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诗书二宜楼
2017-09-27曾平顺
曾平顺
“数峰掩映近斜阳。水徜徉,古楼旁。一缕炊烟,楼外织悠长。梦里雕梁环画栋,谁叩响,木回廊。 遥思楼里室家昌。织耕忙,饭茶香。岁月如圆,起止在何方。楼里春秋楼外羡,回首望,几沧桑。”轻吟浅唱中,曾和安的这首《土楼吟》让人悠悠地荡气柔柔地回肠。十年前在摄制二宜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题片时,制片方引用了这首词作,并受此作启发,将片子拍得诗意盎然也荡气回肠。此后每当提及二宜楼,我的脑海里立马回荡起这首歌的旋律,心緒如烟缭绕,圆圆的飘进土楼里的每一个角落,而此时也能静下心来,隔空触摸和体味土楼里的每一处肌肤和那悠悠的气息。
但我仍然不知道怎么来形容和描述我心中的二宜楼,好像一切形容词都无法成为它的定语。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建筑科学、设计精巧、布局合理、内涵深厚等铿锵字眼也不足于完全表达它的博大与精深,阐释它的蕴含与意旨。
远远地看,二宜楼如一座孤独的楼王城堡,雄踞在大地上,素墙黛瓦,质朴大方,刚气十足,让人总觉得有一种引力,吸附着,引领着,走向它,进入它。只有穿越过那大门的通廊,再绕过天井,圆内的世界便豁然开朗。然而,这只是视觉上的瞬间镜像,你却还远未触及它的精华与内核,它们散布在土楼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每一片墙每一根梁柱每一扇门窗,以及足下的每一块地方,只要你富含思想和足够的想象力,它们便会时刻撩动着你的心波。
这里,其实就是土楼梦里的大观园。在和它对视的那一刹那,仿佛都有一种暗语,在启示着什么。圆,它圆得大,直径73.4米,有体魄有胸怀有容量;高,它高得高,达16米,算当时民居巨人,可仰视可平视;固,它固若金汤,墙基2.53米,墙体浑厚,根基扎实;秀,门窗石刻,精雕细琢,意味深长;华,雕梁画栋,壁画彩绘,光辉炫目;雅,它雅俗共赏,楹联诗书,哲理文言,浮想联翩。
在如此庞大建筑物面前,瞬间的自我也许会顿觉有些渺小。然而,这种感觉转瞬即逝,一种祥和慈善之感油然而生。越走近,越亲切。这,或许就是圆土楼创建者最可贵也最高明之处吧?以圆的形貌构造生活空间,融通环复,畅风润气,气势上高大而不威逼,心理上宽广而不空洞,以达“天伦和处好,世味淡中长”的朴素理念。“宜人钟大地,山明水秀;瑞气绕高楼,燕贺莺迁”“宜人垂今范,竹苞松茂;瑞世著休徵,凤起蛟龙”,细读祖厅上的柱联,远眺楼外山景,俯视圆楼庭院,似乎就可以想象土楼人家的圆居生活是怎样的生生不息。
然而,你也许想象不出近三百年来的世代子孙如何和谐共处、一堂和气、耕读齐家。深谙世事之道的二宜楼创建者蒋士熊,在建造土楼之时,早已将他的理念和动机融入到建造规划当中。除了以高筑壁垒防范外敌目的之外,他更看重的,是子孙聚族而居,居而长安,安而和气,要“兄友弟恭”。蒋士熊在安排建筑布局时,将圆楼划分为12单元,并以圆心石为中点,向四方用河卵石砌出12条射线与各单元均衡对应,预示各单元居住的人家都是平等的。据说,二百多年来,内部从未发生过重大争斗分裂之事,更多的是留传着互助友爱的故事。
除了在筑房物化上体现和谐共享,蒋士熊和儿孙们更注重在精神上给予体现和弘扬。在公共祖厅的额枋上画有两幅彩绘,一幅是《九世同居》,以“百忍”为主题,画面上一家人作揖致礼、欢乐祥和、其乐融融,体现出主人希望儿孙们尊老爱幼,家和万事兴的美丽愿望,据说生活在二宜楼内的蒋氏后裔已达十八代之多,从这里走出的海内外蒋氏宗亲有一万多人。另一幅是《第一家》,则以励志为旨意。记述了唐朝郭子仪及“七子八婿”为国立功的历史故事。如果说《九世同居》是为了一个家庭的兴旺和谐,而《第一家》则展现了土楼主人胸怀立志、激励后人“绵延世泽、丞振家声”的美好追求。这两幅画面精致,场面恢弘,色彩华丽,这些画作于整个圆楼最重要核心位置,族人抬头必见,见则入心,心则激荡,可见主人用心良苦,愿景绵长。
其实,除了建筑设计独特之外,二宜楼能震撼人心的,引世人关注的,正是它的文化脉络。它以彩绘、壁画、楹联、诗文、木雕、石雕等形式丰富而成,据统计共有壁画彩绘及楹联952处,内容广泛,诗礼传家、耕读励志、礼仪待人等,充分反映二宜楼主人治家处世的主导思想,构成民居中稀世罕见的诗书画雕大雅奇观,流连于此,令人如沐春风。
散布在各单元里的雕梁画栋、壁画诗文、楹联雕刻,也都围绕祖厅堂俩彩绘的主题,异彩纷呈。在这里,我们可以认识到“渔山主人”和“雪山人”。他们是二宜楼壁画的主要作者。据国家文物专家郑军考证,“雪山人”又称“雪山紫云”,似为当时福建有名的画家,不仅二宜楼保存着他的画作,其他地区也发现过他的作品。郑军曾经在2000年为抢救二宜楼里的壁画彩绘工作了一年,令他惊喜的是,我国的民居壁画是很少有明确落款和纪年,但在二宜楼的大部分壁画却有明确的落款和纪年,这十分难得。
