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后评、寻规变练
2017-09-27郑志芳
摘 要:“先思后评、寻规变练”高三化学习题课变式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不仅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而且会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能够快速准确地抓住问题的本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两个可行性策略并总结了三点体会。
关键词:高三化学习题课;垂直变式;平行变式;教学策略
高三化学的课型之一是习题讲评课,讲评课中最能体现高效的教学效果的是习题的变式训练,因此,研究习题的变式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理解变式教学的本质,而且要灵活地选择和转换习题。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合理灵活运用变式教学策略不仅会让学生从本质上更加深入地理解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而且会让学生在遇到形式各异习题的时候能够快速准确抓住问题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本人就“先思后评、寻规变练”高三化学习题课变式教学策略谈谈在实践过程中的几点体会:
一、习题课变式教学模式
“先思后评、寻规变练”高三化学习题课变式教学模式:交流研讨—归类评析—寻规总结—变式训练,其中“寻规总结”是重点,“变式训练”是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讨论后还无法解决的错误进行重点讲解,寻找解决此类问题的规律和方法并进行总结,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广度,然后把“质同形异”和“质异形似”的习题归类到一起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解题方法与技巧的熟练运用,实现快速正确解题的思维与能力。
二、习题课变式教学策略
(一)垂直变式策略
垂直变式教学策略指教师在原题的基础上根据问题的基本模式,从情境、条件、结论等方面局部变换问题,得到形式虽然不同,但是概念、原理、规律不变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一题多变的变式训练,不断强化学生对某一或多个知识点相结合应用的理解和掌握,熟练解法,并能够用来解决其他类似问题的教学策略。垂直变式教学策略主要包含用相同的知识、原理、规律解决不同结构的题目,有助于学生实现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形成一定的解题模式。
【案例1】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A和B2,发生反应A(s)+2B2(g)?葑C(g)+2D(g),ΔH=akJ·mol-1。在T 1℃时,反应进行到不同时间测得各物质的浓度如下:
若20min后降低温度至T 2℃,达到平衡时容器中B2、C、D的浓度之比为3∶1∶1,则a 0(填“>”或“<”)。
【交流研讨】
1.如何利用Q与K的关系来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2.温度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3.如何利用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来判断v正与v逆的相对大小關系?
【总结】
1.应用Q与K的大小关系来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
Q>K平衡正移;Q=K达到平衡;Q 2.应用温度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规律来判断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 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3.根据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可判断v正与v逆的大小关系平衡朝正方向移动,则v正大于v逆;若平衡朝逆方向移动,则v正小于v逆。 变式1:若20 min后降低温度至T 2 ℃,达到平衡时容器中B2、C、D的浓度之比为4∶1∶1,则a 0(填“>”或“<”),v正 v逆(填“>”或“<”)。 变式2:若20 min后降低温度至T 2 ℃,达到平衡时容器中B2、C、D的浓度之比为1∶1∶2,则a 0(填“>”或“<”),v正 v逆(填“>”或“<”)。 变式3:若20 min后升高温度至T 2 ℃,达到平衡时容器中B2、C、D的浓度之比为3∶1∶2,则a 0(填“>”或“<”),v正 v逆(填“>”或“<”)。 变式4:若20 min后升高温度至T 2 ℃,达到平衡时容器中B2、C、D的浓度之比为1∶2∶2,则a 0(填“>”或“<”),v正 v逆(填“>”或“<”)。 以上变式涉及到的知识点、解题思维与方法都和原式相同,像这样一题多变的变式设计把同一个或多个知识点及解题方法进行条件的转换,揭示了问题的本质属性,有助于学生熟练掌握该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技巧。 (二)平行变式教学策略 平行变式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根据原题的基本模式,主要围绕学生答题时出现的思维障碍和缺陷的部分及欠缺的能力,如读不懂图像和图表、无法挖掘和应用信息、逻辑推理能力和数据计算能力差等,以训练相同能力或解法为切入点,尽可能选择形式上和本质上都相似的同类题型,进行多题归一的变式训练。通过不同的知识背景不断强化学生对某一或多种能力的掌握、加深对解法本质的理解,并能够用来解决其他类似问题的教学策略。平行变式教学策略包含用同一种或多种能力、方法解决相同或相似结构的题目,帮助学生实现能力和方法的迁移,形成一定的解题模式。 【案例2】亚氯酸钠(NaClO2)在溶液中可生成ClO2、HClO2、ClO-2、Cl-等,其中HClO2和ClO2都具有漂白作用。已知pOH=-lgc(OH-),经测定25 ℃时各组分含量随pOH变化情况如图所示(Cl-没有画出),此温度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HClO2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Ka=10-6 B.亚氯酸钠在碱性条件下较稳定 C.pH=7时,溶液中含氯微粒的浓度大小为:c(HClO2)>cClO-2)>c(ClO2)>c(Cl-) D.同浓度的HClO2溶液和NaClO2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中有c(HClO2)+2c(H+)=c(ClO-2)+2c(OH-) 【交流研讨】结合本题讨论如何解答图像题,需要应用哪些化学反应原理来解答?
