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探究
2017-09-27田有谷
田有谷
【摘要】“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修模块,由于课程内容较为抽象,且逻辑思维性极强,“难教”和“难学”成为困扰该课程教学的最大痼疾。因此,从事“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的教师,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 算法与程序设计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50-01
一、引言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们具备能够使用计算机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算法与程序设计”作为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模块,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从当前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学实际来看,在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方法单一的现象。因此,对于教师来说,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力求创新,并努力探索出一套新的教学方法。本文在结合具体实例的基础上,对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相关探究,希望为各位同仁提供一定的帮助。
二、运用联想教学以重建学生的知识结构
所谓联想教学法是指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展开相应的联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传统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先对课本的理论知识先进行一番讲解,例如对算法的相关概念、算法的描述方法等知识点先进行知识灌输,再对具体的算法程序进行解释说明。然而,对于很多学生来说,他们都是第一次接触算法设计,因此在短期内是很难接受教师的讲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将会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打击,让他们产生畏惧心理,也会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并不适用。而由于算法与程序设计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的特点,如果巧妙运用联想教学方法,则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实践也证明,联想教学法的应用就可以较好的解决好这一问题。
三、利用游戏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顾名思义,游戏教学法就是通过游戏的方法来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如果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将游戏运用其中,势必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师生之间的游戏互动,让学生掌握算法与程序设计的相关知识点。但游戏教学法的难点就在于游戏事例的选择,选取贴近于生活的典型案例,且事例本身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只有这样才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更愿意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
例如,教师在设计“算法和算法的描述”课程时,就可以通过运用趣味的智力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他们带着好奇心去探索知识并解决问题。比如说:“有一个商人他分别带着一只山羊、一头狼、一堆草过河,他们拥有一条船,但是这条船很小,每次只能带一样东西过河,可是在商人带一样东西过河的时候,另外两样东西就会待在一起,而如果狼和山羊待在一起,则山羊就会被狼吃掉,如果山羊和草待在一起,那么草就会被山羊吃掉,那么这个商人应该怎么做呢?应该设计一套怎样的方案呢?”学生们在老师提问之后便七嘴八舌議论开来,纷纷给出了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答案,将整个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应用实践教学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率
传统的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中,教师对相关理论知识往往单独讲解,然后再进行实际的操作演练,来使学生获取相应的知识。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然无法适应当前教学的发展需要,由此,实践教学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实践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检验,实现了理论讲解和实操练习的有机结合,同时也让学生的理论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和内化,学习也会更加有效。
例如,关于“如何输入飞船速度,通过程序判断飞船能不能升空?”教师可以给出VB程序的半成品,并以此来让学生解决编程过程当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课堂中所学到的知识及时有效的转化为操作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更能增强学生对选择结构的理解。总而言之,实践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理解到所学的知识点的本质意义,也可以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算法与程序设计带给他们的乐趣。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算法与程序设计来说,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效果,更可以提高算法与程序设计的教学质量。因此,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尝试,不断探究新的教学方法,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模式,完成新课标的具体要求,为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从而达到促进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李玲.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的高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案例设计[D].沈阳师范大学,2016.
[2]欧阳建国.新课标下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算法与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思考[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