷步入正殿,敬拜北帝。
这边厢,一场原汁原味的秋祭盛典在钟鼓齐鸣里持久回荡;另一边,华灯初上之时,佛山古味浓厚的乡饮酒礼又将再一次在祖庙鸣锣开饮。在这样一个庆贺丰收和感恩北帝的日子里,大家欢聚祖庙,酒敬耆英,礼遇贤能,饮人以和。近年来佛山祖庙的乡饮酒礼,除遵循和保留传统礼俗外,还广泛邀请海外及港澳乡亲和佛山各界代表参加,齐聚一堂,乐也融融,敬老尊贤的精神得以代代相沿,季华古乡的礼乐遗风在崭新的历史时期得到更大的弘扬与彰显,这同时也成为了佛山新时期文明得以传颂的标志和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