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高二区域地理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诊断性教学策略
2017-09-27连欣莹
连欣莹
新高考背景下,更加注重对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更加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突出地图技能,强调人地协调观。在高二地理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笔者试就阶段性检测中的一道试题进行诊断性分析,以此来调整和校准今后教学的策略和方向。
一、试题呈现
汉江谷地是我国重要的柑橘生产区,也是我国柑橘分布最北界。当地为了改善橘园的生态效益,在橘园中种草作为绿肥(用作肥料的绿色植物体),雨季生长,旱季除草并用其覆盖于橘园地表。下图为我国汉江各地示意图。
(1)简析汉江谷地适宜柑橘生长,成为我国柑橘分布最北界的原因。(6分)
答案:(1)汉江谷地位于亚热带,热量充足(2分);北部有秦岭山地阻挡,冬季冷空气不易侵入(2分);谷地东南较低,有利于暖湿气流进入;(2分)河谷地形,热量不易散失(2分)。
二、诊断分析
本题考查了农业区位分析的自然条件,学生平均得分率仅为40%,其错误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类。
A类:①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②汉江支流众多,水源充足;③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土壤肥沃;④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错答归因:①不会审题,多数学生无法抓住关键词,把设问转换成“分析秦岭南北两侧自然条件不同对柑橘生产有何影响”,答案罗列各项自然条件,甚至社会经济条件,大包抄式答题;②绝大多数学生都把“灌溉水源”当主因,却没有迁移“江西千烟洲立体农业模式”去理解果树多是种在山坡地带,并不仅分布在河谷两岸;③回答“土壤肥沃”的错误同理,无法体现区域性特点,不能回扣“最北界”的设问。
B类:①受地形影响,北靠秦岭,秦岭是我国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的分界线,是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位于亚热带季风与温带季风分界处,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故成为我国柑橘分布的最北界。
錯误归因:①无法根据“最北界”推导出主导因素是热量差异,而答“降水丰富”;②答案仅仅是罗列秦岭南北两侧气候特征的差异,并没有深层次分析气候、地形等要素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视域狭小,缺乏尺度观,意识不到中小尺度设问往往要微观作答,逐一分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
C类:①汉江谷地位于我国南北分界线以南,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交汇处,水热条件较好;②受副高控制,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的积累;③谷地地形容易积温,冬季风被秦岭阻隔,相对温暖,适合柑橘生长。
错答归因:①不能准确描述地理位置,把秦岭作为气候分界线和汉江谷地混为一谈;②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照搬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的知识而编造出一个副高控制的条件;③概念不清,把“积温”理解成“热量不易扩散容易积累。”
在呈现学生错误答案的同时,诊断性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学会按步骤审题、思考和作答。
1.加强审题
(1)审题目。行为动词是“简析”,答案要体现分析逻辑;中心词“生长”应分析自然条件而非社会经济条件;“最北界”一词要分析当地具备而秦岭以北不具备的优势自然要素,像“土壤肥沃”就不能作为答案。同时“最北界”说明影响地区差异的主导因素是热量而不是水分。分值6分,答案至少应有三点。
(2)审图文。材料文字较简单,审示意图,获取区域定位,秦岭以南、大巴山以北区域。
(3)审材料之间和题目设问之间的联系。设问“最北界”一词如何和示意图中“秦岭”“大巴山”进行联系分析?对地形的分析要从微观层面展开。
2.绘制思维导图,列出区位条件并逐一分析
从气候(气温、降水、光照)、地形(地形类型、海拔、起伏和坡度、坡向、地形分布和走向)列出影响农业的自然区位因素,全面思考,逐点分析。
3.规范作答
书写整洁,分点作答。注意答案的要点化、条理化,内容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有序地作答,规范用语。
三、对今后教学和备考的启示
1.地理教学要“有地有理”
有地:区域地理教学中要把握好区域性特点,找到位置—分析位置—探究区域—综合评价。同时在分析问题时要有尺度观。宏观问题要从宏观视角处理问题,微观问题要从微观视角分析,通常是对下垫面(地形、水文、海陆分布等)的差异进行分析,应用尺度思维分析解决问题。有理:以地理思维贯穿教学过程,学会分析地理事象的发展演化过程,学会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培养地理核心素养。
2.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
教师要有意识地强化思维导图的教学,通过思维的可视化,引导学生主动对知识进行再加工。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堆砌知识,而是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整合,挖掘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将知识内化为体系化的认知结构,促进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并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对已建立的知识不断地补充、完善和深化。
3.加强审题能力培养,审题步骤规范化
按审题步骤逐步进行,注重分析材料和设问之间的联系,注重隐性信息的挖掘分析,尽可能找全分析要素,找准因果关系,按学科逻辑分清主次,有条理地作答,避免不必要的失分。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