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写作修改的认知心理研究及教学启示

2017-09-28贾煦添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4期
关键词:认知写作教学心理

摘要: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修改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是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更贯穿于整个写作过程。近些年国外的写作修改认知研究对国内的写作心理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研究者通过译介国外关于写作修改的实验研究,吸收、借鉴其合理部分,以期能够对我国的写作教学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关键词:写作修改 认知 心理 写作教学

· H195

现代西方写作理论认为,写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一个包括“智力、心理和技术”在内的认知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修改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者认为,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是写作者对文章整体的自觉认识,是个体情感体验与思想认识的重新超越。本文试图借鉴国内外写作修改理论的研究成果,对写作修改过程的心理机制作一探讨,以此提出教学启示。

一、国内外写作修改理论的研究概况

国外写作理论的研究与发展为写作教学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西方早期的学者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影响修改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的理解监控能力、修改的任务图示、文章的熟悉性和体裁以及工作记忆的资源。Hayes在1996年指出:修改的过程包括“文章解释、反思和文章产生” 三个阶段,同时提出影响修改的三个因素是修改的任务图示、修改的基本过程以及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中的资源。其中的任务图示和记忆资源作为修改的控制结构是影响修改过程和修改结果的主要因素。

相比国外的相关研究,我国针对写作修改的心理研究比较少,主要是借助西方修改理论成果来作进一步的研究与分析。黄洁华、莫雷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任务图式的指导对提高文章意义修改的作用” ,并且指出“文章结构越清晰,越有助于意义错误的修改,反之亦然” ,进而表明文章结构的清晰程度会对不同水平作者修改文章的程度产生影响。与此同时,黄洁华、莫雷还进行了文章修改的个体差异研究,指出“熟练程度不同的作者在修改同一文章時的表现不同”,“对于同一文章高水平作者的修改质量好于不熟练的作者;而无论是高水平作者或低水平作者,他们修改别人文章的成绩都好于修改自己的文章。”

国内外的实验研究均表明修改是一个复杂的认知心理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通过对修改过程的认识与探讨,为更好地理解写作修改的心理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写作修改认知心理的探讨

修改是写作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写作活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是区别于构思、表达的独立环节,同时又影响着构思与表达,连接并促进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西方研究者把修改看作是一个重新写作的认知过程,是作者认识到实际文章与意图文章之间的不一致,对实际文章做出的意义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变的是语言形式,但改的是深层次的思想。因此,修改也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写作,是作者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重新审视。

Hayes的写作修改模型从个体认知发展的角度阐明了修改的心理过程。而写作者在修改过程中的认知活动会伴随有外显的行为表征。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认知过程,试以修改活动的外部表征来进一步说明修改过程的心理机制。(见下图)

如上图所示,修改过程的初始阶段,也是主要的任务就是阅读。通过阅读理解文章内容,进而通过阅读对整篇文章进行评价,因此阅读是整个修改过程的关键环节。这种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此时作者会充分调动已有的背景知识去理解、鉴别文章中的问题,进行自我提问,可以说这是一种“反思性阅读”,作者要对文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通过考虑文章结构和内容方面的问题,来明确自己的修改意图和方向。阅读阶段个体的理解监控能力是主要影响因素,作者对文章的理解越深刻,修改的质量就会越高,反之则亦然。经过问题的发现之后个体就进入修改文章的阶段,此时写作者在自己的认知中会形成一种内部阅读图示,也就是修改的任务图示,它会调控写作个体把修改的目标确定在文章整体性或者局部性的问题上,同时调动已有的记忆资源来帮助自己完成修改的任务,例如关于文章主题的知识、内容和结构的知识、语词知识以及修辞知识等等。因此,修改过程中个体的理解监控能力、记忆资源以及修改的任务图示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文章的加工过程是思维最为活跃的阶段,作者经过修改把思维活动的结果再次通过文本呈现,就实现了文章的产生。

