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总书记繁荣“民族文学”的世界视野

2017-09-28丁国旗

文艺评论 2017年7期
关键词:歌德文艺文学

○丁国旗

习近平总书记繁荣“民族文学”的世界视野

○丁国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及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对创造优秀的文艺作品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对文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等方面的作用做了许多重要论述,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讲话的思想研究一直是文艺理论界近几年的热点,本文将从“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这一角度,谈谈习近平总书记繁荣发展“民族文学”的世界视野。

一、致力于“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无论从哪个角度讲,习近平总书记发表文艺讲话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学与艺术,也即“民族文学”或“民族文艺”。关于这一点,从两次讲话的主体内容、所论述的文化立场以及对中国精神的弘扬中清楚地体现了出来。

(一)重视文艺创作,着眼民族复兴

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五个问题”非常直观地表达了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思想。“第一个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重点回答了当前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原因,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第二个问题: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深刻阐明了推动文艺繁荣发展的着力点,明确了文艺工作和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文艺作品这一中心任务;“第三个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结合时代特征,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人民观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阐述了文艺与人民的必然联系;“第四个问题: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创造性地提出了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这一新的重要的论断,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五个问题: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阐明了党与文艺的关系,从领导与管理两个方面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以上五个问题环环相扣,涵盖了当前我国文艺创作与文艺工作的主要问题,引发了理论界和文艺界的广泛讨论,“讲话”所提出的思想原则也已成为广大文艺工作者创作、创造、创新文艺产品的理论指南。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是继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针对文艺工作所作的重要讲话。讲话肯定了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我国文艺工作所取得的显著成就,同时针对文艺工作的具体问题,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出了四点希望。一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这是自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提出“文化自信”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所作的一次最为完整详细的论述。二是“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习近平总书记从艺术创作入手,对文艺反映人民、典型人物塑造、艺术再现、写出新史诗、积极判断素材、读懂读透生活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说明。三是“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关于这一点,习近平同志围绕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对文艺创新的意义、创新的方法、需要克服的问题等进行了论述。四是“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这一部分从文艺的铸魂作用说起,对创作者的态度、德艺修养的提高、责任和担当的意义等进行了重点论述。除这四点希望之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在讲话中就文艺在人才培养、改进党对文艺的领导、文艺高峰的到来等问题发表了看法。

可以说,作为重要的历史文献,以上两次讲话与2015年10月3日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一起,为当前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方案,提供了遵循。连续三年,关于文艺问题由党的最高领导人发表“讲话”、中央颁布“意见”的状况,在过去是没有的,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艺工作的高度重视,反映出文艺工作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中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

(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

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①。他呼吁“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他认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②。因此,他给文艺工作者所提的四点希望中第一个就是“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在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西方各种社会思潮与价值观念日益泛滥的今天,提出文化自信,强调振奋民族精神,是及时而必要的。习近平同志讲,“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③。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④。因此,我们有理由坚定自身文化自信,并不断“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⑤。

坚定文化自信,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和社会主义文化充满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⑥。“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所进行的奋斗,推动我国社会发生了全方位变革,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人类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面对这种史诗般的变化,我们有责任写出中华民族新史诗”⑦。

坚定文化自信,就必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反对错误的思想和文化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识和运用。”“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⑧“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⑨“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⑩因此,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去创作属于这个时代、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11)。

对于文艺工作而言,坚定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最终要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出来。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12),既要尊重传统,又要歌颂当代。“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13),“要书写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蓬勃实践,书写多彩的中国、进步的中国、团结的中国”(14),“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15)。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文学家、艺术家。习近平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记使命、牢记职责,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同党和人民一道,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16)

