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中的失语者
——也评影片《百鸟朝凤》

2017-09-28张冠男

文艺评论 2017年1期
关键词:焦三爷狗娃百鸟朝凤

○张冠男

传统文化中的失语者
——也评影片《百鸟朝凤》

○张冠男

一、作品的主要内容与新旧文明的冲突

电影百鸟朝凤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老唢呐匠焦三爷收了徒弟游天鸣。焦三爷看重游天鸣诚实、孝顺、肯吃苦的德行,没有选择看似聪明,但是偷偷注意漂亮女孩子、割稻子随便放的蓝玉。焦三爷选择游天鸣做他的接班人,并传他“百鸟朝凤”这个每代只传一人的唢呐曲。但社会潮流变化,人们婚丧嫁娶也不再请唢呐班子,吹唢呐这门技艺行将凋零。焦三爷带病吹一曲“百鸟朝凤”,最终带着遗憾过世。影片的主题可以被归纳为,匠人精神、文化传承、物质冲突、师徒之情等关键词,电影中写满了对农村凋敝的伤感,追忆的不仅是文化与技艺,更是孕育这种文化和技艺的农耕文明和纲常伦理。

《百鸟朝凤》本身是一首民乐,原是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的民间乐曲,原名“十样景”。除了鸟鸣,此曲还加入猪、马、羊、鸡、鸭等家畜的鸣叫声,为的是通俗易懂,让大家都能听得懂。但因为各种家畜的叫声难登大雅之堂,曲子里渐渐删掉了其它动物的叫声,引入了更多的鸟鸣。熟悉此曲的人,可听出布谷鸟、画眉、鹦鹉、燕子等各种鸟类的叫声。《百鸟朝凤》在中国有很多个版本,在唢呐曲目里,算是技巧最全面的一首。也正是因为它是一首技巧比较全面的曲子,在电影中,焦三爷他们随着时代发展,它本身也在不断自我丰富。在这部影片中,《百鸟朝凤》成为一种标志,是唢呐匠从“匠人”晋升为“大家”的标志。①

整个影片慨叹一种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消散。《百鸟朝凤》为代表的唢呐文化以至于乡村文化无人传承的悲伤与彷徨,是整个影片最深的基调。创作者具备深刻的乡土经验,可他们又无法超越自己的经验,造成的结果就是下意识地反都市文明,用一种喟叹的方式歌颂着注定消亡的农耕文明。他们乐于把农耕文明美好化,把城市化进程当作一种吞噬田园牧歌的怪物。在豆瓣的电影评论中,有观者认为这是一部将城市化与传统乡村文化对立起来的电影,影片中充满着反现代文明和反城市化倾向,有批评者认为本部影片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

二、电影中的失语者

“整个影片角色几乎是男性,焦三爷、游天鸣、蓝玉以及父亲等是绝对的主角、配角。而镜头里所展现的这几个女性角色,不是给焦三爷洗脚,就是端水递茶,或者是被讨论的换亲对象。”②联合国妇女署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曾经这样点评了一直主打情怀牌的《百鸟朝凤》。他认为《百鸟朝凤》从性别平等的角度上来看,是一部非常值得商榷的文章。

的确,在这部影片中,女性角色是失语的、隐身的。没有女性被选择成为唢呐的传承者,在影片中也没有一位女性被认为值得在死后吹奏《百鸟朝凤》,至少没有直接的镜头表现出哪一位女性在生活中占据了乡村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有人辩论说这是一部反映传统文化传承的片子,是一部男人戏,所以几乎没有女性角色或者女性角色面目模糊或者特征不明显也是正常的。在一部反映文化传承的片子中讨论女性角色的地位,进而认为《百鸟朝凤》存在性别歧视,是小题大做甚至无中生有。但是同时有人指出,如果影片的主题在惋惜着一种以唢呐为代表的乡村文明或者传统文明的消逝,那么在这个片子中完全没有女性角色的位置,至少也是在说明这种正在日益式微的传统文明中,女性本身就是不占据篇幅的,她们不是那种文化的主流,能够成为的仅仅是蓝玉偷偷看的被观察者,没有机会被选择成为这个文化的传承者。焦三爷的备选人员名单中,并没有一位小姑娘。女性成为了《百鸟朝凤》这部电影中的隐身者,也暗喻女性实际上是这种为导演吴天明惋惜正在逝去的乡村文明中的隐身者。她们不能出现于台前,即使出现了,也无关宏旨。正因为她们在传统文化中的隐身,这样一部反映传统文化变化的片子才成为了一部男人戏。不是男人戏让女性隐身,而是反映的文化就注定了这是一部男人戏。

