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探析

2017-09-28周俊仰周飞虎

银行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脆弱性指标商业银行

周俊仰+周飞虎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进而演变成系统性金融危机并迅速蔓延至全世界,对世界各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平稳增长产生了巨大冲击,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问题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焦点。然而,银行体系脆弱性包含于金融体系脆弱性之中,是金融体系脆弱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银行体系对于任何国家的金融稳定都至关重要,其自身的脆弱性会直接引发金融危机,特别是一些金融发展程度不高、金融自由化较低的国家,银行体系脆弱性往往是爆发金融危机的源头。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大多数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都离不开银行危机的身影。

尽管我国银行体系尚未出现重大危机,但随着不良贷款的披露、金融创新的深化、宏观经济走势不确定性的增加,我国银行体系将面临严峻的考验,作为银行体系健康程度较为重要的度量指标,银行体系脆弱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概念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与稳定性相对应的概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清偿力是决定一国银行体系脆弱与否的重要标准,主要通过不良资产率等一系列相关指标来反映。如果一家商业银行缺乏流动性、资本充足率不足、杠杆率过高,那么其自身脆弱性就表现的比较明显,特别是在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时,易有挤兑行为发生,从而使得倒闭风险增加。同时,从流动性的视角来看,银行与银行之间往往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旦某家银行出现了偿付困难,将可能导致金融市场的避险情绪增加,从而使得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进而给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巨大冲击。此外,除流动性因素以外,如果银行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出现了其他一些难以预料的冲击,都会导致脆弱性大幅增加。这些难以预料的冲击包括资产质量恶化、不良贷款比重升高、盈利能力持续下降、银行内控出现漏洞以及运营管理失误等。

因此,银行体系脆弱性是指鉴于商业银行高负债、高杠杆经营的内在特性,随着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在外部冲击叠加内部因素变化的情况下,使得资金配置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的程度,也可以理解为承担的一種资产易遭受损失的高风险的状态。

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形成机制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特殊性

首先,相较于普通的企业,银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可以凭借信用体系把社会上的闲散资金集中起来,然后把其分配到具有生产性和消费性需求的资金需求者手中,因此,银行运营具备高负债率和高杠杆率的特点,这也是造成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内在原因之一。根据杠杆率=资产总额/资本金,通常情况下银行体系平均的杠杆率水平约为20∶1,个别银行甚至高达30∶1。在银行经营过程中,其资产的增速远超资本的增速,这会造成杠杆率有增无减,使得银行资本对各种风险的吸损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其次,银行的负债主要由短期占比较高的存款构成,随时需要应对存款者的提现需求,而资产主要由流动性较低、期限较长的贷款构成,使得银行普遍存在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戴蒙德和迪布维格构建的银行挤兑模型(简称“DD模型”)指出,银行在进行流动性转换的过程中,会产生以期限长、流动性低的资产来应对短期负债这一内在缺陷。银行的稳定性是建立在社会信用的基础上,短存长贷的资产负债结构在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下使得银行在面临信用危机时容易爆发储户恐慌和挤兑行为,严重时会导致流动性枯竭和银行破产。即便是单一银行的信任危机也可能诱发区域内的储户恐慌,加剧整个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银行产品定价的易波动性

银行与一般企业相比,其金融类产品的定价方式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容易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价格具有易波动性特点,且波动性越大越有可能加剧银行脆弱性。首先,实体企业的产品定价最终以成交价为基准,而银行金融类产品的定价则是以观念为导向的。通常情况下,银行金融类产品价格反映的是现金流的贴现值,因此往往由于受到市场预期的影响而具有较高的波动性。其次,银行不同业务中涉及的金融产品的价格也不相同。以银行业务中的货币跨时交易为例,交易的跨期性使得价格的变化高度不确定,定价难度较大。此外,利率因素在银行金融类产品定价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由于利率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变动频繁,从而促使银行在进行资产负债管理时不断调整头寸,而头寸的变化反过来又对利率和流动性产生影响,利率与头寸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致使银行体系的稳定性承压。

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其基本要素包括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交流与反馈、监管评价与纠正。如果一家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经营管理水平不高,员工内控意识薄弱,在严格约束内部控制方面缺乏有效制度和措施,就有可能降低其对风险的有效控制能力,引发操作风险、合规风险和信用风险等,增加了银行体系的脆弱性。

风险识别与评估是银行实现有效内部控制的前提与基础。对比国际上发生的许多银行危机事件,风险识别问题引发的资产质量高估所产生的过度借贷行为是一些银行爆发危机的直接原因。风险识别的偏差使得经济向好时企业风险被低估。风险在经济高涨时期就已经在增加与不断积聚,加之银行自身经营过程中的高杠杆率特征,因此,较低的资本金比率使得其抵御风险的能力有限,最终导致银行资产端的损失超过其资本金的吸纳能力,危机爆发。此外,“灾祸短视”问题也会增加银行脆弱性,即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常常对发生频率高的事件给予的权重较高,对发生概率小的事件则相反。在银行经营高杠杆率的条件下,很小的风险事件造成的损失就可能导致一家大型银行倒闭,像巴林银行的倒闭就是由于内部控制不完善与风险管理措施不当造成的。

中国银行体系脆弱性度量

指标选取

银行体系脆弱性是指鉴于商业银行高负债高杠杆经营的内在特性,随着金融体系风险的不断累积,在外部冲击叠加内部因素变化的情况下,使得资金配置的功能无法正常发挥的程度。因此,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是内生的。而银行体系作为信用中介,流动性、贷款质量与盈利情况是关乎银行是否能稳健经营的关键,因此,结合银行业的“三性”(及安全性、流动性与收益性)要求,本文选取以下10个指标作为度量银行体系脆弱性的关键因素:资产负债率、存款额、净资产收益率、成本收入比、核心资本充足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流动性比率、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选取20家主要上市银行作为统计对象,其中包括5家国有大型商业银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家城市商业银行。统计期间为2014~2016年。endprint