二、“世界视野”关照下的文艺创作

习近平认为,文艺“是不同国家和民族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最好方式”“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17)。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谈到了俄罗斯文学在他心中引起的震动,谈到了年轻时对法国文艺的浓厚兴趣以及法国文艺对他的影响,也谈到了在陕北插队的时候走30里路去借歌德《浮士德》的故事。在外出访问的时候,他也常常以文艺为切入点,拉近与出访国政要民众的情感与距离。从这里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文艺在国家交往、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价值和作用的重视。当然,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到,文艺作为一种世界语言,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可以跨越国界为不同肤色、民族、国家的人民所共有所共享。具体来说,关于中国文艺与世界其他民族文艺的关系以及我国文艺的国际影响等问题,习近平非常重视以下几项内容。

(一)重视文艺对外的窗口作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习近平谈到,文艺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最好的交流方式,文艺在这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京剧、民乐、书法、国画等都是我国文化瑰宝,都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18)

(二)重视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学习借鉴

习近平谈到:“我们强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19)习近平列举白话文、芭蕾舞、管弦乐、油画、电影、话剧、现代小说、现代诗歌等文艺形式,认为这些都是借鉴国外并进行民族创造的成果。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还学习借鉴了苏联的许多文艺形式,大大促进了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发展。习近平十分重视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艺术竞争的问题,他认为“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20),只有竞争才能更好地壮大自己。

(三)希望民族文艺为世界文化贡献力量

优秀的文艺作品可以为他国人民提供精神滋养。习近平非常重视中华文化将要在世界文化中发挥的价值和作用。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列举了无数外国的艺术大师,也列举了许多中国的艺术大师,谈到了他们的思想艺术为世界各国人民所提供的精神力量。他说,我国自古以来“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21)。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努力创作同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我们这个蓬勃发展的国家相匹配的优秀作品。中国人民不仅将为人类贡献新的发展模式、发展道路,而且将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22)。他提出“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同时直面当下中国人民的生存现实,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中国故事、中国形象、中国旋律,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23)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24)。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文化放在一起,期待它们都能为人类未来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问题上所具有的宽广的世界视野和深远的发展眼光。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25)这段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在当下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一个比较客观务实的阐述,既谈到了向世界的学习,也谈到了要和世界进步潮流相符合,同样表现出他在发展民族文学时所具有的世界视野与长远目光。

从以上分析可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文艺创作的基本立场和观点的立足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繁荣发展民族文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讴歌时代创造精神;另一个是重视我国文艺的世界影响,参与世界精神文化创造,提供人类精神正确指引。民族文学与世界视野,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思考文艺问题的两个维度,两个支撑。他从不狭隘独立地看待中国文艺的发展,而总是将对民族文艺的讨论置于世界文明与人类未来的关照之下;他也从不空洞地谈论中国文艺的世界责任,而总是将其深深根植于中国民族文艺的发展繁荣与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实践上来。

笔者认为,习近平对于文艺问题的民族的视角和世界的视角的关系的处理,真切务实,尊重当代文艺发展的基本事实,符合当代文艺发展的基本规律,在全球化语境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繁荣发展指出了科学的思路,为当代中国文艺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重要影响规划了可行的蓝图。

三、歌德的“世界文学”与习近平的“民族文学”

歌德是习近平非常喜欢的国外作家之一,他在两次文艺讲话当中都提到了歌德。如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就引用歌德的话“如果想写出雄伟的风格,他也首先就要有雄伟的人格”(26),来论证伟大的文艺与伟大的灵魂之间的相互联系;而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他不仅把歌德作为德国的文艺大师列举出来,而且还在讲话当中谈到了在陕北农村插队的时候,走30里路借阅歌德名作《浮士德》的故事。当然就习近平关于歌德有限的介绍与引用当中,我们还无法了解歌德对习近平的文学观念是否存在影响或影响有多大,但就习近平在文艺讲话中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思路以及在谈论中国文学发展时所秉持的“世界视野”来看,他们之间确实有着许多非常相似的地方。而这些相似的地方,对于歌德而言,最终成就了德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与世界影响,对于习近平而言,或将同样证明,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与中国文学的世界影响即将到来。

