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朋友圈食品安全谣言之塑料变食品
2017-09-28马志英
马志英
最近“塑料君”频频在朋友圈转发的视频中“背黑锅”,特别冤枉。先是看到把塑料袋扔进机器里,居然生产出了白花花的大米;接着将一把挂面在水中浸泡后,发现一些胶类物质;不久又出现火烧粉丝的视频,口口声声说粉丝也是塑料做的。
人们普遍相信“百闻不如一见”,利用视频传播谣言是一种很能吸引人眼球的手段。真人现场拍摄,还能是假的吗?不明真相的朋友们看到后马上转发。很多人将这样的视频转发给我后询问:“这是真的吗?”其实,这些视频谣言的手法并不高明,明眼人一眼便能识破,但为什么还有许多人会相信呢?让我们来剖析—下。
塑料大米
谣言:视频中有人在机器的一头放入大把大把的塑料袋,经过加工后,另一头便掉下一粒粒形似大米的白色颗粒物。转发者称,这是假大米的制作过程。
还有市民反映把放进冰箱一夜的白粥解冻后,发现米粒变得像泡沫一样,不但少了黏性,而且还很粗糙,怀疑自己买到了“塑料大米”。
真相:熟悉塑料行业的人士一看便知,视频内容是行业内最常见的塑料挤出法造粒加工,视频显示的是一个小工厂将回收的塑料袋经过加热捏合,再用螺杆挤出机挤出,最后切粒制成的白色颗粒状塑料。由于清晰度不够,塑料颗粒看起来与大米极为相似。
这是一种典型的移花接木谣言,利用人们对塑料加工的盲区进行欺骗造谣。此类谣言其实用常识想一想即可破解:如果用塑料袋真的可制成大米,即使外观再逼真,它也是塑料,一烧一吃肯定露馅。再说,市场上的塑料颗粒价格比大米还贵,这赔本的买卖谁会做?
不管是哪种大米,煮熟了放到冰箱里一段时间后都会变糙变硬。大米等含淀粉的粮食加工成熟食其实是将淀粉糊化,糊化后的淀粉放到冰箱里冷藏或冷冻之后就会失去弹性,变得粗糙、出现空洞等,这种现象称为淀粉老化,俗称“返生”,淀粉老化的过程是不可逆的。此外,直链淀粉的老化速度比支链淀粉快得多,直链淀粉愈多,老化愈快,并不是所谓的“塑料大米”。
塑料面
謠言:视频中,网友将一把挂面在水中浸泡后,发现一些胶类物质,且愤怒地告诉大家:这样的面条无法使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真相:挂面掺胶是假的。生面条泡过后产生的那种胶状物质,实质是面筋,也叫小麦蛋白。任何挂面和面粉如果用水泡过都会出现这种情况。
为了证实事情的真实情况,实验员用简单的火烧法做了个实验。橡胶类物质火烧后,气味和燃烧过程与面粉蛋白质有很大的区别,这样是非常简单的鉴别方式。接下来,实验员又通过专业试剂,来鉴别二者的区别,实验员将面条溶液和橡皮筋溶液与考马斯亮蓝G250试剂混合,含有蛋白质的面条溶液出现了非常明显的颜色变化,而工业橡胶却仍然呈墨绿色,没有任何变化。无论是火烧还是试剂,都可以看出来,胶类物质和面粉蛋白有很大区别,网友拍摄的质疑视频,被证明是错误的,网传说挂面里添了胶的说法更是子虚乌有。
塑料粉丝
谣言:近期,“塑料粉丝”的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中,一个怀孕女子一边点着一捆粉丝,一边说道:“比柴火还好烧??还能看到有荧光粉??这不就是塑料嘛!”
真相:这又是指鹿为马式的谣言,哪有凭可以燃烧就断定粉丝是塑料的道理?粉丝大多是以豆类或薯类为原料制成,在提取高纯淀粉后,经过打糊、漏粉、浸洗、晾晒或者烘干精制而成,主要成分是淀粉。在含水量少的情况下,淀粉易于燃烧,粉丝经过干燥处理后,会有一些中空结构,所以燃烧时会有噼里啪啦的响声出现。燃烧后作为碳水化合物的淀粉失去氢和氧后留下黑黑的碳,形成的黑渣轻轻一捏就碎,这是正常的现象,它们燃烧时没有刺鼻性气味。有些塑料也会燃烧,但大多有刺鼻性气味,有的塑料制品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油蜡滴状物,燃烧后成一块黏黏的固体,是真是假一试也可明了。建议大家把合格的粉丝和塑料丝都烧一下,拍成视频,谣言不攻自破。更可细想—下,将塑料做粉丝这种既卖不出又亏本的生意,估计没人愿意去做?
这几则“塑料变食品”的谣言闹剧暂时偃旗息鼓了,这些低级谣言无需高科技或复杂的检测手段就可识破,希望朋友们反思—下,为什么当时会相信这种视频谣言,过不久也许又有类似变相的谣言视频出现,转发之前,可以先想一想它有没有破绽,试一试它究竟是真是假,问一问相关专业人士。
每天接触那么多的信息,普通人该如何避开认知雷区?首先,对任何热门转发的信息应持怀疑态度,将质疑而不是盲目从众作为一种条件反射,尤其是当某些内容已经触动你内心警铃的时候;其次,看穿“障眼法”,不要只关注信息主动告诉你的内容,而要发觉信息省略传达的内容;此外,直觉判断抵不上科学验证,别着急马上分享或者下结论,尝试先找找相关信息,或许在你看到谣言之前,已经有靠谱的辟谣出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