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语言文字,培养语文意识

2017-09-27曾令菊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5年24期
关键词:培养研究语言文字

曾令菊

摘要:本文列举三个教学案例,阐述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正确解读文本,解決“教什么”和“如何教”两大问题,落实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本观,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位观,以“唤醒激活”为取向的主体观,做到自觉的、有意识地关注语言文字,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语文意识的培养,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言文字 语文意识 培养研究

· 【中图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鲜明地指出了语文课程性质,阐明了语文教学究竟是干什么的?其实,说白了就两件事:“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纵观小学语文教科书,新修订选编了不少中外精典篇章,如何正确解读本文,做到自觉的、有意识地关注语言文字,对学生语文意识的进行有效培养呢?下面,谈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聚焦文眼,落实以“人物形象”为取向的文体观

文学即人学,一般都以写人叙事为中心,情节叙述、环境描写,无不以刻画和塑造人物形象为宗旨。以“人物形象”为基本取向的文体观,符合创作的主要意图,符合阅读的根本原则。只要抓住“人物形象”这个核心要素进行解剖,就能实现与作者、文本、编者、师生的有效对话。

以本人执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为例来谈。全文以“美丽”为主线,描写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心灵和人格,她在为人类作出了伟大贡献的同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如何引领孩子们真正走进这个了不起的人物呢?教学时,我紧扣文眼“美丽”,引领学生抓住人物形象这个核心要素,感悟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份美丽的?首先,初读感知,直击美丽。通过捕捉描写美丽的语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对居里夫人的美丽有了整体感知,形成了初步的表象,为下一环节深入研读作下铺垫。然后,精读感悟,品味美丽。抓住描写居里夫人外貌的语句,着力引导学生体会居里夫人美貌中蕴含中的精神美与人格美,发现作者描写人物外貌的不同表现手法并体会其表达效果,在层层推进中丰富学生对美丽的进一步认识,切身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最后,回读自研,升华美丽。让学生自读课文3——6自然段,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感知语言表达的内涵,体会人物的可贵精神,获得情感的共鸣,同时习得用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全课教学,带领学生抓住描写外貌、人格和精神三方面进行解读,从整体上把握人物特征,三点合一,浑然天成,充分感知到一个丰满立体的居里夫人形象,实现了得言、得意、得法的阅读教学目标。

二、咬文嚼字,落实以“语言表达”为取向的本位观

朱光潜先生曾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份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语文教学应重文本的言语内涵和表达形式,要依据文本自身的特色,选择和确定具有言语价值的教学内容,不仅要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更要自觉关注学生言语表达和运用,解决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清代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中国古代小说中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如何落实学习语言表达这个重要任务,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罗才军老师执教此课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教学中,他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严监生喉咙里的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个句子,一咏三叹,层层剥笋,展示了深刻的文本解读功力和强烈的语文意识,极具言语教学价值。首先初读见文,指导读好长句子,借助注释理解“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并牵一发而动全身,琢磨文中出现的类似的不常用词语,从而弄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然后品读见形,重点朗读和体会这个句子,在反复与文本对话中走进严监生的内心,感悟临死前的严监生到底是怎样的。最后精读见心,引导学生将聚焦“两根指头”,从不同人物的角度猜测严监生念念不忘的到底是什么,体会严监生此时的焦急和绝望,感受他吝啬鬼的可悲形象。

上面这一教学设计,罗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语言表达这一核心任务,品读、咀嚼、领悟、积累课文的语言和表达范式,教学指向是语言表达,教学回馈也是语言表达,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相信在老师强烈语文意识的感召下,学生会更好地悟到语言表达的准确、细腻和传神的。

三、心神交融,落实以“唤醒激活”为取向的主体观

潘新和先生所言:“读多少书,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多少自己的发现和创造,永远是衡量一个语文教师智慧水准和教学效果的潜规则” 。教师要充分发挥指导、引领作用,唤醒学生在语文学习同时睁大两只眼睛,一只眼睛注视思想内容,一只眼睛聚焦语言形式,在语言表达处、在文本秘妙处、在遣词用句处、在谋篇布局处时时唤醒、常常提示,让学生切实受用,得到成长。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美国作家马克.汉林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描写了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的一场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救出了儿子的故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奇迹。父爱是全人类文学作品都歌颂的永恒主题,在美国作家笔下又是如何表现父爱的呢?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对学生的引领,在教学主体素养提升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纵观全文,找出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将目标定位在品读“了不起的父与子”上,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子,如:“你是不是来帮助我?”“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描写父亲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朗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在这个过程中,引领学生从“写了什么”角度,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体会如果换一种写法,还会不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在反复品读特定的语言描写中唤醒学生关注文章语言表达的秘妙,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在一次次的语言体验中,学生的语文意识被激活了,他们透过语言这面镜子,不仅看到了一个个独具特色的语言个性存在,更看到了一个全人类共有的大爱世界。学生的语文意识,正是在教师这个过来人的一次次唤醒、启发、引领中,得到了切实的感悟、澄明的觉醒和真实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01.

[2] 王崧舟,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ISBN 978—7—5617—7613—1.endprint

猜你喜欢

培养研究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在阅读教学中学习语言文字训练思维
古诗文教学对培养人文素养的思考
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多措并举让语文学习兴趣“浓起来”
小学生数学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古筝演奏中心理音色的培养研究
紧扣读写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