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隐逸风尚”的盛行对元代绘画的影响

2017-09-28陆敬国

文艺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赵孟皴法山水画

○陆敬国

“隐逸风尚”的盛行对元代绘画的影响

○陆敬国

元代由于外族统治中原,朝廷对汉族的文人仕士倍加歧视,并且不设画院,然而这个时代特殊的政治格局却无形中促使了“隐逸风尚”的盛行,致使大批文人隐居田园山林,永不仕元。他们过着恬淡闲适的野逸生活,具备充分的闲暇时间专注于书画以抒胸臆,这就无形中推动了文人绘画,即士夫画的兴盛发展。他们上溯北宋、五代、盛唐古法,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趣方式来作画。被赋予人格精神的梅、竹以及以山水为题材的画作开始盛行,人物画由此衰落。同时,书法被引入绘画,逸笔草草,不求形式的墨笔山水、花鸟与诗书印的有机结合形成了文人画的完美样式,山水画符号的个性化且进一步的程式化,是该时期绘画的显著特征。本文将就以上这几方面来探析“隐逸风尚”对元代绘画的影响。

一、“作画贵有古意”的提出

赵孟 为宋宗室后裔,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冠绝时流。其盛年时期态度与大多数南宋移民不同,他胸怀大志,积极入世,虽官至翰林学士承旨,但也只是文学侍从之臣,以至于后来无法施展其政治抱负,又因以宋宗室入元,内心也有自责抑郁之情。其一生半隐半仕,与大部分文人仕士一样,也多向往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且潜心于诗书画的理论与创作,虽然其在政治上作为不大,但对艺术的贡献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其绘画观点与代表作品对元代绘画尤其文人画影响很大。

“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①?这段话是赵孟 的画卷提拔,就绘画本体来说是对南宋工笔重彩画法的媚俗、浓艳、纤细之风而发。一方面,作为仕元的宋宗室后裔,其对南宋有着既眷恋又怨恨的极其复杂和矛盾的心理,为了避开元统治阶级的注意力,在绘画艺术上不学南宋,而致力于北宋以前绘画的探究;另一方面,作为文人画家的赵孟 确实不喜欢南宋宫廷画院笔法纤细、傅色浓艳、渐趋媚俗的绘画,继苏东坡之后,他扛起了指引文人画前进的大旗,主张画家学习北宋以前的画理、画法,用古法来改造当下的绘画艺术,他提出“作画贵有古意”的理论,这种观点对元代绘画尤其山水画的发展功不可没,同时也代表了元代文人画家的艺术思想与观点。赵孟 《自题双松平远图》云:“仆自幼小学书之余,时时戏弄小笔,然于山水独不能工。盖自唐以来。如王右丞、李将军、郑广文诸公奇绝之迹不能一二见,至五代荆关董范辈,皆与近世笔意辽绝。仆所作者,虽未敢与古人比,然视近世画手,则自味少异而。”②这段话表明了赵孟 对北宋以前的山水画法的崇尚,这是由于南宋多用斧劈皴法,至元代刻露之弊尽显,因此要用北宋以前山水画的严整来改造它,这种借用古法改造当下绘画的想法在士大夫画家中普遍存在。

关于什么是士夫画,钱选和赵孟 也有段对话,话语中可以看出赵孟 对元初士大夫绘画的基本看法:“赵子昂问钱舜举曰:‘如何是士夫画?’钱舜举曰:‘隶家画也。’子昂曰:‘然观之王维、李成、徐熙、李伯时,皆士夫之高尚者,所画尽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所谬甚矣。’”③赵孟 通过与钱舜的对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下绘画存在的弊端,故推唐及北宋间人,以古法为贵。欲以此来达到鞭策与改造近世文人画之谬为的目的。

二、以书入画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

书法入画是士夫画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历来讲究书画同源,关于书画用笔同法宋代赵希鹄、郭熙等有比较精辟的论述:“善书必能画,善画必能书。”文人本来都擅长书法,绘画与书法使用共同的工具、材料,因而绘画之中融入书法的理论与笔墨是完全有可能的。加之文人都喜欢以此相互炫耀,促使以书入画就成为衡量是否是士夫画的标准之一。到了元代大多数文人闲暇之余都寄情于书画以自娱。黄公望为元四家之首,其著述《写山水诀》论曰:“山水之法在乎随机应变,先记皴法不杂,布置远近相映,大概与写字一般,以熟为妙。”④这段话说明山水画的布局、皴法与书法的间架结构、笔法是一样的道理。“要其不杂”“远近相映”,应遵循这一法则,但更需要“随机应变”“以熟为妙”。像这样既不拘泥于法又不离法的状态,更能体现出文人画的重要特征。