选择这样的一个视角,来惋惜唢呐代表的乡村文化,至少说明了导演在认识传统文明中的女性形象和女性地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演从自己的男性视角出发,定义了这部电影中何为陕西农村传统的文化基调。这实际上也并非孤例,相当多的著名导演,其所拍摄的电影中,都是以男性为中心主题,或是以男性为中心来定义何为文化的基调。《百鸟朝凤》中所反映的乡村中,唢呐代表的文化中,只有焦三爷、游天鸣和蓝玉么?在这种文化中,他们的妻子女儿是如何看待唢呐和民间乐曲的?她们对文化的变革和逝去态度如何?难道只是作为影片中西洋乐队中的女歌手,以乡村文化的对立面的符号化的形象出现么?不得不说,在这部《百鸟朝凤》中塑造的女性形象,没有摆脱以往媒介传播过程中性别歧视观念的存在。这种性别歧视观念,不一定表现为直接贬损,还有可能以虚化、失语、隐身的方式存在。③

三、与类似主题文艺作品的对比

(一)与小说《极花》的对比

吴天明用细腻的情感讲述了一个民俗文化传承的现代社会问题,表明乡村文化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凋敝,进而说明对旧有文化的无奈逝去和面对现代文明或者说城市文明的困惑。与主旨意图相近的《极花》对比,《极花》的作者贾平凹同样是极度惋惜乡村的失落,“这个人贩子,黑亮这个人物,从法律角度是不对的,但是如果他不买媳妇,就永远没有媳妇,如果这个村子永远不买媳妇,这个村子就消亡了。”当然这和《百鸟朝凤》不尽一样,但是主题一样包含对逐渐逝去的乡村文明以至于整个旧的农耕文化,一种复杂的想要挽留又无力阻挡城市化、现代化文明的复杂情绪。在这部作品中,乡村和旧秩序已经不是《百鸟朝凤》中那样完全田园牧歌,它正在而且不断加速地颓败和凋敝,它颓败和凋敝到它自己的女儿也在纷纷出逃,乡村男子没有办法结婚,乡村子弟后继无人,在这部作品里,乡村和旧传统甚至传承找不到它的天鸣和蓝玉,它获得继承者的方式是运用拐骗与暴力。

在《极花》中,借用主人公黑亮的嘴控诉着:现在国家发展城市哩,城市就成了个血盆大口,吸农村的钱,吸农村的物,把农村的姑娘全吸走了!作者面对式微的农村传统,解决的方式是女性的自我牺牲,被拐卖的女子又回到拐卖并施行暴力者的身边。一个失语者,一个弱者,又回到旧有的范式中去,因为,没有女人,乡村就传不下去了……但是这种传承,是以弱者的牺牲为代价的,是以一个个姑娘痛苦的人生为代价的,如果说《百鸟朝凤》中女性角色的隐身只是感受不到这个性别的存在,《极花》甚至在暗示如果有必要,可以牺牲女性来保障乡村文化的传承。

作者想达到的效果应该甚至适得其反,因为据此相当多的女性主义者甚至成为了乡村文化的反对者。相当多的阅读者甚至在微博等公开场合表示,如果传统文化是这样牺牲一种性别来保障其自身的存在延续,那么这种文化在两性趋于平等的大环境下应该有所变化。让女性继续为保持此种乡村文化而失语是不可能的,未来只会有更多的反对者。

(二)与影片《变脸》相比

《变脸》,也是讲文化传承问题,是吴天明导演指导的另外一部作品,与《百鸟朝凤》相比也是耐人寻味。同样是文化的传承,曾经抱守“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规则的变脸王,在年迈之后无儿无女,苦于没有传人,不得不买了个儿子(其实是女扮男装的女孩子)。经历了一系列故事后,变脸王最后还是将技法传给了女孩子。

在《变脸》的故事中,身怀变脸绝技的变脸王只身漂泊江湖,他面临着绝技失传、香火断绝的双重危机。他的文化没有人能够传承,这似乎是与《百鸟朝凤》类似的主题,变脸王不但希望自己变脸的技艺可以传下去,还希望自己家的香火能够后继有人,他在传承上,压力更大。他的解决方法是在人口市场上买了一个孙子狗娃,没想到这个孙子并不是男孩,而是一个女孩子。变脸王通过孙子传承自己技艺的梦想破灭了,他将狗娃赶走,狗娃落入人贩子的手中又逃出来,还给他带来一个真正的男孩子天赐。没想到这个孩子给变脸王带来牢狱之灾。最后是小姑娘狗娃四处奔走救了变脸王,变脸王终于甚为触动,决心将狗娃作为自己的传承者,将变脸的绝技传给狗娃。④

