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2017-09-27朱萍萍
朱萍萍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都具有育人、导向、凝聚、传承的功能。现代德育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要得以继续传承和弘扬,也离不开现代德育。本文主要从学校搭建一系列有特色的德育新载体,阐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 传统文化 现代德育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132-02
《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于2015年7月4日发布,17000多字、61处“互联网+”、36处“融合”……标志着在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20年后,中国正全速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成为新的关注焦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修养的内容,其中所倡导的许多价值观理念和道德规范与现代德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是现代德育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多次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如何利用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助力学校德育工作的提升,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认真谋划的研究课题。
一、“互联网+”时代,学校德育面临新挑战
1.青少年对互联网信息“良莠难分”
“互联网+”时代对传统文化而言,无疑是一把“刃剑”。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传播具有绝对优势,鱼目混杂,青少年对新鲜充满好奇,但“良莠难分”,难免会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污染。根据我们的调查,“95后”、“00后”的青少年具有强烈的被关注意识,具有开放思想和创新精神,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缺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与滋养教育。而在弘扬传统美德方面也不尽人意,不少孩子都有421综合症的表现,吃苦耐劳性差,心理抗挫力较弱,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少数学生追求物质享受,少数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集体归属感降低,责任意识和合作精神缺乏,胸无大志。受西方文化影响,不少学生嗜吃洋快餐,热衷过洋节,忽视传统文化,喜欢哈韩、哈日,认为这就是潮流。
2.互联网推动传统教育“涅槃重生”
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是融合而非对抗的,微课、慕课、翻转课堂这就是“互联网+教育”的应用,互联网延伸了现有的教育影响力和价值,颠覆传统学校教育模式不可阻挡。传统教育中,学习者面对和知识量相对固定,知识复杂度不高,学习资源匮乏,因而传统教育下的学习者会以这些固定的需要学习的知识为核心进行深入思考挖掘和反量练习。“互联网+”下的教育与各行各业的知识不断融合,打破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能获取知识和使用知识,知识不断更新拓展,知识的复杂度加强,这对传统教育模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二、利用“互联网+”,打造学校德育新特色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互联网+”时代下,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都具有育人、导向、凝聚、传承的功能。现代德育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发展,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要得以继续传承和弘扬,也离不开现代德育。一些相同的载体是连结二者的最明显的桥梁,学校用心搭建一系列有特色的德育新载体,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1.“互联网+学习”,建设校园文化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当师生徜徉在的现代化的校园氛围里,我们一抬头就可以,接触到文化,一转身就可以学习到圣贤。时刻感受到的是书香阵阵,墨香缕缕,儒雅缭绕,师生置身其中,是多么的惬意。通过对学校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的建设,我们营造一个师生共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景。
(1)倾力打造智慧校园
互联网+”时代,智慧教育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特征。作为泉州市教育信息化试點校,建立智慧云空间。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途径,为学生提供各种运用技术进行实践的机会,并进行有效的示范、有针对性的指导。积极开展网上研讨交流,按时选派骨干学科教师参加上级各种培训,举行交互式电子白板使用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微课制作培训、开展电子白板说课比赛、微课创作评选、一师一优课等比赛活动,以赛促用,注重积累,并及时将各类教学资源上传到“西隅教与学资源平台”,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大力打造数字化校园,满足师生 “云”端网上冲浪。
(2)构建诗书立品雅园
学校在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时,尽量使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物都会“表情达意”。让整个校园里充满了国学教育的气息,一句句深情的话语,让学生听懂了圣人的召唤;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让学生时时沉浸在书香的氛围中;一面面温馨的墙壁,仿佛一阵阵清风陶冶着师生的心灵;一篇篇经典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我们着手“文化墙”的建设,给师生增加了一道“精神食谱”,经典育人就是这样“润物无声”地让学生的道德品质发生了质的升华。
2.“互联网+课程”,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确立“传承、融合、创新”的传统文化浸润思路,将传统文化特色课程与现有程体系恰当巧妙的融合。中国的传统节日内容五彩缤纷,它包括民间艺术文化、诗词文化、戏曲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文化内涵丰厚,每一个节日都蕴涵着丰富的爱国教育的素材,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维护社会公德、增强民族凝聚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些内容,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很少涉及,学校充分挖掘地域传统节日素材,开发校本课程《走进中国传统节日》,丰厚人文环境,提升了学校、教师、学生的文化品位和精神底蕴。