元代在绘画的技法上已普遍地引入了书法用笔,讲究笔笔有出处,在赵孟 的《秀石疏林图卷》中有其倡导以书入画的著名言论:“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还有人能会此,须知绘画本来同。”飞白是书法笔迹的一种效果,多在行草书中出现,赵孟 把这种笔迹效果引入山水皴法的表现,试着来取代南宋的大斧劈皴,去除刻露之弊,萧散自然;而楷书的八种用笔方法被称为“八法”,在画竹中引入了八法,更显笔法的生动变化来达到竹子的自然形态。元代的书法从法度森严进入到率真的个性化阶段,因此元代绘画淡化了工谨和造型,更加重视用笔的“写”意,这在元四家等人的作品中都可以明显地体现出来。

唐宋绘画那种专注于形象逼真、尊重自然的风尚被元代画家所摒弃,那种对于物像真实再现的描绘不是元代文人画家所擅长的,他们也没有充足的时间保证。而他们不论画哪种题材,都倾向于水墨的主观意象表现,论其独立的审美效果和笔墨的趣味性,元人是超越了前代的。究其原因,元四家之一的倪瓒曰:“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文人性情,也体现了文人画思想的核心价值观,“逸笔草草”之“逸笔”,是自由随意,不拘泥于成法的状态,是把胸中的“逸气”抒发出来,通过毛笔得以表现。这种笔法虽然“草草无定则”,可能没有具体的形象,但这却是画家的心中之象的表达,也就能体现出文人画创作的最终目的。这就是不重形似重神似,注重发自内心的主观感受,以达到抒发心中逸气,自娱自乐的生存状态。这与宋代院体绘画注重形似逼真,着意追求物象的外表,注重大自然琐碎细节的刻画形成鲜明的对照。

三、山水画符号的个性化表现

元代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较高阶段,也是文人山水的兴盛时期,代表着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水平。这个时期的画家们对自然山水理解得更加深刻,在残酷的现实生活和政治因素下,他们或学道,或参禅,或笑傲于山林,所谓“卧青山望白云”,画出千山岩“太古静”。隐逸山林成为山水画家一时的风尚,也是他们具有出世思想的具体反映。

山水符号包括山、石、树、云、水等自然物的概括表现形式,是在山水画家探索其纹理特征的过程中总结所产生的,五代及宋人对山水符号的总结多是依据自然界事物的形态特征来定,是概括的忠实再现了事物,用笔也是按照事物的纹理结构反复刻画叠加来达到与事物相似,而元代的画家在认识与理解自然界的表现对象时,更多地加进了自己的主观色彩。呈现在画面上的山水符号也就更加地个性化了,旨在追求“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主观情感的自我表现;而他们在用笔上也多追求内敛含蓄,整个用笔的过程所产生的笔迹也衔接自然,其目的是为了达到虚实相生、疏密得当的主观意趣,从而形成了耐人寻味、深刻含蓄的画面效果。这个时代山水画符号的意义与作用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它更多的是体现画家心性的一种符号,也是笔墨的一种个性样式,是画家借助“逸笔”抒写“胸中逸气”的一种手段。但这种绘画观念的变化,符号不仅没有丧失原有的意义,而且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皴法是山水符号最重要的笔墨表现形式,在元代山水画家的不懈努力下,随之而来的新的具有鲜明特点的皴法不断出现,并进一步程式化。元四家在山水的符号表现上都有其个性化特点。

