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2017-09-27杨智艳
杨智艳
摘 要: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能够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还会促进师生双方共同进步。
关键词:高中语文;合作学习;新课改
英国作家萧伯纳说过:“两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后各自便有了两种思想,甚至还会产生思想的火花。”因此,在教学上,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使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独立地学习和探究,广泛地合作和交流。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意义
首先,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合作学习创造了学生相互交流、相互了解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自己难以离开這个群体,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合群性。这也是一个人具有社会适应性所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次,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热心帮助、真诚相待、倾听别人意见的好品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健康个性的养成。
第三,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一个具有自觉能动性、自主性和独立性的人,是一个对事物有自己独到的思维与见解,具有社会交往能力的开放型人才。合作学习是培养这类人才的有效途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他们能够大胆地将自己的见解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在交流中逐步培养学生主动与别人交往的能力,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
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要想让高中语文合作学习顺利开展,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意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合作学习的好处,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这样,学生才会在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过程中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了解更多更为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在积极鼓励、帮助学生的同时给学生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组织策略
实行小组合作学习法,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分组。根据学生的座位进行小组分类,虽然方便,但也存在着较大弊端,就是同一小组的学生语文水平可能都比较差。基于这点,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平时成绩来进行小组划分,各个层次的学生兼而有之,充分发挥出不同学生的补充带动作用,以实现整个小组成员的语文水平的综合提升。
在优势互补的前提之下,教师还要平衡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水平,尽量保证不同小组的学生大致语文水平相当,而同一个小组内的成员语文水平有高有低,有助于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增强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配合老师顺利完成高中语文教学任务。
另外,小组与小组之间需要定期交换组员,或者在某一特定语文主题学习时安排学生自由分组。这样小组内的学生总是能跟新的组员合作,既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合作学习语文的兴趣大大提升,又可以使学生在不同的小组里扮演不同的角色,有利于学生个人素质的全方位提升。
四、引导小组创意式拓展学习
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初步养成,心理发展逐渐成熟。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究世界的动机,分析能力、辩证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明显增强;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愿望,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更强。因而,小组创意式拓展学习更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智慧,使学生更好地成长。
我曾上过一节整合课,内容是“直面人生”中的板块“苦难中的尊严”,这节课需完成《论厄运》(培根)《直面苦难》(周国平)的学习,难度较大,上得不好,就会上成枯燥的政治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结合课题研究,设计了让学生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的环节。课前,我列出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介绍司马迁和屈原,课本剧编写并表演——假若司马迁与屈原在汨罗江边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结果这个环节为这节课增色不少,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交流、分享中满怀深情地说:“我对屈原和司马迁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学生感知上更深了一层,为下面的选修读本《史记》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建立“文学圈”,丰富合作学习方法
在“文学圈”里,分成小组的学生聚在一起深刻交流讨论某一经典文学片段,学生的交流活动依据所读的内容决定,可能包括作品中发生的事件、人物性格、作者故事以及个人的想法和经验等。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圈同样是用于完成阅读任务的一种合作学习方法。例如《林黛玉进贾府》的红楼梦选篇,就是一篇很适合文学圈合作学习的课文。在课堂教学中,第一次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先将学生分成几组,有一组同学专门负责研究《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和这一选篇的上下文衔接,了解黛玉的身世以及贾府的背景;其他几组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重点分层阅读。在第二次的合作学习中,大家重新聚在一起,各自分别交流自己的想法和阅读体验,分享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积极性会完全被调动起来,而同时又因为能够重点研究自己喜欢的角色而充满极大的学习热情。
总之,合作学习方法能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以及工作是大有裨益的,非常适合在我们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行。
编辑 李烨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