(一)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真正意图

1827年1月31日,在与秘书爱克曼的谈话中,歌德最早提出了后来广为人知的“世界文学”概念。然而,歌德虽然提出了“世界文学”,但除了一些零散的文字之外,他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更多的理论上的阐释或概念上的界定。不过,我们可以根据他有关“世界文学”的不多论述,总结出其提出这一概念的若干原因,进而通过这些原因窥探其“世界文学”的涵义所在。原因一:彼此精神的认同,尤其是彼此的精神需要,推动了世界文学的形成。“已经有一段时间,人们在谈论一种普遍的世界文学,这并不是没有道理。所有在最可怕的战争中被弄得神魂颠倒,但不久又一一恢复了常态的民族,都必然会觉察到,它们发现并吸收了一些外来的东西,有时还感到有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需要。”(27)这就是说战争推动了交流交往,而交流交往让彼此走出了各自的小圈子,发现了彼此值得学习的长处,从而有了战争之外的需要,即希望接近的心理与精神需要。原因二:外来的注视和压力构成一种特别的参照,可以推进对于民族内部问题的解决。也如歌德所言,“我所说的世界文学将会顺利形成,假使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歧能够通过别的民族的见解和判断予以化解的话”(28)。用中国的一句老话说就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局限,需要不断地向其他民族学习来强壮自己。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有力证明了这一点,从五谷杂粮耕种的普及到火药丝绸的推广使用,都是各民族之间不断走动交流学习的结果。也就是说,一个民族的智慧最后成为各个民族的智慧,在歌德看来,这就是世界文学将会顺利形成的另一个原因。原因三:理解和宽容也是促成世界文学产生的重要条件。这一点,在笔者看来,正是歌德最有远见卓识的地方。歌德重视各民族的彼此学习,同时也重视在互相学习中保存彼此的特色和个性,容忍文化与思想的多元多样,显示出非常朴素的文化平等主义精神。歌德是这样说的,“我们想只重复这么一点:这并不是说,各个民族应该思想一致;而是说,各个民族应当相互了解,彼此理解,即使不能相互喜爱也至少能彼此容忍”(29)。“各个民族都要了解所有民族之间的关系,这样每个民族在别的民族中才能既看到令人愉快的方面也看到令人反感的方面,既看到值得学习的方面也看到应当避免的方面。”(30)这两段话说明,“世界文学”并不是要抹杀其他民族的文学,而是要促成各民族文学之间的了解和理解,以“容忍”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的东西,值得学的学,不值得学的不学,这也是“世界文学”之所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然而,除了这些原因之外,无论是歌德本人还是后来的研究者,似乎都忽视了另一个在笔者看来更为重要的原因,即歌德“世界文学”所包涵着的发展“民族文学”的原因,与以上三个原因相比,这一原因才是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真正意图。可以说,当时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既与歌德作为文化巨人预感到了即将到来的世界各国文化交往的繁荣有关,也与当时德国文学的贫弱与落后的实情相连。关于歌德以及歌德时代德国文化当时的处境,拙文《祈向“本原”——对歌德“世界文学”的一种解读》(31)对此已经有比较清楚的论述,这里仅作一些提示性说明。歌德时代的德国四分五裂,大小公国约有三百多个,对外交流狭隘保守,即使是公国内部之间的交流也是壁垒重重,举步维艰。歌德曾在一篇谈话中谈到,对于在“德国荒原”上出生的人来说,要得到一点智慧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对此他有许多刻骨铭心的记忆。“当亚·韩波尔特来此地时,我一天之内从他那里得到的我所寻求和必须知道的东西,是我在孤陋状态中钻研多年也得不到的。从此我体会到,孤陋寡闻的生活对我们意味着什么。”(32)不仅如此,歌德一向重视民族文化对于作家的重要作用,显然在这一方面,德国与英法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他曾惊叹安培尔由于生活在巴黎24岁就能做出巨大的成就,并认为法国的贝朗瑞如果是德国耶拿或魏玛而不是法国巴黎的一个穷裁缝的儿子,那么同样的生活旅程,他就将一事无成。他还以英国的农民诗人彭斯为例说明,假如不是由于前辈的“全部诗歌”在人民口头上活着,假如不是由于马上能获得“会欣赏的听众”,“彭斯又怎么能成为伟大诗人呢?”(33)歌德相信,如果一个有才能的人想迅速地幸运地发展起来,就需要有一种很昌盛的精神文明和健康的教养在他那个民族里得到普及。然而,这种教养对于当时的德国作家来说还无从谈起。在如此糟糕的条件之下,发出德国人的声音不易,发展德国的民族文学很难,然而歌德并没有气馁,而是以自己的力量做出尽可能的努力。“我在法国报刊上介绍的那些情况,其目的绝不仅仅是回忆我的过去,回忆我的工作,我是怀着一个更高的目的,现在我想谈的就是这个目的。人们处处都可以听到和读到,人类在阔步前进,世界关系以及人的关系前景更为广阔……一种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我们德国人在其中可以扮演光荣的角色。”(34)这段话十分清楚地表明了歌德对于“世界文学”正在形成前提下而产生的对于德国文化艺术落后的危机意识;“一种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我们德国人在其中可以扮演光荣的角色”,并不是要表达他对德国人可以在“世界文学”形成过程中“扮演光荣角色”的实力的自信,而是想借此提醒他的德国同行们,重视这个“更高的目的”,尽快建设好德国的“民族文学”以期拥有这种实力和自信。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