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曾为小吏,后与权豪不合,不问政事,入全真教,五十岁左右才专心从事山水画创作,师法巨然、董源,赵孟 对其也有一定的影响。其多画江南虞山、富春江一带景致,能够根据当地的地貌特征结合自己的主观理解作画,以淡彩着色和水墨表现见长,其山水多用披麻皴,与董巨有别,他一般先根据画面构图用墨笔很快勾出山石大体轮廓,再用披麻皴法结合书法用笔写出山石的阴阳向背,接下来点苔用浓墨,最后渲染淡墨。不过,在不同的画幅中,随着山水结构特点的不同,随之也有一些笔锋正侧、皴法疏密和长短的变化,这充分显示出主观表现方法的多变与自由灵活,也正是文人画的技法表现特征之一。黄公望代表作有《富春山居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等;倪瓒是四家中最具有文人气质的画家,其家富厚,青壮年过着读书作画的安逸生活,被称为倪高士,是士大夫画家的代表,晚年出世的思想加剧,变卖家产,抱着“不事富贵事作诗”的态度,想尽量摆脱世事对自己的干扰,潜心作画,其在山水画方面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受董源影响最大,画面布局往往近景是平坡,上有竹树,其间有茅屋和幽亭,中景是一片平静的水面,远景是坡岸,其上或有起伏的山峦,画面章法极简,笔墨无多,疏淡幽深,画中映射出其安逸闲淡之情。所流传的作品如《虞山林壑图》《渔庄秋霁图》《松树亭子图》等。“折带皴”为其所创。这种皴法多侧笔完成,一般先拖后折,因此得名,适用于表现坚硬方折的山石结构。倪瓒用干笔淡墨来写折带皴,成为他山水画的显著特征;在元四家中,与倪瓒截然相反,王蒙是以表现多变、笔迹稠密、多设色而见长,其画师法董巨、赵孟 ,他的山水符号特色为后世所称谓的“解锁皴”,这种皴法是王蒙从董源的披麻皴改造而来,以中锋运笔,线条扭转,如解锁状而得名。其代表作《青卞隐居图》用解锁皴写山石,笔迹稠密,关键部位轻染,画面山峦重叠显苍郁之气;吴镇性情孤僻,家贫寒,以卖卜为生,读儒书外,通道、佛学说,喜作《寒江图》。恽南田曾说:“梅花庵主与一峰老人同学董源、居然,吴尚沉郁,黄贵萧散,两家神趣不同,而各尽其妙。”⑤其也宗法董源、巨然,多用披麻皴法,结合其他皴法,在渲染上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使景物具有浑润的感觉。从而延伸了五代、宋的画家的渲染法。

四、墨竹、墨梅等花鸟画的意趣

宋代的院体花鸟画在历史上达到了高峰,元代的花鸟画虽不如宋代,但纯以墨笔表现的墨梅、墨竹等花鸟画却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李衎、柯九思、倪瓒、顾安、吴镇、张逊等画墨竹的高手,以及王冕等画墨梅的大家,他们的不懈努力开创了元代文人墨笔花鸟画的新局面。

竹子是“四君子”之一,它代表着人的气节、品格、虚心、高雅等的精神象征,是不甘仕元的文人士大夫表达自我,托物言志的对象。所以元代的画家喜画墨竹,并与之相合,以此来标榜自己洁身自好、忠贞不渝的人格魅力。元代墨竹是花鸟画中最普及的题材之一,有直写和双钩两种画法,直写法继承了宋代文同、苏轼,金代王庭筠等文人画家手法,用笔具有较强的书法特征。李衎曾著《墨竹谱》,对墨竹的技法叙述得比较详细。其曰:“凡濡墨有深浅,下笔有轻重,逆顺往来,须知去就,浓淡粗细,便见枯荣。”其专注于笔墨的精研,一改宋代对物体形象的精微描画,墨色的浓淡干湿、用笔的轻重缓急对表现竹子的生动性、艺术性以及作者的心情抒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又云画杆要“墨色匀停,行笔平直,两边如界”。画节要上下相承,“有连属意”,“不可齐大,不可齐小”。画枝要“行笔疾速,不可迟缓”,并有香头、雀爪、钗股、垛叠、迸跳等笔法名目。画叶“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这是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所特有的表现方法,在画墨竹上更能直接地体现出书法用笔的关系。《梧竹兰石四清图》是李衎的代表作品,观其画竹,均以淡墨写干,浓墨画节,画墨竹与李衎同法,而倪瓒画竹不求形似,但其笔法高逸,旨在写胸中逸气耳。吴镇画竹与倪瓒基本相同。张逊善画双钩墨竹,得法于白描,笔法相对较为工整,其有《双钩竹图》传世。此外,赵孟 、管道升、高克恭、谢庭之等也善墨竹,但画法基本不外双钩和直写两种。

