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验教育对大学生本课程构建的实践指导研究

2017-09-28张翠平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构建实践大学生

张翠平

基金项目:攀枝花学院校级课题“基于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生本课程实践研究——以攀枝花学院为例(GJ2014—20)”阶段成果。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体验教育指导下的大学生实践活动课程不断受到重视。本文以学生为本、实践体验为导向来指导大学生的生本课程构建,并在生本课程的目标定位、结构模式、内容形式、考核评价方面给予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体验教育;大学生;生本课程;实践;构建

中国分类号:G4

一、体验教育模式的概述

1.体验教育的内涵

体验一般指的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亲身经历。它是一种心理状态过程, 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投入,这种情感的投入有时是自觉的、有意识的,有时是不自觉的、无意识的。体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实践活动中的行为体验层面,具有直接参与性和亲生体验性的特点。二是内心情感状态变化层面,是指在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和情感共鸣。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情感活动。对于学习者来说,以上两种体验无处不在,如果能把这两种体验相结合融入课堂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从实践中体验认识,从认识中体验升华”。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突出学习中的践行和感悟后的融化。因此,体验教育是内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2. 体验教育思想的发展

体验教育是一种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教育,它突出的是特点是“知行合一”。最初来自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的“经验学习”,他所提倡“做中学”的理论,主张将各种经验融入传统的教育形态中,并提出一套系统的经验学习方法。随之,勒温、皮亚杰等人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将体验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化。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的组织行为学教授大卫●库伯从多学科角度对体验学习做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体验学习理论。在中国最早引入体验教育的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他提倡“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合一”的思想,并把这种生活体验的教育方式应用于他从教的晓庄小学,最终并取得了教学的突出效果。同一时期,张雪门的行为课程也渗透了体验式教育模式。我国目前新一轮大学教育改革在强调职业技术技能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体验教育模式的极大认可和不断探索。

二、大学生本课程的构建

1.当前大学课程设计的分析

我国现行的课程设计体系和教学内容是在精英教育时期形成的,具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特色,课程设计具有突出的学科性特征,在这类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部分专业设置与学科重复或接近。有的课程体系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较窄且知识点陈旧,知识维度低,理论知识偏重,普遍都忽视学术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课程内容更新速度较慢、难以让学生深层次地思考。因此,无论是从现行课程内容现实还是从课程发展的角度来看都应迫切改革传统课程设计体系和内容。

2.生本课程构建的意义与特点

生本课程的构建符合时代的需要,满足了大学生体验教育的思想模式。2014年3月2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向应用技术型转变。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发布了相关文件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地方院校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主要对象,在实践课程方面,传统的课程及授课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急需要积极转型。面向学生发展的生本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实践体验教育课程目标的转型发展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生本课程研究将对大学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给予启发和指导,使他们在体验中系统的接受知识,领悟和感受知识的构造和对实践的在思考再领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这门课程的主要特点是能立足于学生,以学生为本,课程的定位是应用性、实践性和灵活性。

3.生本课程构建中可能存在的困境

生本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应用性的课程,受学时限制,需要学生参与课堂讨论,互动,课堂活动气氛也是关键。如果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面较窄,就会导致课堂的活动难以继续进行下去,学生的教学体验也无法得到良好的效果。另一个可能存在的困境是生本课程涵盖内容较多,信息量大,很难做到对大学生关心的问题面面俱到,一旦出现重点不够突出,不容易激发学生体验的兴趣和引起学生的关注。生本课程的实践灵活性较强,课程的评价标准将会面临多样化和统一性整合的困境。

三、体验教育对生本课程构建的实践指导

1.目标定位

大学生生本实践课程总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锻炼自我、培养品格、提高能力。体验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亲身实践、引导受教育者感知、体会教育内容并内化为优良品格。将教育的过程变成受教育者实践的过程和认识的过程。因此,可以将体验教育的理论思想应用指导于生本课程构建的目标定位上,服务学生,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教育实践体验的能力。

在体验教育中分层推进的社会实践目标体系:大学一年级的实践目标是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尽快适应大学教育。二年级的实践目标是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服务社会,提高大学生参與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三年级的实践目标应该重点培养大学生观察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透过社会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养大学生的专业情感和专业技能。四年级的实践目标是通过专业实践帮助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增强就业竞争力。

2.课程结构模式

体验性生本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合理化、系统化。生本课程构建的基本方式是实践学习,情境取向。基本结构应该是: 以经验课程为主, 实现学科课程、经验课程和潜在课程的整合。实践并不排斥理论, 实践本身就包含理论, 实践不仅要以理论为指导, 而且本身就孕育着理论。教育实践课程结构中必须要有学科课程, 这些学科课程主要是介绍有关学科的一般理论, 或者说公共知识。这些一般公共知识是形成生本课程教育实践性知识的路径之一。在生本实践课程体验中, 不能忽略潜在课程的建设。生本课程模式的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的内容: 构建一门课程, 搭建一个平台, 营造一种环境, 建设一支队伍,形成一种体验。endprint

3.课程内容形式

大学课程主题化成功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有所体验、领悟到,要抓住学生真正感兴趣、提高自身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解决要学生心里所困惑的问题。因此,有创意的、学生普遍关心的主题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体验的感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不同的情景,但是其教学内容应真实的反映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取材,因为源于生活的取材有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参与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想。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动手操作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培养一种信念,一种学习的机制。体验学习的内容形式还要强调开放性 ,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这种开放式学习有助于学生从多角度看待一个问题,能够更全面的理解所学的知识和了解到的信息。开放的学习型组织会使学生学习的方向性更明确,开放的组织具有很强的抗外界干扰能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在大学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培养良好的品质和人格是课程内容设计思路,为达到先适应后发展的培养目标,要结合大学生不同年级层次变化的实际,紧密联系他们成长发展需要,体现出课程内容的科学性、想性和针对性,并具有吸引力、感染力和亲和力。

4.课程体验评价与考核

进行灵活多元的课程评价与考核。生本课程的评价与考核是课程构建实施的关键环节。我们将体验实践活动同学分挂钩, 适当加大体验实践课程学分比重; 并规定严格的考核程序和学分認定办法,制定教育实践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建立相应的考评组织; 在评价与考核过程中,应该注重发挥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的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团体评价、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特点,在评价与考核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成效时,应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的多元性和开放性。

参考文献:

[1]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安娜、陈华、李艺.大一新生适应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初探-"以同济大学大学生涯启航"课为例[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3]张海兵.基于体验教育理念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研究 [J]. 现代教育科学.2013(4)

[4]赵庆东、何文广.生命体验教育及其教学模式的建构[J].济宁教育学报学报.2014.4

[5]袁柯明.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课程改革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endprint

猜你喜欢

构建实践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环境生态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构建游戏课堂加强体育快乐教学的探究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