计算方法

国内外学者度量银行脆弱性的方法很多,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熵值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原因是,熵值法可以利用决策矩阵给出的信息计算权重,从而避免人为的主观判断。在信息论中,所谓熵,是对不确定性的一种度量,某一指标给出的信息量越多,不确定性就越小,该指标离散程度越小,熵越小,该指标在熵值法下被赋予的权重也越少。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应根据其所携带的信息量的大小来确定,从而表现不同指标在整个体系中的变化程度和对其他指标的影响程度。具体步骤可简单总结如下:首先,对各项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正向化、无量纲处理;然后,计算指标信息的熵值和信息效用值;最后采用加权求和公式计算指标样本的评价值。指标样本的评价值越大,该银行的不稳定性就越低,脆弱性也就越低;指标样本的评价值越小,该银行的不稳定性就越高,脆弱性也就越高。为实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各组之间的脆弱性的比较,文章在计算出各家银行2014~2016年每年的脆弱性评价值后(图1),分别计算了每年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各组内平均的脆弱性评价值(图2)。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对20家上市商业银行近3年数据的分析,发现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脆弱性程度整体低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最高。2014~2016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的脆弱性总体上有所增加;城市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总体上趋于好转;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性不明显。综合3年的情况来看,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工商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最低,交通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最高;在股份制商业银行中,招商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最低,华夏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最高;在城市商业银行中,上海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最低,江苏银行的脆弱性程度最高。

为降低银行体系的脆弱性,提高我国银行体系整体的稳健性与安全性,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提高银行体系的资本监管力度和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参照最新的巴塞尔协议,适度提高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拨备率,不断提高银行资产质量,适度降低金融杠杆的水平;关注银行体系的流动性风险,提高流动性资产的储备能力,通过引入流动性覆盖率指标(LCR)监测短期流动性,通过引入净稳定资金比率指标(NSFR)度量中长期可使用的稳定资金来源量,改善银行短存长贷的期限错配问题,尽可能降低银行资产负债表暴露在展期风险和利率风险的可能性;在风险加权资产的计算和资产负债管理的头寸调整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关注利率波动对银行产品和贷款抵押品价格的不利冲击。

在银行微观监管的基础上加入宏观审慎监管体系。金融监管要在关注于微观层面单个银行稳健性下,实现宏观层面的银行体系稳定。要引入总吸收损失资本(TLAC)指标,提高银行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的吸收损失能力;建立“资本留存缓冲”机制以应对贷款损失风险;建立“逆周期资本缓冲”机制以应对经济周期的不利冲击。考虑引入动态拨备机制,提高银行的抗风险能力。高度关注杠杆率指标,预防银行机构资产负债表在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度扩张。

完善银行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市场约束的有效性。银行要完善内部控制措施,强化员工的内控意识,降低合规风险、操作风险和经营风险;不断提高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能力,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评估程序,客观评估银行资产的风险状况,高度重视“概率尾部”事件的突然爆发;监管当局应当强化监督检查,对银行的风险管理和化解情况、不同风险之间的处理方法和经营管理状况等进行有效监督。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银行长春中心支行)

宏观经济月度资讯

人民币创单月连涨纪录近6.7,强美元难短期内料难回归

8月1日,美元/在岸人民币报6.7173,美元/离岸人民币报6.7225,相较于去年末,人民币已对美元升值近4%。机构认为,在美国通胀没有实现市场预期、特朗普政策无法兑现的背景下,强美元短期很难回归。

7月财新综合PMI升至4个月最高,下半年经济望平稳运行

8月3日,财新中国综合PMI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初,中国经济活动增速回升。7月份,综合产出指数回升至51.9,为4个月来最高。分析认为,7月财新制造业PMI再度攀升,经济继续回暖势头有望延续。

核心CPI多月来首次下降,食品上涨未来CPI或逐渐回升

8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显示,CPI环比上涨0.1%,同比上涨1.4%;PPI环比上涨0.2%,同比上涨5.5%,核心CPI多月以来首次下降预示终端需求或走弱。

二季度存贷款利率小幅上升,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

8月11日,央行发布《2017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称,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中性,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利率水平总体适度,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定。

7月财政支出较6月减少一半,财政收入增速重回两位数

8月11日,财政部公布7月全国财政收支情况。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457亿元,同比增长11.1%。其中税收收入同比增长13.4%;非税收入同比下降2.9%,7月财政收入增速重新回到两位数。

央行开展1800亿元逆回购,公开市场净回笼500亿元

8月21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8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品种1000亿元,14天品种800亿元,中标利率均与前期持平。今日有2300亿元逆回购到期,资金净回笼500亿元。

7月国有企业利润持续飙升,我国经济稳中向好趋势不变

8月27日,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较上月下降2.6个百分点。分析称,中国结构性改革与去杠杆措施正在推进,尽管对短期经济数据可能有影响,中長期有利于经济效益改善。

8月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稳中有升,建筑业景气度高位回落

8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分析认为,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稳中有升,但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在扩张区间有所回落,建筑业企业生产活动有所放缓。endprint

猜你喜欢

脆弱性指标商业银行
区域生态脆弱性与贫困的耦合关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基于PSR模型的上海地区河网脆弱性探讨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