王冕是元代墨梅画家,举进士不第,终身隐居山林,过着“山中煮石乍归来,满树琼花顷刻开,仿佛暗香生卷里,夜寒明月与徘徊”⑥的生活。而梅花既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具有高洁、坚韧、孤傲的寓意,这恰恰与王冕的人格精神相吻合,他画梅花自有寄托:“冰花箇箇团如玉,羌笛吹他不下来。”⑦这应该是王冕喜爱画墨梅的真正原因吧!其画梅有两种手法,点染法和勾勒法,在宋代这两种方法都已存在,即杨无咎的“圈法”与释仲仁的“墨晕法”。王冕在这两者的基础上把它们相融合,创造出具有自己风格的墨梅法,另外,王冕还创造了墨骨梅。《墨梅图卷》为王冕存世作品,挺秀的枝干,一笔直写,花瓣以淡墨圈染,再用浓墨点花萼勾花须。此卷墨梅花朵及枝干形体生动自然,与李衎异曲同工。邹复雷《春消息图》方法与此相近。

由于水墨画法的盛行,元代一部分画家还用墨色画比较工整的花鸟画,这种表现方法从勾勒到渲染都比较工整细腻。这就是墨染工笔花鸟。王渊为墨染工笔代表画家,其《花竹禽雀图》《桃竹春禽图》都是墨染工笔。画面雅逸清淡,体格工致,这种工笔也体现了传统文人工笔画的墨分五色,五色炫目的观点。

五、文人高士的描绘

元代人物画的成就不高,但由于“隐逸风尚”的盛行,以及元代热衷于佛道和画家主观意识的不断增强,就造型技法上来说都师古法,无显著进步,不及唐宋。这也是大部分文人参与绘画的结果,他们把绘画的重心转移到了表现笔墨情趣与个人的精神世界上来,以凸显个人风格及张扬的个性,使得元代人物画较之前代主攻的方向有所变化,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多表现比较高逸的题材,以仙道僧佛、文人高士为描绘的主要内容。王绎在画《杨竹西小像》中表现出劲爽流畅的衣纹笔法,旋转自如,简洁大方,具有文人画精神。何澄、钱选擅画陶渊明像,赵孟 喜欢表象红衣罗汉,颜辉擅长水月观音像,任仁发喜画张果老,一般傅彩清淡,描绘简洁。这些题材都与文人性情相一致,重在表现自我的超然状态;二、在技法上以五代、北宋为宗,有白描、设色工笔、减笔人物等三种样式。主要作品有赵孟 的《人马图》、钱选的《柴桑翁像》等。其中用细劲的笔法描衣纹,类如游丝描,且设色浓重,呈现唐及五代古雅遗风。刘贯道《消夏图》,坚重的衣纹描法类似钉头鼠尾,与南宋李唐院体风格比较相近。这一时期的绘画基本上都是在学习前人的表现方法,更无创新可言。

综上所述,元代“隐逸风尚”的盛行使得大部分文人“超然于物外”,能够把精力投入到艺术创作中来,这样文人就成为绘画创作的中坚力量,造成了文人绘画的崛起与繁荣;书法的引入使得绘画的本体走向程式化、符号化,使中国传统绘画由对事物的客观形象描绘发展到主观意象表现阶段;通过对唐至北宋绘画的学习,借“作画贵有古意”以达到改造中国画为的目的,使元代的绘画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座丰碑”。从此,文人画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中国的正统绘画。但与此同时,元代绘画在自身之中也蕴含了多种潜在的矛盾——绘画的书法化与造型之间的矛盾、丰富性与程式化之间的矛盾、专业性与业余化之间的矛盾,开始逐渐离开绘画表现客观对象的本源,在进入明清之后全面爆发,导致了传统绘画的急剧式微。

(作者单位:伊犁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①张丑《清河书画舫》[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②清吴昇《大观录》[M],郑州:学识斋,2012年版(复印本),第156页。

③唐寅《六如画普》[M],北京:线装书社,1949年版,第76页。

④黄公望《写山水诀》[M],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版,第35页。

⑤恽南田《南田论画》[M],杭州:西冷印社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⑥吴修《青霞馆论画绝句一百首》[M],上海:钱江葛元煦啸园1876年版(初刻本),第81页。

⑦宋濂《浅溪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第43页。

猜你喜欢

赵孟皴法山水画
元 赵孟 行书与达观长老札
我来打开山水画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二十)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九)
黄秋园山水画课徒稿(十八)
DYNAMICS FOR AN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OCAL DIFFUSION AND FREE BOUNDARIES∗
中国山水画的成熟
一幅山水画怎么题字?
中国画皴法的名称与作用的关系
赵孟《陶渊明五言诗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