【总结】
1.读图:一看面,即明确横纵坐标的意义和单位;二看线,即线的走向和变化趋势;三看点,即起点、折点、交点、终点。
2.析图:进行信息提取、挖掘隐藏信息进行逻辑推理或数据计算。
3.用图:联想化学反应原理解答。
【变式1】H3PO4与NaOH溶液反应得到NaH2PO4、Na2HPO4和Na3PO4的混合溶液,平衡时含磷各物种的分布分数(平衡时某物种的浓度占各物种浓度之和的分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1)H2PO-4的电离平衡常数的数值约为 ,为获得尽可能纯的NaHPO4,pH应控制在 。
(2)pH=6时,溶液中主要含磷物种浓度大小关系为 。
(3)Na2HPO4溶液显 。
(4)同浓度的H3PO4溶液和Na2HPO4溶液等体积混合,则混合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 。
【变式2】W是由A、B两种元素组成的AB2型化合物。若A、B是同主族元素,W溶于水生成一种二元弱酸。如果常温下W为气体,W所形成的二元弱酸溶液中,含A元素的某微粒占所有含A元素微粒的物质的量分数与溶液pH的关系如下图所示,该微粒的化学式为 ;该二元弱酸的一级电离常数为Ka1,则pKa1=-lgKa1≈ 。
学生在原式和变式答题中存在的最大的困难是无法解读图像和挖掘图像中的隐藏信息,信息应用、逻辑推理及数据计算能力不足等,像这样把同类型或同种解题方法的题目进行归类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能力和掌握解法。
三、习题课变式教学的体会
(一)同化或顺应新知是目的
习题变式教学要针对学生在答题中存在的错误和困难,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调动认知结构中和原式相联系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明确答题所需的知识、方法和技巧,明确原式的本质,然后积极参与变式训练,在同化或顺应新知时,原有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思路清晰,不仅能够迅速发现变式与原式的差异,而且能够快速地在变式和原式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消除这些差异达到认知上的平衡,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熟练解题方法在变式训练中得到同化或顺应。
(二)精选变式训练题是关键
在习题课变式教学中精选变式训练题是关键,如果题目选择不好学生就缺少了内化知识、方法、训练能力的过程,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精选变式训练题主要考虑两点:第一,考虑变式和原式在知识点或解题方法方面的联系与区别;第二,考虑变式和原式在培养能力方面的联系和区别。如果学生在原式中存在知识的理解和解题方法的问题,那么教师应精选形式不同而本质一致的习题进行变式训练,加深对知识的建构和方法的本质的深刻理解;如果学生在原式中存在读图、读表、挖掘隐藏信息障碍、逻辑推理、数据计算能力欠缺等,那么教师应精选形式相似而本质相同或不同的习题进行变式训练,用以训练这方面的能力。
(三)适度的变式训练是保证
适度的变式训练是变式教学达到最佳效果的保证,适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变式的数量要适度。教师将学生的易错点、解题的思维障碍和缺陷、某方面能力欠缺等部分进行归类设计成问题串,同时预测学生讨论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部分问题,针对此部分问题进行变式设计,因此变式的数量要适度;第二,原式和变式难度之间要有梯度。变式的难度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经过“思考—讲解—寻规”后的认知发展水平上,这样,前面原式的寻规为后面变式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的铺垫,给学生提供了反思、内化知识和解法、训练能力的过程,实现了认知上从已有水平向潜在水平的跨越。
总之,高三化学习题讲评课变式教学使教学过程呈现多向性、多层次的交互,不仅使教学结构发生质的变化,而且提高了学生善思、善变、善迁的能力,在设计化学变式习题时,要努力做到稳中有变、变中有异、变中求活,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保强.化学教学中变式问题的设计原则[J].化学教学, 2012(11):65-67.
[2]宋廣文.心理学[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3]乔瑞英.变式在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作者简介:郑志芳(1973—),女,教育硕士,就职于福建省福安市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化学学科。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