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
2017-09-28吴成祥
吴成祥
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
吴成祥
(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江西 景德镇 333000)
目的 探讨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景德镇市第二人民医院2015年4月1日~2016年4月1日期间诊治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抽签方式分为治疗组(n=33)与对照组(n=30),治疗组患者在康复期应用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对照组则予以普通针刺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活动能力变化。结果 ①治疗前,治疗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②治疗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是93.9%,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3.3%(P<0.05)。结论 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确切,可有效提升患者肌力,改善其语言功能、肢体功能,并提升其活动能力,可推广。
头针;体针;脑卒中偏瘫;康复期;活动能力
伴随中医学地位的日益升高,越来越多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尝试中医疗法,其中以针刺疗法最为常见。由于普通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有效,本研究建议采取头针结合体针疗法。本研究为确定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应用价值,将63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组,在其康复期分别采取头针结合体针疗法、普通针刺疗法,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活动能力变化,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1日~2016年4月1日就诊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共63例,已经头颅核磁共振、CT等影像学检查明确诊断为脑卒中,患侧肢体的肌力为I级及以上,与脑卒中偏瘫临床诊断标准[1]相符合,其经中医辨证为中风中本虚标实证。本组患者病情稳定、无狂躁者、严重心肝肾器质性病变者、智力障碍者、昏迷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并以随机抽签方式将63例患者分为治疗组(n=33)与对照组(n=30)。其中,治疗组中男16例,女17例;年龄55~70岁,平均年龄(63.6±2.7)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9例,脑出血14例;对照组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6~70岁,平均年龄(63.8±2.5)岁;脑卒中类型:脑梗死16例,脑出血14例;两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以及脑卒中类型等临床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普通针刺治疗,即在其患侧曲池穴、外关穴、阳陵泉穴、环跳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以常规针刺方式予以针刺治疗,获得针感即可,1次/d,每次30 min,1月为1个疗程,间隔1周进行下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组采取头针结合体针疗法:①头针治疗。在患者患侧头部感觉区、运动区进行针刺治疗,使用直径为0.3 mm、长度为40~50 mm的针灸针,应用捻转补泻法,其捻转速度是每分钟200次,持续捻转2~3 min,留针30 min,且留针期间反复捻转2~3次。②体针疗法。采取电针治疗,以患侧手足阳明经穴作为主穴,上肢选用患侧曲池穴、肩髃穴、手三里穴、合谷穴、外关穴,下肢则选取患侧风市穴、环跳穴、三阴交穴、解溪穴、太冲穴、足三里穴等穴位进行针刺治疗。每次取穴4个,并交替取穴,且相应穴位予以补泻手法、平补平泻手法。头针疗法、体针疗法每天进行1次,7~10次为1个疗程,完成1个疗程后,休息7 d,随后展开下一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肌力、日常生活状态变化,分析其临床疗效;②参考《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2],并以Barthel计分法评估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将其分成良好、中等、较差3个等级;其中,60分以上为良好,41~60分为中等,表示其存在一定功能障碍,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照顾稍有依赖;不足40分为较差,表示其依赖明显。
1.4 疗效评价标准[3]①基本治愈: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基本康复,肌力恢复至3级以上,能够独立行走,生活基本自理;②有效: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有所好转,肌力恢复至1~2级,基本可独立行走,但在生活中度依赖;③无效: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肌力、生活自理能力等均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均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动能力 治疗前,治疗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的偏瘫治疗效果对比 治疗组患者共33例,基本治愈者24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2例,其治疗总有效率是93.9%;对照组患者共30例,基本治愈者10例,有效者12例,无效者8例,其治疗总有效率是73.3%;两组患者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7,P=0.02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活动能力比较(x±s,分)
3 讨论
伴随医疗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脑卒中作为重大脑血管疾病之一,其抢救成功率上升,挽救了许多脑卒中患者生命[4]。然而,脑卒中患者普遍存在偏瘫等后遗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并为患者家庭乃至社会均带来沉重负担。对此,通过有效康复治疗措施,解决患者偏瘫症状,提升其生活自理能力,对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社会负担有重要意义[5]。
脑卒中在中医学中属于“中风”范畴,病灶在患者脑部,与其心脏、肝脏、肾脏卒中密切关系[6]。脑卒中偏瘫是因经络不通、气血运行闭阻,导致其肌肤经脉缺乏濡养,继而出现肝风内动、痰、瘀、火等横犯经脉所导致,患者表现为程度不等的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和感觉障碍[7]。尤其是肢体功能障碍,可严重影响患者自理能力。中医学认为,对患者患侧运动区、语言区、感觉区实施,结合体针合谷穴、手三里穴、足三里穴、解溪穴等手足阳明经穴,在生物全息理论指导下,直接刺激患者肢体和语言功能的反射区,调整其病灶局部的气血运行,可有效缩小其病变面积。同时,体针能够梳理患者阳明气血,增强肌力,并解除肌肉痉挛症状,促进气血运行,活利关节,平衡阴阳,濡养肌肤经脉[8]。此外,针刺合谷穴、手三里穴等有健脾益气作用,针刺解溪穴则可发挥化痰清热功效,联合头针、体针疗法,可实现祛邪扶正、活血通络作用,并能贯通其患侧上肢、下肢气血,增加患者脑血液循环,改善其脑细胞营养状态,最终促进其患肢功能恢复。本研究结果提示,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活动能力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其治疗总有效率也较对照组高,充分证明了头针结合体针疗法应用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期的突出疗效。
[1]赵宏伟,吴淼.头针结合体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瘫2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449-449.
[2]楚佳梅,包烨华,朱敏.天柱傍针刺结合平衡区电针对脑卒中患者站立平衡功能的影响[J].针刺研究,2015,40(6):474-478.
[3]韦晓丽.头体针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平衡障碍的临床研究[D].安徽:安徽中医药大学,2014.
[4]代明星,谢福,谢佳杰,等.头针加体针联合抗凝药物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分析[A]//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C].2016.
[5]赵亚军,陈长香,季宇宏.头体针点刺治疗对脑卒中后失语症患者语言功能的康复疗效[J].中国老年学,2014,34(6):1624-1625.
[6]曾友华,包烨华,李丽萍,等.头穴配合体针治疗脑卒中亚急性期肢体运动障碍的临床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2016,35(5):500-503.
[7]刘飞,段文芳,任辉,等.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卒中吞咽困难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36):190-191.
[8]张淑梅.早期中医康复治疗与护理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6,22(33):133-134.
10.3969/j.issn.1009-4393.2017.28.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