整个戏剧展现了变脸王对原来信任并尊崇的变脸技艺传承文化价值观产生了直接的质疑,并最终对其中一些看似不可动摇的信条进行成功地改写的过程。狗娃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步走进了变脸王的心里,他将“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规则改变,选择了狗娃这个女孩子作为自己的传人。

同样是传承,在这部影片里面可以看到,导演对传统价值及其文化心理的深刻反思。不变化就消亡,变脸王的绝技和唢呐一样具有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的象征意义。但是变脸王的选择是扬弃传统,他传承了变脸的绝技,但是并不死守传男不传女的规则,他和自己的孙女狗娃建立到了新的秩序。也许在何为传统的传承上,吴天明导演的旧作在意识上反而先进一步。

四、我们需要什么样性别导向的电影

在经典的女权主义影片《末路狂花》中,女主角在反抗男性的强暴下开枪杀人,在逃亡的路上,杀戮这种疯狂的报复行为成为向男性社会抗争的最终解决方式,她们用行动告诉男人,女人并不只是温柔,也可能残暴。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女性主义影片,都需要用如此爆裂的方式来表达“女人也可以同男人一样”的思想。女性的视角,完全可以出现在任何题材的影片中,因为并没有一种文化是单一性别建构的。

先进性别文化指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利于性别平等、公正、和谐的文化。它的核心内涵是男女平等。⑤我们的许多影片中或是文艺作品中,女性是隐身的、失语的,以至于很多人干脆就认为传统文化中女性本身就是隐身而失语的,农村文明或是传统文明中,本来女性就不占据主流地位,反映这些文化的片子中,女性也就理所应当地成为配角或是干脆成为背景,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是《极花》中的胡蝶,以自我牺牲来达成文化的保全。但这种轻视、漠视女性在传统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的倾向,恰恰是十分危险的,这样的影片,会使得观者认为传统文化完全地无视女性,甚至激起部分观者的强烈反感,对《极花》中胡蝶的境遇,微博中不少网友甚至认为,靠吸女人血才能延续的文化太令人恶心,他们最恰当的结局就是全部成为光棍自我灭亡。联想到2016年春节期间一位城市女孩因为震惊于江西男友家的贫困生活,要选择分手而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的事件(虽然事后证明这是虚假新闻,但是这些轰动效应和社会反应是真实的),不得不警惕我们文化工作者无视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和女性利益的现象。

农村文化或是以此代喻的传统文化,是由男性和女性共同组成的。实际上,农村女性的财产权得不到保障,男女婴的出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女性不被视为家族成员,不能入族谱、祠堂等问题一直是严重的中国乡村社会问题,完全将残酷的性别文化虚化为美好的田园牧歌,为其消逝痛心疾首甚至要牺牲女性利益来挽救这种文化的思想倾向,不能说是正确的。文艺作品完全将一种性别隐身,或是宣扬牺牲一种性别来延续这种文化,得到的也许不是传统文化挽留者们希望的效果,而是女性主义者对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反思和警惕。2016年的春节期间,公共传播网络上的上海女孩江西年夜饭事件,也许就是女性对于乡村文化秩序的过激反应。古老与现代,男性与女性,城市与乡村,恐怕不应该是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

(作者单位:北京开放大学城市管理学院)

①张楠《唢呐绝响:试论《百鸟朝凤》的美学特征》[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6期。

②马雷军《跪出票房的〈百鸟朝凤〉:女性的镜头还没狗的多》http://lady.163.com/16/0519/17/BNEQ8VGN00264OFl. html#f=post1603_tab_news.

③单依晨《透过女性主义视野看媒介批评的局限性》[J],《媒体观察》,2015年第20期。

④陈墨《赤诚与迷惘——吴天明电影创作道路评析》[J],《当代电影》,2003年第1期。

⑤黎品玉、梁佳佳《大众传媒如何肩负构建先进性别文化的重要使命》[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6期。

猜你喜欢

焦三爷狗娃百鸟朝凤
降火
白马湖的春天(小说)
阳光下
《百鸟朝凤》的前世今生
《百鸟朝凤》对“西部电影”风格的坚守
[百鸟朝凤]
莫让《百鸟朝凤》下跪重演
百戏人生
扶贫款
赌霸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