3.“互联网+教学”,改变教学手段endprint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获得积极的体验。教师的任务有两大方面,一是教书,二是育人。学校利用班班有电子白板先进设备的优势,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坚持“优秀文化进课堂”,利用语文、思品、艺术、综合实践等课程资源,把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行为模式、德行素养和社会民俗贯穿到课堂,做到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兼收并蓄。例如:品德与社会课通过德育微课以经典国学中《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的故事将感恩孝顺主题凸显,让学生得到感恩教育;语文课的“古诗教学”“经典诵读”;美术课的“剪纸艺术”“京剧脸谱”“花灯制作”;音乐课的“民族舞蹈”“提线木偶”“南音弹唱”;体育课的“五祖拳”“闽南童玩”等,希望传统文化课程中传递的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价值规范能够成为学生最浓厚的人生底色。
4.“互联网+雏鹰”,开展主题活动
抽象的道德戒律光靠说教是不能深入人的心灵的,是不能为人所掌握的。学校“摒弃言语德育,实施行动德育”的特色,通过生活化、体验化的德育行动,使学生沉入真实生动的道德环境,去经历、实践、感悟,让少先队活动的形式更加活泼有趣,从而规范道德行为,优化道德品质。
(1)古诗文诵读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让“晨诵——午读——暮省”成为我校最美的生命姿态,让阅读如同说话吃饭呼吸一样自然,成为生命的需要和习惯,丰满生活的每一个空间。在开发和利用经典诵读,激发学生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情。
每年四月份,学校以读书节为契机,开展“学道德模范、诵中华经典、做有德之人”经典诵读活动,《论语》《孟子》《弟子规》《唐诗宋词》等经典成为诵读内容。把诵读活动与教育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形成富有学校特色、体现整体性、实现常态化的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机制。在诵读活动中,突出“背、吟、用”,把经典诵读与学生的行为规范相结合,以国学经典矫正学生的行为习惯;把经典诵读与学生的家庭教育相结合,鼓励家长参与和互动,实现国学教育向家庭的延伸;把经典诵读与社会责任教育相结合,争做文明有礼的泉州人。古诗词考级活动已是我校“常规动作”,学生每周吟诵一首,六年就能背诵240首,一肚子古诗词,用诗歌滋润心灵,书写性情。学校的图书馆是国家级的示范图书馆,藏书八万多册。我们大力开展经典阅读工程,全面建设开放式、主题式书吧,让学生目之所及、伸手所触都是书,让阅读成为师生智慧之光。举办各类阅读活动,开展书香少年评选。通过课本剧展演、故事大王比赛、古诗考级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鼓励 “小书虫” 积级撰搞向校报《西隅园地》投稿。
(2)我们的节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传统节日的快乐,学校开展了“我们的节日”系列德育实践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历练各种技能,陶冶良好的道德情操,充分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无穷的魅力,实践无痕德育。如:举行了元旦迎新“相约春天”新年诗会及“我身边的年味”亲子摄影活动,让学生体会浓浓的年味;元宵佳节开展亲子创意花灯展,让学生了解元宵佳节的风俗习惯,传播环保理念;清明节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传承民族精神”为主题的网上祭英烈活动;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还让学生探究端午节的来历、讲屈原爱国故事、去石狮蚶江观看龙舟赛,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七夕节开展七夕节亲子活动——动手学做糖粿,乐享甜美七夕;中秋佳节开展主题阅读,引导学生认知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发扬爱国主义教育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重阳节开展以“九九重阳日,浓浓敬老情”为主题的中队活动,队员们讲重阳、唱重阳、演重阳,通过小品、故事、敬老三字经宣讲着百善孝为先,还到福利院探望孤寡老人,给长辈捶捶背、洗洗脚、表演节目等,赢得了长辈们的交口称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与传统节日文化亲密接触,在欢乐中过节,在快乐中学知识,感受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3)《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
学校开展《十二生肖:小动物,大智慧》文化教育活动,首先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召开班主任专题会议具体部署,得到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从文化责任担当的高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班并将活动情况制作成精美的PPT课件,呈现出亮点纷呈之势。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认识了“十二生肖”这特有的民俗文化和特点,激发了队员们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感,培养了学生善良正直、聪明勤劳、幽默睿智的品质。在校园里,已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体呈现和广泛传播,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4)闽南文化进校园
泉州是东亚文化之都,学校荣获泉州市“闽南文化进校园先进单位”,将闽南文化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诵读闽南童谣,讲述闽南古诗,学习闽南舞蹈,弹奏闽南乐器,了解闽台五缘,走进闽南文化,迷恋闽南文化,进而受到感染、熏陶、浸润。我校闽南文化教育专题《魅力绽放,风景这边独好》入选福建省文明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活动典型案例,把闽南文化融入传统教育及中国梦、泉州梦的理想信念教育当中,省电视台“成长1+1”栏目组还到我校进行闽南文化教育的拍摄,并向全省播放介绍。学校每年5月份都举行班班“南音情”歌咏比赛,开发了融历史渊源、器乐乐谱简介、及传统曲目、新编南音于一体《南音》校本课程,还被评为市级优秀校园文化读物。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其中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其精华是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至今仍然彰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一项长期的任务。我们将牢记教育使命,让爱心和奉献相伴,让挚爱与责任同行,让德育成为学校一部和谐优美的协奏曲,演绎出华美的乐章。
参考文献:
[1]石书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的内在联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2.03.
[2]曲丰娟.利用传统节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J].吉林教育,2016.11.
[3]王会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德育融合的有效性[J].东方企业文化,2015.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