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非正式学习研究
2017-09-27詹丹辉
摘要:本文叙述了在网络环境下利用智能手机构建的大学英语非正式学习模式,在为期一年的实践中分三个阶段推进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并总结与分析了该模式的特点与不足。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 英语 手机
【分类号】H319
我国高校中《大学英语》的课堂教授效率一直得不到有效提高,枯燥的授课内容与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是主要诱因。随着互联网与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学习资源剧增,且获得方式便捷迅速,英语教学迎来了改革的契机。利用网络与智能手机建构非正式学习模式,鼓励学习者在自我调控中不断融会贯通并内化知识。
1、非正式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20世纪50年代,美国北卡大学的诺尔斯教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非正式教育”基础上提出了“非正式学习”一词。Jacy Cross认为这是一种学习地点不正式,学习时间与计划无规定,学习意愿较随意的方式。祝智庭提出,非正式学习发生于学习者有意或无意之中,无法用考试考核评测效果。余胜泉认为非正式学习的知识来源与信息传递通常依靠人际交往而非课堂教学。
学生在课堂的正式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经非正式学习更能顺利内化,知识体系中的大部分内容都来源于目的不确定和时间地点多变的非正式学习。两种学习状态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往往较为模糊。正式学习是非正式学习的坚实基础,非正式学习是正式学习的有益补充,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终身学习的体系。
2、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非正式学习模式的实践
由于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非正式学习的氛围不足,骤然引入全新的模式很难收到较好的效果。在一年的实践中分三个步骤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交互、自主发展,通过扩充途径、循序渐进、尊重个性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渐适应,使其养成符合自身的英语非正式学习模式。
微信是目前当之无愧的国民软件,简单易用、沟通高效、覆盖率高。笔者于2014年申请了微信订阅号,从多渠道收集优质素材每日推送至学生的手机。订阅号通过腾讯认证后可添加自定义菜单,自行编辑搭建友好易用的交互界面。每日推送的信息包括中英双语新闻、短音频、微视频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友好的操作界面、便捷的获取途径、丰富的英语资源,都能促进每个学生各取所需进行练习与强化。学生非正式学习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教师的帮助,至少在初级阶段必须保持师生的沟通。
学生在学习推送的英文资料的过程中需要翻阅英汉词典、网络搜索或相互沟通,非正式学习活动往往会半途而废。笔者推荐学生安装与英文学习有关的App,便于查询。订阅号中的微社区能让关注者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发表话题,获得他人关注与反馈。社区的用户具有极高的一致性,使得论坛中主题的质量与讨论的效度一直较高。在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之后,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关注英语,学习活动往往开始于一个单词,却结束于一连串的求索。
学生适应非正式学习的状态后,会提出超出教师知识储备的问题,对同一问题的解读也各不相同,笔者鼓励他们查询外文网站或英文版的手机维基百科。在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允许其在课堂上阐述心得与体会,让英语非正式学习的先行者给同伴施加积极影响。
通过不同App的横向组合与三个阶段的纵向积累,学生逐渐建立大学英语非正式学习习惯,使曾经大学英语课堂中的一些难题在课外得到了解决。基础薄弱的学生不需要对他人的过多依赖即可在智能手机中得到帮助与提高,而英语成绩优异的学生能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手机与网络自主开展具有一定深度的学习。
3、该模式的分析与总结
一年的实践结果表明,智能手机联通课堂内外,使师生受益颇多。作为一门语言课程,英语学习很适合在手机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上开展。但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英语非正式学习模式仍存在以下三个缺点与不足:
功能多样,时间地点多变,学习者易受干扰:如今的智能手机不亚于若干年前的一台电脑,通讯、娱乐、购物与社交等功能都集于一台小小的电子设备。学生在智能手机上进行偶发的非正式学习时,会受到手机各种功能模块的干扰,比如电话、APP推送、社交或游戏的诱惑。此外,非正式学习原本具有随意性与偶发性,发生于各种碎片时间、不同场景与地点。相较于某个场景的主题,学习活动处于弱势地位或次要地位,不得不让位于其他社交活动或场景主题行为。不同于具有纪律性、强制性和时间地点固定性的正式學习,非正式学习活动受到干扰后更易中断或退出。
学习缺乏规划,知识难成体系:非正式学习发生前,学习主题的选择具有较强随机性。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一首歌曲或一个人名都能导致学习行为的发生。学习者无法规划未来某个时期内发生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包括时间、地点、主题、目标等。这可能会导致一天之中发生的数次非正式学习之间完全没有关联。即使一段时期内的非正式学习活动属于同一学科,仍缺乏统一性与完整性。个体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知识无法建构成科学的、完整的体系。
效果不易评价,个体差异增加:非正式学习是一种理念与状态,无法用试卷与分数给出总结性评价。在特定时间段内针对学习者的自主性、协作能力、学习兴趣进行的过程评价能从侧面反映出一定程度的状况。在非正式学习中收获颇丰的参与者会进入不断自我激励自我肯定的良性循环,而非正式学习活动中体验糟糕的学习者则更可能不断减少学习活动的频率与时长,最后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在实践中也出现了部分学生在短暂的热情参与后逐渐淡出,拒绝对课外的非正式学习情况进行反馈或沟通,使教师根本无从评价。
4、结语
非正式学习不会取代正式学习,但有效的非正式学习是正式学习的必需,也是终身学习的前提与有力保障。这一年的实践表明,学生在非教学性质的自主学习与互助学习中传递与渗透知识,以智能手机为依托的非正式学习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通过这一实践帮助学生构建的非正式学习习惯也将影响到其他知识的学习与今后的学习。
参考文献
[1]Jay Cross. Informal Learning: A Sound Investment [J].Chief Learning Officer Magazine, 2003(3).
[2]祝智庭等. 新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 中国电化教育,2008(2).
[3]叶成林,徐福荫. 移动学习及其理论基础[J]. 开放教育研究,2004(3).
[4]余胜泉,毛芳. 非正式学习——E-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作者简介:詹丹辉(1982-07 ),男,浙江东阳人,硕士,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教学及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