当然,更难得的是,透过二宜楼诗书壁画,让人感受到诗礼传家、处世哲理、警世格言、田园芬芳、人生意趣。“四时和气春常在,一家安乐庆有余”“孝慈友恭一堂吉庆,诗书礼乐千古文章”,注重着孝道和气。二宜楼各部分的壁画也是进行过精心安排的,在什么地方适合什么书画,都是很有讲究。如在书房、客房、走廊、过道等多为反映人生志趣的内容,大部分为山水、花鸟、诗书、牧耕、渔樵等题材。“清风明月无穷趣,流水高山不尽吟”,轻轻读来,不觉浑身清爽。“一帘花影云垂地,夜半书声月在天”此联虽非原创,但题在土楼书房里,楼影云月、木窗灯影、隐约书声,情景至此,已可忘言。
不可思议的是,有些壁画诗书内容涵括之广,令人叹服。既有唐伯虎的《花月吟》:“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扶筇月下寻花步,携酒花前带月尝,如此花好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也有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里的“得意客来情不厌,知心人到话相投”;以及钟离权的“坐卧常携酒一壶,不教双眼识皇都。 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中一丈夫。 ”词作有的情意绵绵、有的热情大方、有的潇洒浪漫。这可见二宜楼主人当时已饱览诗书,借助壁画所表达的情调营造氛围,并以此融入到自己的生活情怀中。endprint
在各单元楼房主间,一般都是绘有送子观音、二十四孝、侍女等生活内容的画和楹联,表达祝福平安的祈愿。而励志和为人处世名言也随处可见。“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这是宋代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朱熹为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所题的楹联,也出现在二宜楼的壁画书法联中,说明土楼人家非常重视读书育人,天地因日月得光,人靠读书致圣,以此勉励后人。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我想,苏轼的这句诗用在二宜楼身上特别有意思。其实就像人不可貌相一样,土楼并不土,若说土则是它的质朴,而不土的永远是它的文化蕴含。
在闽西南,圆楼景观已经不算奇特,但圆楼的文化意象则越来越浓厚。这或许与时代的快速发展相互关系,经济社会发展越快,乡愁的思绪也就越来越长。我想,现在很多人估计已经不记得二宜楼被世界认识之前的模样了。我很庆幸,对于二宜楼原汁原味的记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已经开始了。那时的二宜楼,处在猪圈牛圈茅厕鸡笼鸭舍菜园篱笆草垛包围之中,鸡犬相闻,童声嬉闹,俚语笑骂,吆儿唤女,晾衣晒被,劈柴打水,锅碗瓢盆,炊烟袅袅,圆楼内外,热闹滚滚,有声有味,一派“织耕忙,饭茶香”景象。
记得上初中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第一次的秋游。然而所谓秋游,竟然只是组织学生到仙都公社的大地大队看土楼,兴奋的心徒然冷却下来,土楼周边的学生们更是一脸索然。却哪曾想过,我们这一游,居然成了后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二宜楼第一批最大批量的“游客”了。要进入土楼之前,必须先穿过一片菜园,再蹑过土楼门前猪圈牛圈之间的小石子路,还得穿越飘荡着猪牛气息的综合味,然而这一切对于我们来说极其平常,倘若当时在本乡本土突然寻见一处清幽洁净之地,倒是新奇了。只是那时感到新奇的却是土楼里的人。这浩浩荡荡一大群学生娃们来做啥呢土楼有啥好看的呢。其实那时的学生娃也不清楚到底要看什么,只觉得隐藏在二宜楼四楼上的隐通廊特别好玩,带队的老师一再嘱咐,别在圆廊里迷了路。那时,我们真的不知道土楼里,还有那么丰富的文化奇观,更不知道,在一个单元的楼廊门楣上,有一个半裸的西洋美女,有十几个到现在也没人看得懂的洋钟。
2008年,二宜楼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杰出代表之一。这座庞大的圆土楼扎根在华安县大地村已经快三百年了。它的存在,已从最初的聚族而居天伦和处的纯民居功能阶段提升至保护研究观赏阶段。“岁月如圆,起止在何方”?时空若能以影像疾速回放到土楼之初,探寻土楼的前世今生,它的初心本意,其情其景,也许就是一部土楼梦的情怀大片。然而真实的时光依旧不紧不慢,每一秒恰恰刚好,时至今日,過往烟云,土楼人以岁月为营养,成长着智慧,留下不尽的重彩华篇,等你追寻,给你启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