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略谈

2017-09-28杨峻伟

教育界·上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美图教学艺术中学语文

杨峻伟

【摘要】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在教学中,教师只有掌握了教學艺术,精心设计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艺术;语言;美图;课文

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教育既然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那么,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便是“巧”,以“巧”为灵魂的点拨方法是教育科学,也是教学艺术。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节课,只有经过精心策划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一支动听的歌、一首优美的诗。

语文课本来是中学里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丰富多彩、最具情趣的课,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不少学生对语文课却产生了“兴趣危机”。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师把语文课教“死”了。教师没有运用一定的课堂艺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我认为对教学方法不能单凭书上的理论依据,也不能凭专家学者的定论来确定其正误,而应以学生的知识水平、身心状态和能否使学生的智力得到开发为基础和出发点来评定其优势。尤其是在转化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提倡“智慧教育”的今天,教师更不能囿于以前的固定模式,而应该根据新的情况、新的环境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模式,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以便更好地让学生自觉地去阅读、探索和钻研,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状态,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语言的渲染

语言是语文教师的主要教学工具,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十分注意情感性,要“披文入情,以言传情”,力求“情信而辞巧”。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久不衰的佳作,本身就极富有感染力。这就为教师使用语言创设美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在教碧野的《天山景物记》时,课前我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诵文章的第一段,课文上到最后,我又朗诵最后一段。随着我抑扬顿挫、绘声绘色地诵读,可以看到学生时而想象,时而心潮起伏、激动不已的神情。这种朗诵,有助于唤起学生对教材的情感共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的朗读点燃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激发学生兴趣而让学生自行钻研教材的目的。

在教《长江三峡》一课时,为了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语言渲染,我用《长江之歌》开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长江,我们的母亲河,她不仅创造了壮丽的景色,也孕育了中华灿烂的文明,而长江上景色最为瑰丽多彩,最让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是长江三峡。那么,刘白羽先生笔下的三峡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刘先生的笔触,走进三峡,畅游三峡吧!”有这样的语言渲染,还会有什么样的学生会无动于衷,不被感染呢?

二、“美图”的设计

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精心的板书设计,运用“美图”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给学生以生动、直观的美感,使喾一产生愉悦的学习兴趣,对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在教《项链》一课时,针对课文特点,设计了别出心裁的板书:我把“借”(爱慕虚荣)-“失”(乐极生悲)-“赔”(倾家荡产)-“还债”(十年艰辛)-“假”(发人深思)等情节用一根项链的形式串起来,既形象又寓意深刻,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主题。“项链”是套在脖子上的装饰品,借助图形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给人以美感。这样的图形设计既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又有力地表现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课文。

再如在教《天山景物记》时,面对“天山”这样一个“庞然大物”,我从“景”和“物”的特征及上下、时间顺序等方面设计了精美的板书,让人一目了然。 通过板书设计,学生清晰、明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学会了作者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的手法。

三、课文的戏剧化

初高中语文课本中都有戏剧节选,这些节选的部分是整个剧本中最精彩的片段。在讲授戏剧单元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自行预习,自己去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

比如在教《雷雨》时,事先介绍一下《雷雨》的大体内容、剧中人物的关系,然后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进行比赛。由各组中自荐或选出学生分角色表演人物、最后由大家评议谁表演得最好,哪一个组演技最佳。学生自己通过“形”的观察,“议”的思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轻松自如地理解掌握了这篇文章所应掌握的知识,又培养锻炼了多方面的素质能力。总之,艺术的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其自然而轻松地由感知达到认知的阶段,从而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电化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录像、录音、幻灯、音乐等对创设美的情景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应根据课文的需要,充分地运用电化教学手段来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内容中去体验,去领会,去把握,用感受补充甚至替代语言,把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让学生得到愉悦和满足。学生评价体会美与丑的同时吸收知识,开启智力,陶冶情操。

比如在讲授《屈原》一课时,我事先介绍,让学生在了解历史人物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运以及他赤诚奔放、刚直不阿、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诗人政治家气质,了解屈原个人悲剧深广的社会原因的基础上,播放《屈原》的录像带,特别是播放了《雷电颂》中的一段屈原自己内心独白的录音带。这一段独白,想象丰富,气势雄伟,主人公通过对黑暗和邪恶势力的愤怒诅咒,表达了对光明和自由热切追求的情感。抑扬顿挫、激昂慷慨的朗诵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学生,感染了每一个学生,确实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重.贾志敏语文教学艺术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2]许书名.当代名师智慧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段昌平.语文课堂教学操作艺术[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4]李晓明,高长春.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艺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3.

[5]李美凤,王玉辉.现代教育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美图教学艺术中学语文
纪录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走出经验主义、拿来主义迷津——苏宁峰《表现论视野下中学语文的批判性解读》序
浅析中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提升教学智慧 落实核心素养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切出来的美图
这一辈子可能都看不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