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2017-09-28滕亚松
滕亚松
摘要:我校在适应素质教育及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提出了多感官教学的课例研究,希望在课堂上把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方面感官功能同时都调动起来,以更高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组织课堂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素质教育 多感官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堂好的课,就像一支动人的曲子,有前奏,有铺垫,有高潮,还有余音袅袅的尾声。如何科学把握四十分钟,组织有效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如沐春风”之感,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
一、设计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游戏导入。例如,在《基因突变》的新课导入部分,我布置小游戏:“传悄悄话”。然后小结引入新课:如果我们把这句话比作是一段DNA,从前到后的传话比作DNA的复制,那么传话中出现的错误就好比DNA在复制时偶发差错,那这就是基因突变。通过学生亲自参与,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把学生带入新课氛围中。
2、配乐及MV诗朗诵导入。在《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新课导入部分,自制微视频:配乐及MV诗朗诵,诗内容:在浩瀚的原始海洋中,我聚天地之精华,成了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面对生命的诞生,我孤独,我恐惧,但,是你,为我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是你,为我日夜守边防。是你,为我传信报安康。
提问:在刚才的小诗中,大家能告诉我这首诗主人公也就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什么?(细胞)是谁为细胞隔开了原始海洋的动荡?(细胞膜)的确,在这首诗的最后几句中,正体现了细胞膜的几点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怎样呢?在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需求下导入了新课。
3、情景劇导入。《生态系统和生物圈》一课导入,学生观看情境剧《大草原的生活》,这是学生在课前自导自演的,几名学生分别扮演大草原的生物,草、鹿、狼及分解者草上场后一手拿出“二氧化碳”、一手拿出“水”,在太阳标志下晃了晃,然后放到身后,说声:“变”,拿出“有机物”和“氧气”。鹿靠近草,闻了闻,一口下去,说道:“味道真不错。我得到了草当中的营养。鹿吃完后,通过呼吸、排泄等方式把体内的一部分物质转化成二氧化碳、粪便等废物排出体外。狼吃鹿,从鹿中获取了有机物。通过呼吸、排泄等方式把体内的一部分物质转化成二氧化碳、粪便等废物排出体外,最后年迈的狼死了,分解者拿过狼的“有机物”,边吃边扔出“二氧化碳”和“水”。情景剧后教师设问:(1)大草原上所有生物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若再加上它们生活的无机环境又构成什么呢?(2)能否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使生态系统?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设计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在情景中获得亲身体验,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1、在《基因突变》的概念教学中,通过镰刀形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学生了解到:碱基对的替换能够改变基因结构,那还有什么方式也能够改变基因结构呢?通过活动大家尝试得出“碱基对的增添和缺失”。活动:8名同学,(男女各4个),男生一排,女生一排,面对面而站,同时挑选提前准备好的有碱基的帽子,每个人表示一种碱基,男女生之间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站好,这个队列表示的就是基因的某个片段。学生尝试思考:“你有什么办法改变这个队列的(基因)结构?”“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改变队列的(基因)结构?”最后学生通过这个活动小结基因突变的概念。
2、在《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一节的教学活动中,围绕说明氨基酸的结构特点以及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这一教学目标,采用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课堂上让一个学生代表一个氨基酸,左手代表氨基,右手代表羧基,头代表R基,脚代表氢,一个学生的左手拉着另一个学生的右手,代表两个氨基酸之间脱水缩合形成肽健,假设一个小组的学生代表组成一条肽链的氨基酸,让学生演绎肽链的形成过程。通过这种角色扮演的方法学生轻松理解氨基酸形成蛋白质的过程,对于氨基酸、肽键数目的关系也能一目了然。
3、在科学史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例如:《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教学,学生扮演海尔蒙特及其助手到讲台配合课件讲实验过程。再如解开DNA分子结构之谜的科学史教学,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等等,学生通过对历史上的生物学家进行扮演, 搜集有关历史学家的资料, 写表演的脚本,在搜集资料的同时, 使历史中的生物学家从书本上的干瘪文字加图片转变为现实中真实鲜活的形象,使学生充分体会科学的过程, 理解思维的发展,趣味性强,直观易懂。
三、设计动手活动,让学生实践中理解知识,升华情感。
1、在《物质的跨膜运输》中在学习小分子、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后,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个材料包,其中:细胞膜平面结构示意图,三种不同形状纸片,正方形代表水,三角形代表葡萄糖,圆形代表钾离子,箭头代表运输方向,能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建三种物质进入细胞的模型,注意:其中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物质分子多少表示浓度高低。最后,展示、评价。
2、在《染色体变异》中对于染色体组的概念环节,学生先观察果蝇细胞的染色体图,回答问题:1.果蝇体细胞有几条染色体,几对常染色体?2.II与II号是什么关系,II与III是什么关系?3.果蝇配子中有几条染色体?然后再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动手操作构建出果蝇的配子的染色体组成,小组展示,总结。最后观察配子中的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在形态、大小和功能上有什么特点?这些染色体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否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从而引导归纳染色体组的概念。
3、在《DNA分子的结构》中,学生亲自动手“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通过讨论和交流,建构以“基本单位—脱氧核苷酸长链—平面脱氧核苷酸双链—立体双螺旋结构”的知识链,完成对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初步认识。具体过程:用圆形硬纸片代表磷酸基团,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4种不同颜色的长方形分别代表A、T、G、C 4种碱基。示范操作脱氧核苷酸的结构示意图(先展示一个脱氧核苷的分子结构,再连接一个磷酸分子)。【构建模型1】(用透明胶模拟化学键)安排学生每人完成1种脱氧核苷酸模型的制作,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正确的连接方法。【构建模型2】每组学生合作完成脱氧核苷酸组成长链的模型制作。组织学生比较各自制作的“脱氧核苷酸链”的模型,浅议长链中碱基的排列顺序有什么差异?探究脱氧核苷酸长链怎样构成双螺旋结构?【构建模型3】指导学生构建DNA双链平面结构模型。同步演示动态课件,从DNA分子的平面结构到独特的双螺旋结构。
总之,要让课堂“活”起来,成为育人的天堂,就得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才会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让教学成为高效课堂园地中最靓丽的风景,让课堂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我会在这条路上不断努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