那么究竟如何推动德国文学的世界影响,或者说,让德国文学也可以像英法文学那样繁荣兴盛,得到其他国家民众的喜爱呢?歌德“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本身就已经给出了答案。在《祈向“本原”——对歌德“世界文学”的一种解读》一文中,笔者结合歌德所处的德国处境及其学术思想的基本精神,通过对“世界文学”的新的解读,发现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真正涵义:“世界文学”是民族文学的“本原”化或“本原”追求。这一涵义直观的意思是说要遥望“世界文学”的美好图景,努力推进“民族文学”的发展。再通俗点说,就是“民族文学”的发展才是“世界文学”得以成全的根本途径。这一涵义与研究西方哲学的黄克剑教授的见解和判断非常一致,他指出,“民族文学”的雕铸在近代德国一开始就是一个“面向世界”的问题,正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历史情境“才使德国民族文学的代言人——而不是其它民族文学的代言人——有可能最早向人们报告‘世界文学’的消息”(35)。事实也同样证明,德国文学的世界性进程是由德国人自己完成的,是由以歌德为代表的德国艺术家们创造的无数优秀的文艺经典而夯实的。

歌德的“世界文学”思想在世界文艺史上产生着至今仍盛不衰的影响。从以上分析可知,歌德提出“世界文学”的真正意图以及德国文学取得的世界性地位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启示:一是民族文学的发展要有“世界意识”,要有创造“世界文学”的理想;二是要实现创造“世界文学”的抱负,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发展“民族文学”上来。这两点对于我们领悟与理解习近平的文艺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二)对习近平发展“民族文学”的理解与认识

今天的中国同样面对着当年歌德所面对的文化难题,在经济得到很好发展的前提下,如何建构我们的民族文学,创造我们自己的文学经典,用文学对话西方,塑造国家形象,提升人文精神,这是现实给中国人提出的挑战与难题。习近平有关文艺的两次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文艺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并做出了符合中国国情、文情的理论回答。同时他将文艺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为中国文学艺术的繁荣发展指明了道路,为中国文学艺术向世界提供“中国文化方案”垫定了信心和底气。以我为主,发展中国文艺,抓住了我国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为中国文艺走出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实践方案。

