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2017-09-28李艳丽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阅读能力小学语文

李艳丽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其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打好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其中阅读教学是听、说、读、写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促使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能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的一些方法,积累语文材料。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能力 培养与提高

中图分类号:G623.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承担了语文教学的一般任务,又承担了自身的特殊任务。专家们把这个特殊任务归纳为四点:“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管用的阅读能力。”新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其中的中心思想,享受其中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作如下探讨。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訣。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习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和谐的对话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你们见过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学生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质疑

语文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思想获得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参与阅读,扮演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的质疑,鼓励学生发表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在教授《闰土》一课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有关少年闰土的问题。然后,在大家自主探究中解决问题。在提问题中,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得到了培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提倡多角度阅读,有创意地阅读,在阅读中展开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中不断有所发现,读出新意,并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阅读过程中的疑问。

三、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其阅读能力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习惯。”而习惯的养成要靠教师朝夕指点。小学生要养成以下阅读习惯:1.经常诵读、默读的习惯。熟读成诵是培养语感、积累知识的有效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与理解的关系。此外,课内,就语文这门工具性基础学科来说是极其狭窄的,更为广阔的语文天地在课外,经常阅读书报杂志,可以开阔视野,丰富想象,吸取丰富词汇,学习写作的技巧,可以说语文水平的高低与课外阅读关系很大。2.积累整理的习惯。语文课本的文章是供学生学习的例文,文中有许多生字、生词、修辞用法等语文基础知识,教师要督促学生经常分门别类,随时整理积累,以使知识系统化、规律化,语文能力的提高也在于这日积月累。3.提问答疑的习惯。阅读中善于提问并回答就会促使学生自己去推测、分析、领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自然而然会在回答中培养起来。

四、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学习方法。

例如学习第五册《师生情》一课,在理解“她们多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啊”一句时,渗透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1)她们为什么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并划出有关语句,谈谈体会。

思考此问,学生必然联系下文王老师“和蔼可亲”、“日夜操劳”来理解。(2)你从哪儿看出她们想早点看到王老师划出有关的重点词语,谈谈体会。学生又必然联系上文中“冒雨”“急匆匆”等词语来理解,最后达到对师生之间情感的深刻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指导学生读书要翻前看后,读后想前,上下联系,整体感知,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同时,逐步掌握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

三、结束语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后期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升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进行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探索,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积极阅读的兴趣,并将阅读习惯持久的保持下去。同时,教师要不间断的给学生教授阅读的方法,正确引导学生注重词、句的积累,拓宽视野,开拓思维,使阅读能力得到逐渐的培养和提升,进而促进小学语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朱娜.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中国校外教育[J].2013,(12):34.

[2]张玉卿.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育科学[J].2012,(1):105.

猜你喜欢

阅读能力小学语文
提高高中生英语阅读能力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刍议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