在整个修改过程中作者不仅要调节内部的认知心理机制,还要使修改的内容符合外部的修辞环境。不同的修辞环境对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有重要影响,作者要依据文章题目,从读者的角度审视、修改文章,以符合原有的写作计划和写作目的。修改的过程中,作者会不停地往返于修辞环境和记忆资源之间,在反复交替中完成文章的修改。因此,修改的过程总是处在不断的加工、记忆循环往复的状态,个体修改心理的认知过程就是一个动态的工作记忆的过程。

三、关注修改环节,重视教师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建议中评价建议部分,针对写作的评价指出:“要重视作文修改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互相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突出了对修改的重视。但实际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中,只有少数教师会通过作文的讲评课来体现修改环节,关注度不够,而且教师仅仅告诉学生去修改,学生通常都是无从下手或是简单的表面改动,把所有的东西重新抄一遍,效果不明显,意义不大。

写作修改认知心理的研究为我们更好地理解个体的修改活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验依据,科学地认识修改认知心理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能够从中得到一些教学启示。

(一)关注修改活动的完整性。修改心理过程包括批判性阅读、问题解决、文章产生三个活动,每一环节在修改的过程中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实的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把修改看作是学生动笔修改作文的活动,更多地是关注小学生外显的修改行为,重视对修改结果的评价,对小学生的修改心理并没有深入了解,从而缺乏有效的指导。小学生在学习修改作文时还没有形成修改的自觉意识,还处在模仿阶段,只是根据老师的批注、评语进行修改,往往修改不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作文讲评时要有意识的设计相关环节,从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修改完成后文章产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觉修改的意识,重视修改过程中的每个步骤。endprint

(二)明确修改的目标。修改的任务图示对修改的质量有重要影响,它可以帮助写作者把握文章的结构,明确文章的问题。小学生一般在修改作文时,总是集中在表面词句的改动上,实质只是一个纠正错误的过程,修改的质量不高。其原因是他们还没有形成或者是形成了错误的任务图示,他们任务图示中的目标没有认识到文章的整体内部的问题,而只是集中在了局部表面的问题上。因此,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时,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任务图示,明确修改的目标,修改在表面上是语言形式的改变,但深层次上是思维、思想的变化。教师要使学生意识到修改是改自己的写作意图,而不仅仅是语言形式。

(三)制定文章质量的标准。修改是写作者认识到实际文章与意图文章之间的不一致,对已写好的文章做出改变,弥补实际文章的不足,以提高文章的质量。修改一方面是纠正字面上的错误,另一方面是纠正意义错误。小學生在进行习作修改时易于做一些字面上的改动,很少能够深入文章主题思想、结构等进行深入思考。当然,“文从字顺”是小学生习作的基本要求,也是修改的基础,但能够真正提高文章质量的是对意义错误的修改,是对文章内容与思想的修改。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对修改的实质问题有深入的理解,再关注修改的形式问题。教师可以制定不同等级的标准,引导学生分别进行字面错误和意义错误的修改,让学生更好地区别校订与修改的不同,明确各自的任务,实现学生修改水平由低到高的过渡,逐步提升修改的能力,不断提高文章质量。

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学生是修改的主体,但教师的指导同样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修改在习作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有意识地开展各项活动,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修改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祁寿华.西方写作理论教学与实践[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72-194;

[3] 黄洁华,莫雷. 写作修改的认知过程研究新进展[J]. 心理学动态,2001,9(2)124-128;

[4] 孙建龙. 作文修改修改什么[J]. 小学教学研究,2005,12:12-14;

[5] 吴新根. 作文修改的心理机制及教学策略 [J]. 文科教学探索,2007, (9): 21-23;

[6] 董蓓菲. 美国过程写作法——旨在管理写作行为的作文教学法[J]. 语文建设,2012,3:71。

作者简介:贾煦添(1988—),女,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专业方向:课程与教学论(语文)

导师:孙建龙,男,北京市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副教授

研究方向: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endprint

猜你喜欢

认知写作教学心理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心理小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