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语文课的美育教育

2017-09-28陈利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美育兴趣文化

陈利

摘要:汉语教学的魅力在于课堂内外对于它所处的文化历史的挖掘。而在教学方面,培养学生的兴趣则把教学艺术结合语言美的感受来实现语文课的美育效果。

关键词:语文 美育 文化 兴趣

中国分类号:G623.2

引言

语言与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反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一、汉语本身就是美

自古以来,我国的语言文字一直就是一门中华民族所特有的艺术,它不仅美化了我们的家园,也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更成为了一座连接无数零散个体的神奇桥梁。

我国拥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我们的语言文字更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先秦的散文到汉赋,再到唐诗,从元曲到宋词,再到传世的小说,无一不彰显了中国语言文字的“智慧美”与“艺术美”一部《诗经》,一本《离骚》早已将中华语言的美妙挥洒得淋漓尽致;东坡先生的一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成为了千年的“中秋绝唱”。

我们爱祖国的语言文字,爱它那行云流水般的通畅,爱它那天高云淡般的深邃,它时而深沉,时而轻快,时而伤悲,时而欢愉。但无论怎样,这都能带给你感官与心灵的愉悦,试问除了我们华夏民族那意境深远的文字外,还有哪种语言能表达出那种“山如黛,月如钩”的静谧;那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悲凉,还有那种“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萧条。……由此足可见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它蕴含着一种“意境美”与“内涵美”!

二、美感的课堂挖掘

1. 用体验式教学法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使课堂真正地成为传授知识的主阵地。

体验式教学,也就是现在所流行的一句话“老师搭台,学生唱戏”,让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彻底地解脱出来。以文本知识为基础走向文本之外的更广阔的文学天地,从而进行语文教育教学,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在课堂中挖掘文学的艺术魅力。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其精髓在于一个“领”字。老师走多远,学生就能跟多远。如果要切实地做好体验式教学,更好地做到“课堂上教学、生活中体验、环境中熏陶”的教与学,那么正确地运用老师的导向作用,则是课堂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体验式教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不同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完全参与进来,真实地走进文本,真正地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人,使課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2. 语文教师要学会巧妙地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有效地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开启学生智慧之门,在爱的氛围中引发学生情感的勃发。

古人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运用情感这把钥匙,来开启学生求知的心灵,使学生动情地投入到语文课堂学习中去。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老师首先要把学生当作孩子般呵护,然后再把他们看成是求知的学生。在教学中,老师要先给学生以无私的爱的关怀,而后在爱的氛围中把知识传播,引领学生走入神圣的知识殿堂。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利用语文文本这个有利的先决条件,教给孩子们的第一堂课应是:在自己得到爱的同时如何去爱别人。

3. 利用体验式情感教学法,使语文课堂再上新高。

体验式与情感式教学法的整合。在体验式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融入教师的情感,做到二者合一,会使课堂教学进入佳境达到新的高潮,使师生间做到有效互动,积极地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鼓励他们展开丰富的想像,敢于质疑,勇于释疑,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从而引领他们走入文学教育这个大课堂中,去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学魅力。

在语文教学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进行施教,最终目的无非是更好地进行语文文本知识的解读,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知识应“宽、广、厚”,只有具备了这些,才能吸引学生一步步走入文学知识的领域,走进大语文这座知识的艺术宝库,挖掘出文学无穷的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从近期目标来说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各种文学知识,而从长远目标来看则是为了继承传统国学、彰显文学功利、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国人素质、挖掘文学艺术魅力。

三、在园外寻找历史文化足迹

城市内外历史名胜,生活中的习俗无不写着历史。

1. 徐州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新石器时代绚丽多姿的彩陶、精致的骨雕、栩栩如生的汉代陶塑、深沉雄浑的汉画像石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流传至今的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彩灯、玩具、糖人、木雕、石刻、刺绣、木板年画、草编、柳编、刺绣织锦等30多个品种的民间美术,异彩缤纷,各具特色,是一座瑰丽的民族艺术宝库。

