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农业类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新模式的探讨
2017-09-28李超许矛曾光
李超++许矛++曾光
摘要:文中分析了我国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虽然已经确立了国际化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国际交流日益增加,但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因此,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教育理念对我国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新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实现真正国际化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研究生教育是学生本科毕业之后继续进行深造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以真理探索和知识发展为任务,以“推进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措施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1]。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自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达到了一定的规模[2]。研究生教育我国目前已将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作为其发展的战略重点,因为我国是农业大国,所以农业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更是重中之重,探索并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则是实现其质量飞跃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将从我国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途径等方面对我國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新模式进行探讨。
一、我国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
自上世纪末开始,我国农业类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成快速发展态势,在国际化观念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及理论形成与实践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很大成绩,具体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明确并确立了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国际化的观念。目前,国内大部分重点高校已经将研究生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着眼定位于“国际化”、“全球性”、“广泛性”的层次上,从全球经济一体化、科学教育一体化的广泛视野角度,确定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发展目标及发展具体措施。
(2)建立健全了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与国际进行交流的管理单位及机构。许多农业类高校开设了外事办、国际交流处、留学生办公室等机构,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机构单位保障,专门与美国、英国、日本等多所农业综合类大学密切联系,进行互派留学生或引进海外人才等相关事宜。
(3)增加与全球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农业类高校的联系与交流,同时参加国际会议或承办国际农业类高层次会议,从而达到进行深入学术交流的目的,为我国农业类高校开展与国际研究生教育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4)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交流的研究生及导师数量明显增多,以多种方式进行交流。高校不仅支持教师和研究生在海外开展国际交流,同时积极吸引国外农业类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著名专家学者前来开展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大力支持和发展以研究生为服务对象的留学生教育事业。
(5)研究生教育的教学课程逐渐与国际接轨。国内重点农业类高校普遍开设了国际农业类教育课程和国际前沿新课程,似的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更加全面及快速的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有效提高了课程内容的先进性。
二、我国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尽管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在国际化方面取得一定发展并有所突破的同时,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生源总量有所减少,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虽然农业是我们国家的支柱产业,但并未得到大多数年轻学生的认可,总是认为从事农业方面的工作并非“高大上”,而且比起工程建筑类等工科收入低,所以一直以来农学类招生都存在不足的现象。自教育部施行研究生联考办法以来,以农科为代表,多数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生源连续减少,应届硕士生的优先选择往往是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博士研究生生源中应届硕士毕业生比例偏低。多数学生对自己要求降低,科研能力偏弱,存在严重的得过且过思想,对科学研究缺乏激情。
(2)研究生指导教师指导研究生投入精力不足,青年导师指导经验缺乏。研究生导师尤其是有行政兼职的导师,没有足够的经历指导学生,锦屏学生个人查资料、找方向、设计实验,往往在毕业论文出现较大漏洞,降低了学校的研究生科研水平。新导师由于增长较快,多数年轻导师科研课题少,经费少,只能设计一些创新力低、已取得研究结果的试验,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顺利毕业;普遍而言,导师对研究生要求不够严格,资助力度小。
(3)对研究生教育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尚未实现规范化和制度化。对于大专院校而言,相对于本科生数量,研究生往往队伍较小,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任课教师调课率较高;学校对导师和研究生的考核奖励机制不健全,未能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对研究生从事科研的公共实验室平台投入不足,重点实验室共享程度不高。
(4)研究生就业压力大,就业层次偏低。自1999年国家开始实行本科生扩招制度,而后逐渐实行硕士研究生扩招制度以来,受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等多方面制约,研究生到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就业难度较大,到中小企业比例上升,因此学生对学校以科学技术研究为主要内容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认识不高,学习兴趣不浓,缺少应有的激情。
三、我国农业类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途径
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国际化教育的理念及经验,对我国农业类高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新模式提出发展思路及对策[3-5]。
(1)确立开放式的国际化办学理念,与国外农业类或农业综合类高校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国际化办学也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大背景下把国内高等院校建设成世界一流水平大学的必经途径,以“立足国内,面向世界”的开放的眼界,开办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合作项目。由办学双方共同规划并培养方案,采用英文教材,使用英文授课。必要时,还可以实行部分课程实时越洋远程教学模式。同时,农业类高等院校可以与国外知名学府建立长期的合作联系,确立伙伴关系,支持并鼓励互派优秀研究生到合作院校开展学习和研究工作,是国际知名大学互通有无、拓展学生视野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合作院校间实现学分互认。每年轮流在合作院校召开学术研讨会,为师生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供了平台。endprint
(2)开设研究生系列英文学位课,扩大留学生规模,营造校园国际化环境。吸引外国留学生来国内进行学习和交流,不但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更重要的是在校园内营造了国际化的环境,促进了中外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研究。英语学习水平往往是制约国内研究生提高科研水平、了解其涉及领域研究进展的主要因素。有了英语的学习环境,来自国内外的学生共同上课,不但可以了解不同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加强了国际沟通,促进了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提高了英文水平,可以通过翻阅资料认知国际上农业类科学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方向及成果。多种形式的国际化教育使在校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国际先进的教学模式,感受研究氛围,促进了国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在全面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另外,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们在一起交流和讨论,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并从中获得灵感,促使大家能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下思考问题,有利于进一步开展更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3)基于導师合作研究的联合培养,构建新型国际化培养模式。基于导师的合作研究进行出国、出境短期或者长期的学术研究是一种新型的国际化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方式,研究生能够直接学习国外一些先进学术机构的研究方法和理念,较快地提高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如国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顶级高校的很多成绩,如高水平的研究论文、试验成果和奖项等均受益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开展。农业类高校也应当借鉴此种培养模式。以吉林大学为例,近期派出的多名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但科研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学术思想和认识上有了很大提高,通过他们的切身体会,以做报告的形式传递给国内的学生,使得国际化联合培养的斐然成绩有目共睹。
(4)海外学者来校讲学让研究生体验国际先进教学模式。邀请农业类各学科优秀的海外学者进行短期讲学,使得学生有机会了解国外研究生教学的情况,感受国(境)外优秀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更重要的是海外学者带来的其研究领域内最新研究进展和研究热点,这些课程可以供全校研究生选修,本校的研究生导师也应当积极参与,达到引进国外优秀研究生教学资源,借鉴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研究生课程质量的目的。
(5)参加国际会议让博士生在国际学术平台上看世界。高等农业院校,尤其有具备软硬件实力的“211”“985”的农业院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出国参加所在学科领域的重要国际会议,进行研究成果交流或学习国际先进的研究方法等,提供机会和部分经费资助。促进研究生与国际同行学者的学术交流是提高研究生学术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重要举措,为学生直接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接触世界著名学者、开拓国际视野提供了更为直接和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程斯辉,周叶中.浅谈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定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31-35.
[2] 陈子辰,王爱国,顾建民.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提高趋于高等教育质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97-101
[3] 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战略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7):11-12.
[4] 顾丽娜.高等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策略研究[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增刊:111-114.
[5] 赵睿.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科研机构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2007,33(1):44-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