正如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所指出的:“人是事业发展最关键的因素。”(36)文艺创作作为最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智力创造活动,艺术家个人的态度、素养、观念等都将直接决定作品的优劣好坏。“文艺作品不是神秘灵感的产物,它的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总是通过文学家、艺术家对历史、时代、社会、生活、人物等方方面面的把握来体现。”(37)而一个最为基本的常识则是,“一切艺术创作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互动”(38)。这就是说,所有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的人,都是属于某一个民族或某一个国家,受某一种民族文化或主要受某一种民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创作者的文化制约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民族元素”或受到“民族元素”制约的“个性元素”凸显了出来,而这种凸显的“民族元素”或“个性元素”也就必然在创作中表现出来,通过个人的价值判断、审美趣求、精神认同转化而显示为创作上的“文化倾向”或“民族倾向”。因此,“民族元素”是“世界文学”研究无法回避也难以回避的问题。换句话说,“民族元素”也是今天我们探讨“世界文学”无法绕开、需要正面回应的元素之一,歌德“世界文学”提出的旨意在于发展德国的民族文学这一事实也十分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由于时代的不同,在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190年后的今天,由于互联网与全球化运动的到来,我们在致力于发展民族文学的时候,当然不能仍像歌德当年那样将精力主要用在通过学习他人而发展自己上,那是在相对并不发达的交通与通讯时代唯一可行的选择。在新媒体与消费时代的今天,对他人优势长处的认知与学习早已不是问题,任何一个作家都不会再像歌德那样还为自己落后无知的处境而痛苦烦恼。因此,今天对于“民族文学”而言,所要关注的除了更好地提升创作水平之外,剩下的就是如何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推介出去,把蕴含在作品中的文化精神价值弘扬出去,从而在世界文化艺术舞台上收获影响和尊重。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发展“民族文学”时的世界视野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尤其对中国而言,在“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39)的时候,固步自封、关门创作,就必然丧失走向世界文艺舞台的绝佳时机,葬送了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大好前程。习近平总书记看到了时代留给我们的机遇,也抓住了这场机遇,在致力繁荣发展当代中国文艺的前提下,提出了“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为人类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展现特殊的诗情和意境”等这些对创作者具有警醒与引领作用的创作目标,使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建设一开始也有了一个“面向世界”的问题,为其繁荣发展奠定了一个优越的先决条件。

笔者认为,“世界文学”的民族指向与“民族文学”的世界视野所期冀的最终归宿必然“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40),这是全球化时代文艺健康发展的目标与愿景。到那时,“世界文学”实质上就是世界视野中的“民族文学”,而“民族文学”的实质则是显而易见的“世界视野”与显而易见的“民族写作”的有机结合。这些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想通过文艺讲话呈现给我们的有关文艺创作的全部秘密。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①②⑤⑦⑧(11)(13)(14)(16)(22)(23)(24)(25)(26)(36)(37)(38)(40)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页,第6页,第6页,第13页,第9页,第8页,第8页,第9页,第22页,第15页,第16页,第15-16页,第10页,第17页,第20页,第22页,第17页,第10页。

③④⑥⑨⑩(12)(15)(17)(18)(19)(20)(2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第22页,第26页,第26页,第25页,第7页,第7页,第8页,第15页,第26页,第27页,第4页。

(27)(28)(29)(30)(34)歌德《歌德文集》第10卷[M],范大灿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1页,第409-410页,第410页,第411页,第409页。

(31)丁国旗《祈向“本原”——对歌德“世界文学”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2010年第4期。

(32)(33)爱克曼辑录《歌德谈话录》[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40页,第142页。

(35)黄克剑《美:眺望虚灵之真际——一种对德国古典美学的读解》[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27页。

(39)《习近平在古田赋予我军政治工作新使命》,见中国青年网http://pinglun.youth.cn/wywy/shsz/201411/ t20141106_5999118.htm.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的理论突破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5AZW002)]

猜你喜欢

歌德文艺文学
1942,文艺之春
我们需要文学
歌德的书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文艺范
我要歌德的书
我与文学三十年
朗费罗与歌德文缘关系及其理论意义
节日畅想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