2. 徐州食俗文化历史悠久。唐尧时期,黄帝八世孙彭祖受封于大彭国(即今徐州市),彭祖擅烹饪,被称为中国烹饪鼻祖,因精于炼气养生而成为中国长寿的象征。故徐州食俗至今仍或多或少存有彭祖养生保健习俗的遗风。徐州的传统小吃丰富多彩。

3. 古来民俗尚武。汉画像石中有举重、摔跤、狩猎、六博、武术等生动刻绘。这些活动项目历代相传,经久不衰。

4. 正月十五赏灯。 正月十五赏灯,徐州城中点灯、放炮竹、点“滴溜金儿”。往东至古邳、邳县一带,鞭炮和灯少了,多出了“抛扫帚”火把的游戏。再往东至新沂一带,活动方式与邳县略同,但玩火把的时间,却是在二月初二日。

5. 娶亲习俗。娶亲之日,徐州一带女方必须在中午12时前到达男家,但丰县西北数乡、新沂东南部数乡,女方到达男家的时间则必须在日落之后。endprint

6. 求雨习俗。遇旱求雨,徐州西部到龙王庙烧香、抬龙王像游街求祈,认为“龙王一张嘴,遍地都是水”。往东至邳县,求龙王以外,又加上了求渊德公的内容。再往东至新沂,求龙王仅是第一步,随着旱情的加重,依次再求渊德公,求关圣帝君和地藏王菩萨。

7. 二月二龙抬头。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徐州城中祭福神(土地老爷),爆米花、炒糖豆表示惊蜇打雷。用柴木灰圈仓,仓中放铜元,以祈富贵,并用敲床桄、照烛光的方式诅咒毒虫。邳 县一带,用草木灰圈仓,仓中埋五谷杂粮,祈五谷丰登,炒米花、糖豆表示炒死害虫。再往东至新沂一带,草木灰圈的仓中放炒熟了的杂粮,引鸟雀来啄食,名为“吃虫”,以为可以使农作物免遭虫害。

8. 生活习俗。

服饰: 男子均穿长袍马褂,女子上穿大襟袄、大襟衫,腰系长裙,下穿长裤。

颜色: 老年人多尚黑色,中青年爱穿蓝色,少儿服装多尚红绿鲜艳的服装。

鞋: 徐州人穿鞋盛行“双道脸”

帽子: 男子多毡帽、瓜皮帽、礼帽、草帽、女子多项蓝布手巾或表丝巾,儿童有“福巾”、“老头帽”。

居住: 传统上讲究住”四合房“,一般城市居民,多是数家同住一大杂院

9. “腊八粥”。每到腊八这一天,人们都要吃一顿别具风兜睦鞍?粥,这也是千百年来流传的习俗。所谓腊八粥,就是以糯米和赤豆、红枣、桂圆、莲子、花生等杂粮干果熬成的粥。民俗把这一天叫“小年”。据说,“腊八粥”(又称腊八饭)有这样的成分是顺应农民预祝来年五谷丰登之意。

四、美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之美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上产生共鳴,更要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渗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彼此成为审美对象,互相关照,互相感染,互相融合,形成美的艺术的教学整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引入佳境,激发兴趣。老师积极引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具体课文建立审美关系。其中关键是引起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热情。教师把教材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

2、自主欣赏,形成美感。这个阶段,教师不断地诱导学生自主地欣赏课文,是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此时教学更要重视艺术,教学始终应在审美化、情感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师要逐步地把课文中的美突现出来,使学生自觉介入。

3、深入启发,升华美感。教师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

4、精心指导审美创造。教师对文章作归结,并非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

结论

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 张 静 赵光国. 《窗前的气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与评析.上海 《小学语文》[J].2009,7

[2] 刘凌莉.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太原.小学语文教学[J].,2007,1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育兴趣文化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谁远谁近?
美育教师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